劉詠燕
10月7日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致敬國家豐碑——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新媒體賽段隆重舉行,從“00后”大學生到95歲老奶奶跨時空致敬英烈,頗受矚目。講解員來自五湖四海,有為時代發(fā)聲的記者,有英姿颯爽的遼寧艦退役女兵,有帥氣硬朗的一線消防員……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網還推出系列報道《長征路上新青年》,展現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中國青年如何交出更優(yōu)異的答卷,書寫更壯麗的詩篇。無論是講解員還是新青年,他們都是中國精神的繼承者和講述人,他們自身及其所講述的故事都散發(fā)著極其璀璨的“星光”,為廣大青少年照亮了一條斗志昂揚、催人奮進的“追星路”——青春熱血追星英雄,奮力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人類1000年》曾將長征選入1000年間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產生巨大影響的100件事情。長征給予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被世界承認并永恒發(fā)揮作用的。一方面,長征是用革命英烈的生命和熱血鑄就的。當時紅軍指揮員平均年齡不足25歲,戰(zhàn)士平均年齡不足20歲。這批年輕革命者不惜付出一切沖破重重艱難險阻,平均每300米就會倒下一名戰(zhàn)士。在湘江之戰(zhàn)中,“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師長陳樹湘,率領部隊付出巨大犧牲,在完成掩護紅軍主力搶渡湘江的艱巨任務后,負傷被俘。面對高興得發(fā)狂的敵人,他憤然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絞斷:“使命既已完成,堂堂紅軍師長尊嚴,豈容敵人玷污?”遂慷慨就義,年僅29歲,實現了“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另一方面,長征“撒下的種子紅了天”,老百姓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凝結了濃濃的軍民魚水深情,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實現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紅軍轉戰(zhàn)大半個中國,所到之處用“我們要與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實際行動讓人民知道了共產黨人所領導的革命是為了改變他們的生活。1934年10月,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集結于都,分別從于都河北岸8個渡口渡河,邁出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步。歌曲《十送紅軍》還原了當時軍民在于都渡口的惜別之景。四方百姓淚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百姓囑咐軍隊“回信常把革命說”“革命成功早歸鄉(xiāng)”。
這些故事永遠蕩滌心靈,常講常新。央視的紅色講解員大賽、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賽和“成長路上新青年”“相冊中的紅色記憶”等活動把豐富多彩、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傳遞給千家萬戶,掀起了講解紅色故事的高潮,各地各單位、大中小學校都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紅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崇敬英雄、向往英雄、學習英雄活動。譬如,湖北高校思政網的“黨史故事湖北高校講述”、共青團湖北省委的“百年風華正青春”歌詠會、三峽大學的獻禮建黨百年優(yōu)秀作品競賽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新媒體時代,利用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臺,人人都可以成為紅色講解員,講出自己心中的英雄,照亮自己的“長征路”。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無疑是新時代的長征路。習近平總書記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率先垂范,全國各界干部群眾在新長征路上走得扎實、走得有力。譬如,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不斷被攻克: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組織社科專家走基層,《山城“紅背心”》《咱巷子里的“黨史爺爺”》等理論故事節(jié)目讓新思想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探尋每個普通人心中的“理”。中共湖北省委講師團開展的“理論熱點面對面”活動直接把新思想、新理論送到百姓家中。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科技工作者駐村建設試驗基地,搭建起鄉(xiāng)村振興的“科技橋”。人才下沉蔚然成風,為鄉(xiāng)村建設注入“源頭活水”。這些真實可見、真切可感的人和事,給青年學生樹立了怎樣擇業(yè)、怎樣敬業(yè)的光輝榜樣。青年一代更需要“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精神,勿忘歷史,崇敬英雄,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扎扎實實走好新時代筑夢圓夢的新長征路。
【作者系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共興山黨校副校長(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