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外語學習者自身二語習得水平,通過分析英語“聽力理解”與“說讀寫譯”的關系,結合學習者自身興趣與對比迭代的學習方式,設置略超出學習者現(xiàn)有聽力水平的(i+1)“精細化聽力實踐,構建出外語學習者“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提升區(qū)域 ,使學習者更好地同化、順應新的學習內(nèi)容,“以點帶面”提升學習者二語習得能力。
【關鍵詞】聽力理解;“可理解輸入”;克拉申“i+1”輸入性假說理論;迭代;歸納
【作者簡介】李甜,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有限公司。
一、引言
學習語言最主要的目的是交流與表達,隨著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各領域內(nèi),與全球其他國家開展相關活動趨于頻繁。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限于通過特定的語言水平考試,也是為了能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獲取與表達信息,沒有“理解性輸入”就不會有得體的輸出,也許就無法進行交際?!奥牎弊鳛樾畔@取、理解和加工過程中,最常見且最主要的“輸入”渠道,在外語教學與學習中地位可見一斑。
二、聽力、聽力理解與克拉申“i+1”輸入性假說
聽,作為最重要的語言輸入方式之一,一直被處于外語學習的核心地位。只有有效地輸入才有可能成功輸出,輸入的成敗與否直接影響輸出的質量?,F(xiàn)實生活中,很多學習者習慣采用“漫灌式”聽力訓練法:即對聽力材料進行泛聽,“只聞其聲,不知其意”的例子比比皆是,仿佛只要聽到了外語,過一陣子外語水平就能自然而然地提升似的,偶爾“蹦”出聽得懂的單詞或句子,也隨著持續(xù)播放而湮滅其中,究其原因,恐將“聽力”與“聽力理解”混為一談?!奥犃Α眱A向于“聽”,是一個生理感官描述,而“聽力理解”強調“聽懂”,不僅僅是一個生理表述,也伴隨著更高級的信息分析行為??死辍癷+1” 輸入性假說提出:語言的輸入要大量并可被理解,輸入的信息要稍稍高于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在聽力方面,這項原則得到了充分應用,要合理構建“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期望水平,就需要對自身現(xiàn)有聽力水平與期待有較為準確的判斷,輸入難度系數(shù)小于“i”的材料,學習者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發(fā)揮;輸入難度系數(shù)大于“i+1”的材料,學習者易獲得挫敗感。
三、文獻綜述
對于學習者和老師來說,必須將溝通置于首位,而聽力則是溝通的重中之重,學習者通過聽,獲得了信息的輸入,只有輸入才會有輸出。由此可見,聽力在日常語言學習中占據(jù)重要地位。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和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中對聽力的考核是最富挑戰(zhàn)的部分。理解輸入部分要求信息的轉換以及實時復述,Steinberg提道:聽就是一個調集聽力器官的一個過程。Glikjani and Sabouri則把“聽力”定義為一個接收、賦意與意義展示的過程,通過參與、創(chuàng)造與移情作用得出聽力結果。同樣地,Rost認為聽力是一個對語句的復述過程;學習者盡力轉換他們已聽到信息進行解碼,并對聽到的信息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在聽力的過程中,聽力者的發(fā)音水平也是另一個決定聽力品質的因素,如果學習者缺乏基本的發(fā)音技巧和語言積累,那就需要系統(tǒng)的聽力練習,而不是只是去“聽”。但在ESL和EFL的學習和教授方面,上述條件很難達到。學與教的目標定位應為一個交互的動態(tài)輸出過程。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利用腦中可用信息,或是眼前數(shù)據(jù)進行意義構建的過程,聽力者會在聽力過程中對所聽到的詞匯、語法、語調以及語氣等進行選擇并標注。
聽力理解的提高會幫助學習者改善語言聽力能力,增加其理解性輸入。只有學習者的聽力理解提升后,學習者的自信才能得以提升,他們才會擁有與母語習得者溝通的動力。學習者也許發(fā)現(xiàn)要掌握聽力理解技巧非常困難,教師常常通過改變聽力練習策略來改善學習者聽力理解能力。盡管,聽力理解在許多EFL項目中都有所體現(xiàn),但是聽力這項能力在EFL課堂和SLA研究中顯得更為重要。聽力理解的過程是一個解碼過程,并且會與口頭和非口頭的信息相關聯(lián)。聽力理解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辨音、辨調與二語音質;其次是對說話人發(fā)出信息的理解,該過程建立在對詞法、句法理解基礎上進行的。第三是對聽力記憶信息的加工;第四聽力材料的播放速度和難度級別必須根據(jù)學習者的能力進行調節(jié)。語言活動可以增加聽力記憶。但是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從能認知簡單句式到理解復雜句法的過程。根據(jù)學習者的理解能力,播放速度也可以逐漸增加。理解是建立在對句法、詞法、文法的接收和消化程度。盡管當前的教學方法強調在課堂內(nèi)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 (ESL) 時,使用地道的英語材料,但當學習者在課堂外實際體驗語言的使用時,他們往往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理解該語言。如何將“無法理解的語言”轉換成“可理解的有效輸入”呢?語言的習得是在自然語言環(huán)境下,通過大量接觸略高于自己現(xiàn)有語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輸入而實現(xiàn)的。另外,學習強度和學習效率也對聽力產(chǎn)生一定影響,要知道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倒 U 型曲線關系。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即動機強度處于中等水平時,學習效率最高。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導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動機的最佳水平還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學習較復雜的問題時,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點會低些;在學習任務比較簡單時,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點會高些。這也和克拉申所提出的:“最好的方法是在低焦慮狀態(tài)下運用可理解的輸入” 相呼應。另外,學習興趣也在二語習得中扮演重要角色,“高度的注意力和積極地感情投入”都會使得學習者在某項任務中獲得出色表現(xiàn)。那些積極的學習行為可以導出更加積極的學術成果,例如好奇心、積極地傾聽還有學習興趣。
四、設計說明
該設計圍繞“聽力理解”展開,以克拉申“i+1”輸入性假說理論為基礎,選取難度略高于自身外語水平的聽力材料,通過逐字逐句的聽寫模式,在訓練聽力理解力的同時,也能激發(fā)其他外語能力的發(fā)揮,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在聽寫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結合學習者外語聽力水平與興趣,選擇難度略高于自身聽力水平的材料;第二,聽記過程的記憶類型屬于短時記憶,短期記憶維持時間約為5 秒至1 分鐘,記憶容量約為7±2個模塊,故選取的聽力材料不宜過長,避免有意注意疲憊;第三,持續(xù)有規(guī)律地輸入與輸出是提高外語聽力能力的重中之重,練習過程中切記虎頭蛇尾,聊以塞責;最后,根據(jù)自身外語聽力實際水平,調整無間斷性播放(Broadcasting without interruption)和間斷性播放(Broadcasting with interruption)的次數(shù)與間隔時間。
聽寫任務完成后,通過與原聽力材料比對,學習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單詞拼寫錯誤、語法錯誤或(和)標點符號用法不當?shù)葐栴},也有些學習者可能因為某個領域的背景知識缺失,而導致信息記錄部分(全部)缺失。
上述阻礙聽力有效輸入的因素被命名為“聽力抵抗因子”,學習者可將練習的聽力材料進行編號,結束聽寫后,統(tǒng)計出每個“聽力抵抗因子”項下的錯誤頻數(shù),輔以反思與總結,記錄在表1中。通過持續(xù)性聽寫練習,觀察各抵抗因子錯誤頻數(shù)變化趨勢。
五、結語
“精細化聽寫實踐”嘗試著將“無效輸入”轉碼為“有效輸入”,步驟涉及預測(預測文本的內(nèi)容)、記錄(關鍵詞句的記錄旨在呈現(xiàn)聽力材料提綱)、闡述(將獲取的信息整合到文本或與已知的對話中、填補缺失的信息)、圖像(使用心理暗示或圖片來呈現(xiàn)信息)、翻譯(以相對逐字的方式將想法從一種語言呈現(xiàn)為另一種語言)、總結(整理聽到的內(nèi)容)和演繹/歸納(有意識地應用所學或自主開發(fā)的規(guī)則來理解目標語言)。這是一個“接知如接枝”的過程,無間斷性播放(Broadcasting without interruption)和間斷性播放(Broadcasting with interruption)的交替進行,迭代效應立刻發(fā)生。另外,整個過程易于獨立操作,便于控制,穩(wěn)定性較強,不依賴周圍環(huán)境而發(fā)生變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 “精細化聽寫練習”鼓勵獨立完成,相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在材料選取、聽寫實施和反思總結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
然而,該設計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在聽之前,如何科學地評估學習者現(xiàn)有的聽力水平;其次,播放速度、聽寫間隔的劃分與播放次數(shù)的界定也較為主觀,例如在播放材料2次后,學習者仍無法理解材料,是否需要再次播放一遍材料;另外,語言線索與相關背景也會對聽力材料的選取造成一定影響,當聽力樣本與學習者的預期一致時,他們就會接收該信息,當聽力文本與學習者的期望不符時,他們需要重新調節(jié)預期水平或是從聽力材料中再尋找有效信息;最后,雖然上述“聽力抵抗因子統(tǒng)計表”實現(xiàn)了聽寫錯誤的可視化,但學習者如何利用科學指標評估經(jīng)一段時間訓練后,“聽說讀寫譯”的水平是否都有了顯著性提升呢?針對以上問題,尚需大量實證研究對其進行規(guī)范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