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良
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六日(1874年9月26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奉旨查辦李光昭詐騙案。李鴻章上《李光昭欺罔招搖折》,朝野為之震驚。李光昭其人,以及詐騙案始末,想不成焦點都難。
產(chǎn)生李光昭詐騙案的誘因,是同治親政,重啟圓明園修復(fù)工程。靠官員捐贈,勉強開工的圓明園修復(fù)工程,雖屬國字號,但對于正值西北、西南用兵,錢糧供應(yīng)一直緊張的大清財政,無異雪上加霜。在朝廷上下一籌莫展情況下,木材商人李光昭,承諾捐贈工程所需木材!
這簡直是大旱之望云霓。同治帝緊鎖的雙眉,立刻得以舒展。圓明園重修,對同治來說,是一項決策;對基層來說,是真金白銀的落實。石料、磚瓦、木材、油漆這些海量建材,從哪來,誰負責,誰監(jiān)管?就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備足材料也絕非一蹴而就,也需要空間和時間。
開工之初,只能拆解圓明園內(nèi)藏舟塢及三山等處舊材來解決一時之需。最為緊缺的,是殿宇所需木材。按照舊例,各省進獻木材,一般由工部監(jiān)督驗收,轉(zhuǎn)送官家的倉庫儲存?zhèn)溆?。工程開始后,倉庫所存木料中的巨木很快一空,而各省一時又難以籌集到位。
此時有人站出來,為國字號工程捐贈急需木材。廣東人李光昭的人設(shè),絕對光彩照人。之前所捐“候補知府”的虛擬身份,在內(nèi)務(wù)府官員看來,身份并不重要。能為圓明園重修,捐贈“價值數(shù)十萬金”木材,比聲嘶力竭地到處喊愛國口號要來得實在。
李光昭以“奉旨采辦”名義,攜內(nèi)務(wù)府人員,南下各省辦理木材采購事宜。此時,李光昭還大膽私自刻了“奉旨采運圓明園木值李銜”的關(guān)防,不經(jīng)意之間,吸引了一位在香港的法國商人。
深諳貿(mào)易規(guī)則的法國商人,立即與李光昭簽定了購買合同:三船價值54250元的木材,貨到天津付款。李光昭向內(nèi)務(wù)府,謊報自己購買了價值30萬元木材“報效”。貨到天津,蒙在鼓里的同治帝,急令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其免稅放行。
一向無契約概念的李光昭,跟法國人玩了一手“空手套白狼”,謊稱木材尺寸與原議不合,拒絕提貨付款。法商委托法國駐天津領(lǐng)事出面,照會天津海關(guān)和天津道,李光昭單方面違約涉嫌欺詐。要求清政府扣留李光昭,令其付款并賠償損失。
李光昭街頭欺行霸市的能耐,在法國商人那里自然行不通。李鴻章要執(zhí)行的,也不再是同治帝免稅放行的口諭,而是同治帝責令將李光昭先行革職,再行嚴查的又一道諭旨。
案件查明,根本無力購買木材的李光昭,欺騙朝廷多報了20多萬元貨款;更嚴重的,是他竟以“圓明園李監(jiān)督代大清皇帝”身份,與外商立約。實際上,形同“大清皇帝”與外商簽約,險成重大外交事件。依律判李光昭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
李光昭詐騙案,直接終止了重修圓明園國字號工程。然而,最高統(tǒng)治者欽定工程,反對者就有“犯上”之嫌。而且,由于技術(shù)、科學論證不能公開、透明,各派政治力量往往假以生事,以售其奸。
這種背景下,“工程”即“政治”。之所以產(chǎn)生李光昭詐騙案,就在于大清工程可以假“政治”以行。問題是,不能杜絕政治與工程媾和,就不能阻止如李光昭等騙子們的茲生。這是“工程”的不幸,也是“政治”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