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劉慧,王超,劉瑜,于濤
(漯河市中醫(yī)院 a.血液內(nèi)科;b.彩超室,河南 漯河 462000)
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漿細胞異常增生為主要特征的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病變可侵及骨骼及軟組織,并分泌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及M蛋白,進而損傷相關組織及器官,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MM具有起病隱匿、治療難度大等特點,臨床多采用化療方式對其實施治療,其中VAD(長春新堿+吡柔比星+地塞米松)化療方案是目前治療MM的經(jīng)典方案之一,但整體療效仍有待提高[2]。硼替佐米屬于蛋白酶體抑制劑,前期臨床試驗表明,其可通過阻斷細胞凋亡、蛋白質(zhì)降解等,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已逐漸應用于MM的臨床治療[3]。本研究選取100例MM患者,分組研究硼替佐米聯(lián)合VAD化療方案治療MM患者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漯河市中醫(yī)院MM患者100例,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研究組(50例)、對照組(50例)。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5~75歲,平均(61.20±6.87)歲;國際分期體系(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分期Ⅱ期23例,Ⅲ期27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7~76歲,平均(62.09±6.72)歲;ISS分期Ⅱ期24例,Ⅲ期26例。兩組性別、年齡、ISS分期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漯河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MM診斷標準[4],且經(jīng)病理組織活檢、實驗室檢查等確診;②預計生存期>6個月;③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骨髓轉移癌;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合并嚴重心臟疾?。虎芎喜⒃l(fā)性淋巴結損傷;⑤臨床資料不全;⑥精神疾病;⑦對本研究所用藥物不耐受;⑧無法有效配合治療及相關臨床檢查。
1.3 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接受VAD化療方案治療。于每個療程第1~4天每日靜脈滴注長春新堿(廣東嶺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857)0.4 mg、吡柔比星(深圳萬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105)10 mg、地塞米松(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035)40 mg。28 d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1.3.2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硼替佐米(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65)治療。于每個療程第1、4、8、11天快速靜脈注射(3~5 s內(nèi)注射完畢),1.3 mg·m-2,兩次用藥間隔72 h以上。28 d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療效 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免疫固定電泳檢測顯示血清、尿液標本中無M蛋白,骨髓檢查顯示漿細胞≤5%,溶骨性病變數(shù)量、大小均無增加。接近完全緩解(nearly complete remission,nCR):血清或尿液標本中M蛋白檢查呈陽性,但其他指標均達到CR標準。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M蛋白水平降低50%及以上,尿輕鏈蛋白分泌降低90%以上。輕微治療反應(mild reaction,MR):M蛋白水平降低25%~49%。無變化(no change,NC):M蛋白降低<25%。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M蛋白、骨髓漿細胞水平升高,或出現(xiàn)新的溶骨性病變。將完全緩解、接近完全緩解、部分緩解計入總有效。
1.4.2M蛋白、血清肌酐、血鈣水平 采集外周靜脈血約3 mL,離心后分離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邁瑞,BS-220型)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肌酐水平,以免疫擴散電泳法測定M蛋白水平,以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血鈣水平。
1.4.3骨髓瘤細胞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后行骨髓穿刺制作骨髓涂片測定骨髓瘤細胞水平。
1.4.4骨痛程度 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兩組治療前后骨痛程度進行量化評分,總分0~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嚴重。
1.4.5毒副反應 包括血小板減少、周圍神經(jīng)病變、胃腸道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療效研究組CR 14例,nCR 17例,PR 12例,MR 5例,NC 2例,無PD病例,總有效率為86.00%(43/50);對照組CR 5例,nCR 7例,PR 15例,MR 9例,NC 8例,PD 6例,總有效率為54.00%(27/50)。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12.191,P=0.001)
2.2 M蛋白、血清肌酐、血鈣水平治療前兩組M蛋白、血清肌酐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M蛋白、血清肌酐、血鈣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M蛋白、血清肌酐、血鈣水平比較
2.3 骨髓瘤細胞水平、骨痛程度治療前兩組骨髓瘤細胞水平、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骨髓瘤細胞水平、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髓瘤細胞水平、VAS評分比較
2.4 毒副反應兩組血小板減少、周圍神經(jīng)病變、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兩組毒副反應均為Ⅰ~Ⅱ級,患者耐受性良好,未影響治療進程。
表3 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MM屬于治療難度較大的異質(zhì)性疾病,患者骨髓內(nèi)存在惡性漿細胞持續(xù)克隆、增生等病理改變,可取代正常骨髓造血細胞,同時影響機體泌尿、骨骼、造血、免疫等多個系統(tǒng),進而引起骨質(zhì)破壞、腎功能損傷、貧血等[5]。
臨床常用化療方案包括VAD、MP(馬法蘭+潑尼松)等,其中以VAD方案應用最為普遍,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進展,但整體效果仍有提升空間。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保證安全性已成為現(xiàn)階段臨床探討的重要課題。隨著分子病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研究已逐漸轉至人體細胞蛋白質(zhì)代謝及信號傳導通道等方面。作為可逆性蛋白酶體抑制劑,硼替佐米可對泛素-蛋白酶體通道產(chǎn)生特異性抑制作用,通過抑制蛋白酶體活性、降解信號傳導蛋白、抑制細胞因子表達、抑制腫瘤細胞周期進程等多途徑使腫瘤細胞失活、凋亡,同時對腫瘤細胞修復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可有效避免化療耐藥性的產(chǎn)生[6-7]。既往臨床研究表明,硼替佐米與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沙利度胺等多種化療藥物聯(lián)用均有療效疊加及協(xié)同效應,且起效快,無需經(jīng)腎臟代謝,腎臟損傷患者可正常使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單一VAD化療比較,聯(lián)合應用硼替佐米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降低M蛋白、血清肌酐、血鈣水平,且不增加毒副反應,可見聯(lián)合治療方案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此外,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后研究組骨髓瘤細胞水平、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可見聯(lián)合應用硼替佐米可有效減少骨髓瘤細胞,減輕患者疼痛癥狀。硼替佐米可抑制蛋白酶體活性,使未折疊蛋白、錯誤折疊蛋白在細胞質(zhì)中大量聚集,進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阻斷M蛋白、肌酐異常分泌,同時可避免產(chǎn)生化療耐藥性,與VAD化療方案聯(lián)用時可保證良好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除血小板減少、胃腸道反應等化療常見毒副反應,本研究中患者存在一定的周圍神經(jīng)病變風險,臨床治療期間可配合B族維生素等神經(jīng)營養(yǎng)藥物加以預防。
綜上可知,與單一VAD化療相比,聯(lián)合應用硼替佐米治療MM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在調(diào)節(jié)血清因子表達、減少骨髓瘤細胞、減輕骨痛等方面均有積極作用,同時有效保證治療安全性,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