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海靜,李津(通訊作者*),蘇婧,王麗娜,肖厚安
(1.西安交通大學,陜西 西安;2.西安市第九醫(yī)院,陜西 西安)
犬咬傷作為一種意外的事件極易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等產生創(chuàng)作,并且導致患者長期都處于一個強烈的心理應激狀態(tài),進而產生適應不良、自卑心理,擔心形體改變不被接納,而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社交退縮傾向或在交往中出現(xiàn)負面情緒,并消極對待生活[1]。傷殘接受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個體應對傷殘造成負性影響的能力強弱[2]。而犬咬傷患者在治療期間大多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尤其對傷殘情況特別敏感,只有對其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才能夠使其進一步接受自己的傷殘情況。對此,本次研究對狂犬病暴露患者實施了微信健康教育干預方法,獲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主要2019年9月于2020年3月于進行住院治療的犬咬傷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其年齡范圍處于32~85歲,平均年齡為(37±0.46)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34名,女性26名,其年齡處于33~84歲間,平均年齡為(36±0.91)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任何明顯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本院明確診斷的犬咬傷患者;(2) 年齡介于18到70之間;(3) 意識清楚,認知功能正常;(4)具備聽、說、讀、寫能力。
排除標準:(1)合并重要器官、臟器損傷或不全;(2)不服從管理;(3) 因自身退出;(4)認知功能不全;(5)參加過類似研究。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口頭健康教育,如出入院、檢查、治療、飲食、心理等健康宣教。
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微信健康教育,其方法如下:
使用微信按照計劃的干預內容在便利的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其教育內容基本和常規(guī)教育相似,僅在呈現(xiàn)形式和方法等方面不同。微信推送的相關內容均來自于專業(yè)的老師編輯,查閱大量的核心期刊、書籍,并通過專家的審定,以保證教育的科學性。此外,微信推送信息會按照犬咬傷患者關注問題的重心不同而有所調整。每次信息發(fā)送1小時左右主要通過群聊、語音、視頻對患者回訪,此外還會通過群聊分享成功案例,以幫助患者重拾信心,提高傷殘接受度。并與家屬互加微信好友,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加強狂犬病知識宣教。在不妨礙患者正常休息的同時,進行微信互動,解答患者的各類疑問,并進行心理撫慰。
傷殘接受度量表(AODS)該量表包括 32個條目 (價值范圍的擴大、對身體形態(tài)的從屬性、對傷殘影響的包容、從對比價值到固有價值的轉變維度的條目數(shù)分別為9、5、9 和 9 條),采用 Likert4 級評分法,從“很不同意”到“很同意”分別賦值 1~4 分,總分為 32~128 分。97~128 分代表高接受水平,65 ~96 分代表中接受水平,32~64 分代表低接受水平。各維度標 化分=各維度實際得分/該維度滿分×100。本研究采用由復旦大學陳妮等翻譯、引進的中文版量表,該量表的Cronbach'sα 系數(shù)為0.83,內容效度為0.92,說明該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3]。
將收集到的數(shù)據通過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用(P<0.05)。
表1 分別護理后兩組患者傷殘接受度的比較調查表
在上表1“分別護理后兩組患者傷殘接受度的比較調查表”中,對照組患者中,有10例表示能夠高度接受傷殘情況,有22例患者則表示比較能夠接受咬傷后的傷殘情況,而剩余18名患者則表示無法接受傷殘情況,該組患者的傷殘接受度為64%;實驗組患者中,有17例患者表示能夠非常接受自身的傷殘情況,而26名患者則表示比較接受自身的傷殘率,剩余7例患者表示還無法接受自身的傷殘情況,實驗組犬咬傷患者的傷殘接受度為86%,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全世界每年有近億人次被犬咬傷,我國是世界上犬只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2012年就達到1.3億只,每年咬傷人數(shù)超過1200萬。犬咬傷是狂犬病病毒最主要的傳播方式,狂犬病的病死率幾乎是100%[4],犬咬傷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社交回避及苦惱情況,而社交回避及苦惱程度與傷殘接受度呈負相關,傷殘接受水平則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社交回避及苦惱程度[5]。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人們更愿意通過新媒體如互聯(lián)網、微信、微博、手機短信等途徑獲得健康教育知識[6]。近年來,隨著社會網絡、社會化自媒體以 及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微信平臺用戶已經超過 6 億[7], 微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有效手段[8]。;微信健康教育[9]是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向病人發(fā)送疾病的相關知識,如文字、圖片和視頻,引導病人正確使用藥物,糾正不良生活行為,鼓勵病人管理自身健康。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不同健康教育方式的組間差異(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明顯較對照組有明顯優(yōu)勢。因此驗證了傳統(tǒng)健康教育方式相對于微信健康教育模式而言,過于枯燥乏味,缺乏創(chuàng)新性,時間、空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傳統(tǒng)健康教育方式是將狂犬病相關知識輸注給患者,與課堂教學方式類似,很難做到交流互動;并且對患者的要求有一定高度:要求患者有較強的學習自主性、求知欲,能夠主動學習狂犬病宣傳欄、手冊等相關知識,并且能夠較準確的評估自身病情。反觀,觀察組通過護士主導的微信健康教育方式可以高效地隨時隨地將健康教育內容圖文并茂去推送,生動形象的教育手段,使患者較傳統(tǒng)教育更容易理解。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患者有任何疑問或問題可以方便、快捷地微信溝通,同時可以避免因為擔心自己的問題淺顯、時機不合等顧慮而羞于提問。由于微信平臺的便捷、實用、互動性強、成 本低等眾多優(yōu)勢,讓患者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下對 疾病知識加強了解,心理狀態(tài)由消極向積極方向 轉變,提高了患者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本研究基于微信健康教育方法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反復對病人及時健康指導,改善了犬咬傷患者的心理狀況,使患者對于自身傷殘狀況的認知、信念發(fā)生變化,促進患者自我認知和價值觀的合理轉變完成自我調整和自我重建,建立主動參與社會交往的信心。同時也可以利用微信獲取家庭及社區(qū)的支持進行線上線下聯(lián)合健康宣教、指導,激發(fā)患者的正性成長力量,幫助其更好地在自我接納的基礎上重新適應生活、回歸社會[10]。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信息時代,微信溝通在國內使用用最為普遍,它具有及時傳遞信息、資料、語音、視頻,相互交流,沒有被時間、空間左右限制等多方面優(yōu)點[11]。借助微信實施健康教育能夠彌補常規(guī)健康教育帶來的諸多缺點[12]。對犬咬傷患者實施微信健康教育,重視其心理、生理以及治療期間的并發(fā)癥情況,同時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撫慰,這種微信教育方式可有效提高其對自身傷殘情況的接受度,使得患者能夠積極地接受治療,并提高其治療期間的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