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仔清,萇序,李晟赟
(甘肅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Z 世代”是指代出生在1995 年至2009 年之間的青少年,因其出生的時間段恰好處于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時期,一出生受到即時通信、互聯(lián)網、智能手機等科技產品的深刻影響,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原住民,因此也被稱作互聯(lián)網世代、網絡世代。無處不在的網絡科技潛移默化地塑造了“Z 世代”,而處于“Z 時代”的青少年追逐流行、渴望自由超脫、十足的喜新厭舊[1],其認知事物的特點可分為以下7 類:注重感官體驗、接受能力強、思想活躍開放、喜愛多元化元素、追求流行、追求互動、多借助科技手段等。此外,“Z 時代”的青少年天生接觸的是多元文化,思想遠比父母輩更加活躍開放,接受能力很強,以4D 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不斷追求時尚,也更注重享受感官體驗,十分享受網絡生活帶來的新鮮感快節(jié)奏和高頻刺激體驗[2],在同輩群體的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等亞文化的引導下[3],懷著從眾與無知的心態(tài)試毒,一步一步走向吸毒深淵而毫無自知[4]。
雖然經過社會各界努力,近年來我國吸毒人數(shù)有一定減緩,但吸毒群體低齡化現(xiàn)象也不容小覷[5]。既往吸毒人員普遍受現(xiàn)實生活中其他吸毒人員的誘惑,群聚在各種不良場所吸毒,而如今網絡世代年輕人吸毒現(xiàn)象則具有與以往吸毒人群明顯不同的行為特征,其造成的社會問題更為嚴重。因此,傳統(tǒng)眼光和傳統(tǒng)的戒毒與矯治方式已跟不上社會發(fā)展趨勢,其戒毒效果也將更加難以預期,當務之急應針對性地分析該群體的行為特點,并采取精準的輔導策略進行矯正治療。
本研究團隊于2020 年7 月—9 月對廣東省佛山市下屬3 個鎮(zhèn)區(qū)的在冊社區(qū)25 歲以下的所接觸到的7 名戒毒學員進行走訪記錄,采用訪談法收集資料,選取最為典型個案進行深入分析。本研究遵照學術倫理要求,對被訪者個人身份信息匿名,并對其涉毒情節(jié)做脫敏處理。
小周,2005 年7 月生,初三學生,現(xiàn)年16 歲,家中獨生子。父母共同經營著一家飯店,家庭經濟條件較為優(yōu)越。因父母整日忙碌、無暇顧及,經常是小周獨自在家,無人關心他的學習。由于無人管教、自控力差,小周沒有讀書壓力,也沒有受過挫折,他一出生便生活在互聯(lián)網時代,習以為常地使用網絡思維進行溝通、情緒宣泄等。父母購買的電子產品占據了小周的生活,百無聊賴的他12 歲起整日都沉溺于網絡游戲。父母認為讀書無用,學業(yè)不成將來可以繼承家業(yè),并當著兒子的面表達過這樣的看法,且為了彌補對兒子照顧不夠的愧疚,小周父母將心思放在多掙錢、為兒子積攢物質基礎上,對兒子不斷增加上網時長的行為放任不管,小周從一開始一天4 小時逐漸延長到10 小時以上。更為嚴重的是,沉迷于網絡世界的小周享受于自己所處的虛擬環(huán)境,在他的認知里,游戲勝利是屬于自己的光輝時刻,內心的虛榮心不言而喻,他感到十分自豪,遂經常與網友分享此般興奮心情,顯擺自我的成就。網友抓住小周單純、好面子且熱衷追求刺激感官體驗的特點,經常介紹一些新鮮事物給他,其中包括毒品。并且,他們擅于利用小周深陷網絡不可自拔的弱點,捏造一些扭曲的價值觀,例如來一點粉可以提神醒腦、延長上網時間、精力充沛好幾倍;這是好東西,懂時尚的都在搞,就你不玩……涉世未深的小周心里也認定這只是類似于檳榔或者其他什么新奇的零食,看著大家都紛紛嘗試,便不以為意。小周為了能多多體驗在游戲中的快感、享受更加愉悅的精神刺激,在網友們一次次不良信息的誘導和煽動下,便嘗試了第一次吸毒。在他們的“幫助”下,利用現(xiàn)代物流寄送毒品快捷隱秘的特點,小周初次接收了名為“K 粉”的新型毒品。因毒品會致使人體大腦成癮,加之小周自身不具有判斷力,從此陷入了網癮導致毒癮的惡性循環(huán)。隨后,他們再約定好時間在家中吸毒,通過互聯(lián)網交流吸毒體驗。小周的吸毒行為從第一次的小心翼翼嘗試已演變成日常消遣,毫無節(jié)制地向父母要錢并且揮霍錢財,而家長對兒子的吸毒行為也毫無察覺,直至小周收取毒品快遞時被公安人員抓獲。
上述案例是典型的“Z 世代”青少年吸毒,小周的情形大致能勾勒出該群體具有的一些共性特征。在禁毒社會工作中,分析吸毒人員成癮過程必須把握四個關鍵要點,即初次涉毒源于深陷網癮、家庭條件較好能夠持續(xù)提供毒資來源、熟練使用互聯(lián)網獲取毒品供應、吸毒亞群體的形成。本文從以上四個要點進行分析。
相關研究[6]通過對“Z 世代”吸毒青少年涉毒行為特征分析得出,他們均為重癥網癮患者,共同特征是深陷網癮不能自拔,并由網癮熏陶,培育出極端追求高感官刺激的行為。由此可見,這是與以往普通成年吸毒人群初次涉毒明顯不同的特點。
小周說:“游戲勝利就是我的高光時刻,他們(游戲中的人物)全都被我打趴下了!后來,我第一次見到更加新奇刺激的好東西(毒品),這我朋友推薦的,他說這玩意可比游戲還精彩,特別是打游戲的時候來一點,我就去試了一下,可真是快樂似神仙吶!”
小周自從上了初中就經常進出網吧,迷戀上了英雄聯(lián)盟、刺激戰(zhàn)場等網絡游戲,通宵達旦已是家常便飯。小周長期深陷網癮,熏陶出極端的追求刺激體驗,抱著“試一試沒關系”的僥幸心理,未諳世事的小周不知道社會的險惡程度以及這種不良誘惑的危害性有多大,對網友們口中所說的“貨”“飄飄欲仙”饒有興趣并且深信不疑,接受了網友們一次又一次的“投喂”。
以往吸毒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家庭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是年齡偏大的社會底層下崗失業(yè)人員,沒有收入來源,為了獲取毒資,去做一些違法犯罪勾當。但是,“Z世代”吸毒青少年的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他們的父母大部分經商、開店,整日十分忙碌,無暇陪伴孩子,只好為孩子買昂貴的高端智能網絡產品,給大把零花錢以彌補內心的虧欠。這種對孩子高額消費的無條件滿足,培育出孩子畸形的消費觀。
小周表示:“那些東西是我用錢買來的,我爸媽一個月都沒幾天在家,這些錢我自己去買好吃的好玩的,我一沒搶二沒偷的,我有錯嗎?這怎么能是違法行為?”
父母的時間和精力都在自家經營的飯店上,根本無暇顧及小周,他們無條件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小周則利用父母的錢進行揮霍,反復進行毒品購買并持續(xù)吸毒,同時因為其年少思想單純,也沒有人教導正值發(fā)育的他怎樣進行正確的社會化,應樹立何種價值觀和金錢觀,他簡單地認為自己能用錢買東西的行為就是合法行為,沒有坑蒙拐騙去獲取毒資就是守法[7]。
以往研究表明[8-9],其他吸毒者并不如“Z 世代”那樣熟悉網絡和電子產品操作,獲取毒品往往采用面對面交接方式,一手付錢一手交貨。這種交易方式價格昂貴、風險較大,容易受到上游毒梟的控制,且獲取毒品并不那么便利,吸毒的時候往往十分珍惜有限的毒品,因而多采用共用針頭,而其后極易感染艾滋病、肝炎等其他傳染病[10-11]。
小周說:“我一開始就是通過打游戲認識他們的,他們說寄個好東西給我試試看。后來我覺得又方便又喜歡,就都是我給錢下單寄過來的。我覺得沒什么,就跟網購買零食一樣,想吃了就買。我看不起他們摳(指的是其他貧困吸毒者),沒錢就不要弄這個嘛!”
“Z 世代”的吸毒青少年從小便生活在互聯(lián)網時代,他們十分熟悉網絡操作,自然、熟練地在網上追蹤各種隱秘的毒品渠道,采用現(xiàn)代物流方式交接,獲取毒品的渠道快捷、迅速也更加不易被發(fā)現(xiàn),他們把吸食毒品當成普通日??煜冯S意浪費。
以往的吸毒者大多數(shù)選擇一些KTV、賓館、娛樂會所等場所進行會面、交易、群聚吸毒,風險很大,極容易被公安機關抓獲[12]。如今處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的“Z世代”吸毒青少年,已有其他更隱秘的群聚方式——網上群聚。
小周說:“我一開始也想見見他們,但是他們告訴我保持現(xiàn)狀才更刺激,反正就從來沒見面,不過,只需要在網上一聲問候,大家都懂的啦!”
線下吸毒的聚集地點通常被指定在某個吸毒者的家中,在這種環(huán)境下,通常伴隨著賣淫、賭博、同性戀等其他行為[13],吸毒過程中還會遇到針管細菌感染、由吸食單一毒品變成吸食混合毒品的情況。網絡環(huán)境造就的不僅是一種吸毒行為的新模式,更是滿足精神需求的新途徑。在虛擬社區(qū)中,他們形成了新型的多人在線相約吸毒的氛圍,這種網上吸毒方式,發(fā)生其他犯罪行為的概率很小,其他不安全狀況發(fā)生的概率也??;并且,他們通過社交軟件語音或視頻功能的方式,在線分享吸毒高峰體驗,傳播錯誤認知,比以往線下群聚吸毒危害更大,更難以打擊。網絡聚毒人員在吸毒時間、吸毒地點以及在同伴的設定上都充滿靈活性,他們享受這種神出鬼沒且無比安全的感受。
由于長期陶醉于網絡帶來的刺激感和成就感,“Z 世代”青少年小周形成了以下行為特征:1.本身所承受的感官刺激需求度高,導致過度追求,缺乏理性;2.不上網時的狀態(tài)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魂不守舍,一旦上網瞬間精神抖擻、思維敏捷,與之前的精神迷離判若兩人[14];3.上網時間不斷增加,得不到控制,每天必須超過6 小時才能得到滿足;4.看到新款游戲或者新網址便心跳加速、格外興奮;5.一旦長時間離開網絡,生理心理便感覺極度不適;6.自我身體控制能力與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差,對要求自己進行上網以外其他正常生活感到煩躁并且造成破壞;7.手指養(yǎng)成了情不自禁敲擊鍵盤的動作習慣,上網過程中身體有時會顫抖;8.用網絡思維看待現(xiàn)實生活,人際交往出現(xiàn)障礙、抗逆力差。上述8 個特征與現(xiàn)有研究的毒癮特征極為相似,“Z 世代”青少年形成了極端的上網模式以后,再遇到能激發(fā)他們更高感官刺激的毒品時,便會立馬嘗試??梢哉f,先前的網癮是早已埋下的一顆種子,之后的毒癮便是在此生出的苗芽。
通過實地調研,本研究調查走訪的“Z 世代”吸毒青少年都屬于家庭生活優(yōu)越、沒有學習壓力的、百無聊賴的網絡一代青少年。案例中小周的家庭條件較優(yōu)越,家長個人拜金主義心態(tài)突出,對于小周讀書受教育的重要性持無所謂態(tài)度。父母忙于事業(yè)而疏忽對小周的陪伴,為了彌補內心虧欠,常常無條件給予小周豐厚的零用錢,對其學習以及校園生活卻關心少。父母沒有做到合格的身體力行,認為讀書無用,學業(yè)不成將來可以繼承家業(yè),給孩子灌輸?shù)恼J知是“書讀不好就接管家業(yè)”、“我們掙的錢將來都是你的”。父母親一味用金錢填補對孩子的教育空白,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質和錢財,這種供給方式導致小周毫無節(jié)制地揮霍父母親的勞動成果而不自知。在“Z 世代”青少年父母的認知里,讀書不是唯一出路,他們非但不推崇讀書,還頻繁地當著孩子的面表達負面信息,造成引導偏差,這種家庭氛圍致使小周尋求學習之外的新鮮刺激。
“Z 世代”吸毒青少年們擅長使用互聯(lián)網技術,因地制宜地通過網絡傳輸這一渠道獲取所需物資,從網上下單,快遞運輸,再到最后的收快遞。相較于線下聚眾吸毒,這種新型吸毒模式深受吸毒青少年青睞。因傳統(tǒng)的方式存在目標太明顯、逃跑不易、易受上游毒梟控制等風險,為了克服這些“困難”,以便自己能放心大膽地吸毒,不受到任何人的控制,“Z 世代”青少年開始采取相互之間不曾謀面的策略,正是利用網絡造就的隱秘環(huán)境,形成了互聯(lián)網聚眾吸毒亞群體。該群體聚眾吸毒行為從最開始的網友聯(lián)絡到后來的毒品購買、約定吸毒等一系列動態(tài)過程都在網上進行,這一流程極為隱秘,這種新方式的吸引力和影響面更大、傳播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限制更少,給警方掃毒工作帶來了巨大阻礙。
成癮程度有輕度、中度和重度,但無論有多嚴重,似乎都有恢復健康的可能。其中,腦內突觸傳遞的可塑性變化被認為是成癮“記憶痕跡”的關鍵細胞機制[15]。大腦可塑性主要指神經系統(tǒng)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不斷適應變化的能力,從發(fā)育到成年,從神經元到整個大腦,可塑性存在于神經系統(tǒng)的整個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癦 世代”吸毒青少年之所以會形成吸毒成癮,歸根溯源在于網絡成癮。網絡時代擅長隨時在現(xiàn)實與逼真的虛擬世界間切換,而“Z 世代”吸毒青少年則沉醉于這種狀態(tài)的快感,其熱衷于追求新鮮、高刺激的感官體驗。因此,解決青少年的網絡依賴問題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采取硬性手段強行切斷“Z 世代”與互聯(lián)網之間的橋梁,需借助專業(yè)的干預手法進行。首先,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成癮給自己帶來的弊端,深刻認識成癮行為的不良影響,進行自律訓練[16]。其次,對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程度進行初步量化,并分為不同階段、難度適當?shù)臉藴?,漸漸將上網頻率降低,同時根據依賴情況與減緩情況給予正強化、負強化,增強其在改變過程中持續(xù)進步的能力。強行限制青少年對感官刺激的行為并不可取,應該在弄清楚其追求感官刺激的動機后,提供可替代性的感官需求活動,譬如引導至體育運動、藝術活動上。
“Z 世代”的青少年家庭條件良好,基本沒有經濟壓力。但通常又都存在一個最顯著的錯誤認知,即“金錢至上、讀書無用”,這種拜金主義的扭曲價值觀,導致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問題以及整個日常生活行為都十分放縱。家長們整天炫耀自己勞苦功高,給孩子掙了多少家業(yè),喋喋不休地強調著孩子即使成績不好,將來還可以繼承家業(yè)。這些暗示點點滴滴滲透出來,危害著青少年的成長與發(fā)展。社會工作者在引導“Z 世代”吸毒青少年步入正軌的同時,對其父母也要進行必不可少的親職輔導。挽救孩子、消除他們的非理性認知,首先要先糾正家長的錯誤認知,利用父母對子女的全力支持的心理特點,告知他們不僅要教導孩子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還要學習一些有關吸毒青少年成癮機制的基礎預防策略。同時,改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傳授親子之間和諧相處與交流的技巧,重構與青少年子女的溝通機制,讓青少年在父母正確的教育與感化下,回到正確的人生軌道。
現(xiàn)在的網絡一代擅長于使用網絡技術獲取信息,樂于網絡溝通,社會工作者與吸毒青少年進行會談與心理疏導時,應該把握這一切入點,依靠網絡社交軟件將時代發(fā)展趨勢與“Z 世代”青少年成長規(guī)律相結合,全面分析案主心理行為特征,嘗試“互聯(lián)網+禁毒教育”的創(chuàng)新模式[17]??紤]到“Z 世代”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的優(yōu)越性,利用他們所熟悉的網絡環(huán)境,卸下教育者的威嚴架子,用活潑且充分尊重的語氣和態(tài)度與青少年建立起信任關系[18],進行有效溝通,提供科學系統(tǒng)的毒品危害性知識,強化青少年法律意識,使其遠離毒品侵害。在利用互聯(lián)網媒介進行干預的過程中,要照顧到“Z 世代”青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平和地鼓勵他們在網絡上分享學習毒品危害性知識的經驗,交流戒毒心得??傊W絡一代依賴并享受互聯(lián)網帶來的便捷,要重點引導他們合理使用互聯(lián)網[19],多一些篩選、思考和反問,不被網絡的紛雜迷了心。
“Z 世代”青少年們涉毒時間短,主觀惡意不強,父母通常全力配合子女的戒毒工作,由于“Z 世代”青少年還未完全形成穩(wěn)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同時對于未來的婚戀往往具有很高的期待,上述有利因素都說明“Z世代”青少年具有很大的矯治空間。他們對新鮮事物普遍具有很強的接受能力,對周圍一切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對外界柔性的關懷、矯治通常都能欣然接受。但由于“Z 世代”青少年自尊心極強,由互聯(lián)網熏陶出極端自我為中心的認知,一時間難以接受自己是吸毒人員的負面標簽,內心處于一種“想戒毒又不想戒毒”的矛盾處境[20]。因此,過多的言語說教并不適合“Z 世代”青少年,他們會本能產生逆反心理。借助于公益活動對他們進行生命教育和人生價值觀教育是教化他們的有效途徑,譬如可以帶領他們到醫(yī)院去做義工,在每日見證患者及其家屬生離死別的場景中一次次感受生命的可貴和健康活著的美好,反思自己吸毒隨意揮霍生命、摧殘健康的無知;帶領他們去幫助殘障、經濟困難的貧苦人群,親自參加公益慈善體力勞動,在艱辛的勞作中體驗金錢來之不易,讓他們的內心為之觸動,為自己吸毒藏毒浪費錢浪費資源的行為而感到羞愧并為之改變,引導他們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
本研究探討了“Z 世代”吸毒青少年群體四大行為特征,提出了精準輔導的四個策略,為戒毒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主題和實務工作策略。本研究的重要意義還在于挖掘出一個嶄新的時代課題,即在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迅猛發(fā)展時代,吸毒者的成長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禁毒社會工作者應適應新時代潮流開展戒毒輔導。本文揭示的“Z 世代”吸毒青少年具有自身獨特的四大涉毒行為特征僅僅是一個開端,在陸續(xù)成長起來的更新一代青少年群體上將可能呈現(xiàn)出更多嶄新的吸毒行為特征,社會工作者應當敏銳跟進時代潮流,潛心研究,盡快探索出互聯(lián)網時代的戒毒矯正新模式,這也是所有禁毒社會工作者面臨的緊迫而全新的時代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