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靜,王海峰
(1.濟寧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輸血科,山東濟寧272000;2.菏澤醫(yī)學??茖W?;A醫(yī)學部,山東菏澤274000)
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短時間內失血量大,且得不到補充,多數(shù)患者可發(fā)生失血性休克,而失血性休克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預防與解決嚴重創(chuàng)傷后失血性休克尤為重要。目前,臨床多采用輸注紅細胞和冰凍血漿來快速補充失去的血量,恢復組織血流灌注量,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1]。但對于大量失血的患者而言,短期內快速補充紅細胞可增加凝血功能障礙發(fā)生風險,嚴重者可致其死亡。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調整輸注的紅細胞和冰凍血漿的比例,可影響患者凝血功能[2]。故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冰凍血漿和紅細胞比例對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血K+、Ca2+水平及生存周期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濟寧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92例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的臨床資料,據(jù)入院后24 h內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與懸浮紅細胞比例不同分為高、中、低比例3組。高比例組(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1∶1)40例;中比例組(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1∶2~1∶1)25例;低比例組(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1∶2)2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創(chuàng)傷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年齡20~80歲;因嚴重創(chuàng)傷需行手術治療;入院后24 h內輸注懸浮紅細胞量大于10 U等。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粣盒阅[瘤;嚴重肝、腎、心、腦等臟器實質性病變等。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①比較3組患者24 h內懸浮紅細胞、血小板、冷沉淀輸注量及住院期間懸浮紅細胞輸注總量。②最遲于患者輸血前1 h及輸血后24 h分別抽取靜脈血約5 mL,其中2 mL采用生化法檢測血中K+、Ca2+濃度,剩余經抗凝處理后,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漿,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R)。③觀察患者預后情況,比較3組死亡率及死亡患者生存周期。
表1 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中、低比例組患者住院期間懸浮紅細胞輸注總量均大于高比例組(P<0.05或P<0.01),但中、低比例組兩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3組患者24 h內懸浮紅細胞、血小板、冷沉淀輸注量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與輸血前比,輸血后3組患者血K+、Ca2+濃度均降低(P<0.05或P<0.01),但3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與輸血前比,輸血后低比例組患者PT、APTT延長,INR增加(P<0.01),高、中比例組患者輸血前后PT、APTT、INR均無明顯變化(P>0.05),且均短于/小于低比例組(P<0.01,見表4)。
表2 3組患者輸注血制品情況
表3 3組患者輸血前后K+、Ca2+濃度比較
表4 3組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高、中、低比例組患者經治療后分別死亡6例(15.00%)、4例(16.00%)、4例(14.81%),死亡患者平均生存周期分別為(1.88±0.45)d、(1.90±0.51)d、(1.91±0.50)d,3組死亡率及死亡患者平均生存周期均無明顯差異(P>0.05)。
大量輸血、增加組織灌注量仍是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的主要救治手段,可降低大量失血對腦組織的損傷程度,降低患者死亡風險。成分輸血可提高血制品利用度,降低輸注全血所引起感染性疾病的風險,已經逐漸替代全血輸注應用于臨床,但大量的成分輸血會對患者凝血功能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引發(fā)創(chuàng)傷性凝血功能障礙,最終導致患者死亡[3]。
對于創(chuàng)傷后失血性休克或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根據(jù)凝血功能輸注去白紅細胞懸浮液、血小板等血液成分,有助于及早補充血容量,維持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正常功能,進而改善患者預后[4]。截止目前,對成分輸血的比例雖然尚無統(tǒng)一定論[5],但臨床中多會以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1∶2~1∶1的中比例成分血進行輸血[6]。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輸血前比較,輸血后3組患者血K+、Ca2+濃度均降低,但3組間無明顯差異,提示大量輸血可導致患者血K+、Ca2+濃度降低[7],但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比例對輸血后患者血K+、Ca2+濃度的影響不大。大量輸血后引起血K+濃度降低的原因主要為大量輸血伴有大量輸液,患者血液被稀釋,故而血K+、Ca2+濃度降低,此外,枸櫞酸鈉是紅細胞懸液的抗凝成分,可與Ca2+結合生成枸椽酸鈣,也可降低血Ca2+濃度。血K+含量過低時,可導致食欲不振、腹脹、心悸等不良反應,甚至可引發(fā)呼吸困難或腎功能障礙;血Ca2+濃度過低時,可導致心力衰竭、骨骼畸形、嚴重哮喘等癥狀,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故而在大量輸血的同時應注意K+、Ca2+的補充[8]。
新鮮冰凍血漿中凝血功能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輸注后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而輸注血小板、冷沉淀可補充凝血因子,也有助于防止凝血障礙的發(fā)生[9]。本研究中,中、低比例組患者住院期間懸浮紅細胞輸注總量大于高比例組;凝血功能方面,與輸血前比較,輸血后低比例組患者PT、APTT延長,INR增加,高、中比例組患者輸血前后PT、APTT、INR均無明顯變化,且短于/小于低比例組,提示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1∶2輸血后患者凝血功能出現(xiàn)明顯異常改變,中、高比例組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功能均無明顯變化,但輸注高比例成分血后,凝血功能也未明顯好轉,與吳玉敏,等[10]研究結果相似,故而筆者認為對于創(chuàng)傷后失血性休克或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不建議臨床輸注大量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1∶2或≥1∶1的成分血。
綜上所述,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1∶2大量輸血后患者凝血功能明顯異常,大量輸血后患者血K+、Ca2+濃度均降低,但不同血漿和紅細胞比例對血K+、Ca2+濃度及生存周期無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