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茜 宋婉玥(天津師范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387)
楊柳青木版年畫通過獨特的 “半印半畫” 制作方法(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后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后,再以彩筆填繪),將雕版刻畫與傳統(tǒng)繪畫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細膩逼真、寫實與寫意相結(jié)合的獨特風格,在全國木版年畫作品中獨樹一帆,成為了我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是在木版插圖畫的基礎(chǔ)上,另辟蹊徑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古代文學題材一直是年畫畫師們重要的選擇,成就頗高。而王昭君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典型的女性形象,一直廣泛流傳于民間傳說、文人作品以及各種藝術(shù)形式中。所以,自然也就成為了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重要題材之一。
如圖1,是清道光年間天津楊柳青出版的木版年畫 “冷宮救昭君”,也是楊柳青木板年畫中流傳最廣、最精美的一幅 “昭君” 題材的年畫作品。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位于右側(cè)端坐著的女子就是王昭君,她手抱琵琶、端莊大方,雖然身處冷宮卻沒有絲毫的狼狽,而她的琵琶聲該是怎樣的優(yōu)雅動聽,吸引了位于畫面中央、身穿龍袍的漢元帝。年畫作品在昭君的琵琶與漢元帝的耳朵間造了一座 “云橋”,其間一個仙女形象向漢元帝緩緩走來,可見昭君的琴音宛如天籟。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畫面左下角的毛延壽仿佛也在偷聽,但卻含著擔驚害怕的神情。畫師借用了傳統(tǒng)戲曲的表現(xiàn)手法,故意將其塑造成了戲曲中丑角的形象,縮頭聳肩,坐形如擺柳,與昭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整幅作品畫工細膩,無論是人物抑或山水都栩栩如生。更難得的是,畫面有一種行云流水般的動態(tài)感,虛化的想象與實寫的人物、風景渾然天成。并且將三個不同的地點、情景集中在一幅畫面中,仍錯落有致、十分清晰。這幅作品也極好地表現(xiàn)了楊柳青木版年畫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保留了民間版畫的一貫特色,也吸取了中國古典繪畫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并借助了傳統(tǒng)戲劇中臉譜、服飾等方法加以表現(xiàn)。
這幅畫作所描繪的一些故事情節(jié)(如:昭君被打入冷宮),顯然有別于我們所耳熟能詳?shù)挠嘘P(guān)昭君的傳說。而對于這幅畫作所對應的古代文學作品,應該是元代馬致遠的雜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圖1 所描繪的就是漢元帝夜游御花園,被昭君琵琶聲吸引的片段。雜劇對傳統(tǒng)的歷史傳說做了很大的修改,這也體現(xiàn)了 “昭君” 形象的多樣性和可塑性。
圖2,是昭君出塞圖,同樣是清朝楊柳青木版年畫的作品,作品不如圖1 精美,但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卻有許多相通之處。這幅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戲曲元素更加明顯。首先,毛延壽仍然是丑角的形象;其次,昭君頭上有翎子(也叫雉尾),這是非常明確的戲曲元素。而整個構(gòu)圖中,昭君坐在馬上,俯看毛延壽,甚至昭君旁邊的侍女在畫師的精心安排下也要高于毛延壽一個頭左右,同樣俯看著他。而反觀毛延壽,雖然舉著扇子,神情似乎還有些囂張,但卻身形佝僂,盡顯猥瑣之態(tài)??梢?,畫師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毛延壽與昭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贊美了昭君的高尚、正直,同時也對毛延壽的卑劣、無恥進行了抨擊。
圖 1 冷宮救昭君
圖 2 昭君和番圖
圖 3 昭君出塞
圖3 選自李志強、王樹村主編的《中國楊柳青木版年畫集》。圖中的王昭君身披猩紅雙風斗篷,杏臉桃腮,朱唇皓齒,湘裙緊系,錦帶徐飄,遠出塞外,如仙女離開蓬島。畫面中昭君嫻靜美好,更像是仕女圖中的女子。但背后的小仕女以手掩面,狀似十分害怕不舍,使得整個畫面又帶上了永別故土、遠走塞外的凄愴悲涼,十分符合傳統(tǒng)歷史上對于昭君形象的理解。
通過上面三幅昭君題材的楊柳青木版年畫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木版年畫對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歷史故事、戲曲戲劇、人物形象的傳承作用。而從構(gòu)圖中頻繁出現(xiàn)的 “昭君” 與 “毛延壽” 的鮮明對比中,也體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人民對于正直、善良、愛國、剛正不屈等美好精神的贊美與向往,以及對于卑劣、諂媚、叛國、無恥等低賤行為的批判,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精神風貌。同時,楊柳青木版年畫作為一種民間藝術(shù)形式,正如馮驥才先生在《東方大地上的人文奇花——中國木版年畫新論》一文中所說 “一句話應先講清楚,年畫是中國普通百姓特別是廣大農(nóng)民的精神天地的可視的呈現(xiàn)?!?這些年畫作品無疑表現(xiàn)出了:古代普通人民的淳樸、熱情、昂揚的生命活力和對美好生活、美好精神品質(zhì)的向往與追求。
同時,年畫對于廣大人民還有一重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那就是:教化。這也是古代文學題材的年畫作品存在的一個重要作用。正如昭君的形象歷來受到人們的倍加推崇,地位也高于同為四大美人中的 “貂蟬、楊玉環(huán)”,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得益于她的傳奇經(jīng)歷以及所體現(xiàn)出的美好精神。所以,昭君的形象,才會經(jīng)過上千年而不褪色,反而歷久彌新,被歷朝歷代的文藝工作者們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也正是古代人民得以維持社會內(nèi)部秩序、和諧相處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