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森
摘 ?要:本文從農村家長的角度指出了農村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教育存在的誤區(qū),針對誤區(qū)進行原因分析,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建議。
關鍵詞:農村;幼小銜接;應對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論就是強調教育要貼近生活、注重行動和實踐,而家庭環(huán)境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境,因此家庭教育更需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注重幼兒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1]。
隨著當今社會對幼兒教育越來越重視,農村家長們也日益積極的參與到幼小銜接的教育中,逐漸改變想法,重視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但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農村家長們對幼小銜接教育的認識還存在著誤區(qū),這種誤區(qū)很可能會阻礙幼兒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一、農村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教育存在的誤區(qū)
(一)農村家長認識水平參差不齊
1.對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內容的差異缺乏科學的認識
農村家長們于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方式和銜接的具體內容等深層內容,了解得不夠深入,他們片面地將兩者的差異理解為僅僅是學習環(huán)境和紀律要求方面的不同。
2.過分重視知識和學習成績的獲得
幼兒處于幼小銜接階段時,學習成績是農村家長們最擔心孩子不能適應的地方。大部分家長片面地將幼小銜接理解成單向的知識銜接,過分重視知識的獲得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把學科知識作為幼兒在幼小銜接階段學習的重中之重。
農村家長們普遍會讓幼兒學習一些算數(shù)、漢字、拼音、英語等小學教育階段要接觸到的具體學科知識。農村家長們認為,盡早給幼兒灌輸小學課本知識,能夠有助于孩子進入小學后學習成績的提高,等到進入小學后再學習一遍,可以使幼兒學習的掌握的更“牢固”、更“輕松”,卻容易造成幼兒求知欲望低下的現(xiàn)象。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前期的“根基”不牢,就會導致信心不足。
(二)農村家長開展幼小銜接教育問題凸顯
1.參與幼小銜接教育過于被動
雖然大部分農村家長已經意識到家庭與幼兒園合作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村家長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參與過于被動。他們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大多只是配合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很少主動參與到幼小銜接的教育活動。
2.開展入學適應教育欠缺
心理適應教育欠缺。大部分農村家長卻忽視了幼兒入學適應的心理準備。對于處在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他們即將進入小學,從幼兒轉變成小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需要接受的教學方式、所接觸到的新集體會有很多不同,幼兒可能會出現(xiàn)排斥、焦慮等不適應的心理負擔。
學習方式轉變教育欠缺。對于學習方式和能力的銜接,這一幼小銜接階段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卻往往是農村家長們容易忽視的,缺少對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引導,不利于孩子獨立能力的發(fā)展。
二、農村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正確認識幼小銜接教育的科學內涵
幼兒園和小學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如教學環(huán)境、管理方式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因此,正確應對這些差別是農村家長做好幼小銜接教育工作的“起點”。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是為了未來美好生活做準備”,幼小銜接教育并不只是片面的積累知識,要想適應小學教育,幼兒需要轉變自己的行為習慣。作為家長應正確認識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關注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因此,農村家長們不應該過分注重幼兒當下的學習成績,而應該立足終身教育的理念,在學習方式、學習技能、社會性、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轉變和銜接做好準備。
(二)明確自己在幼小銜接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陶行知強調要解放幼兒的時間與空間,在家庭教育的實際過程中,家長要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性,解放幼兒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才可以有效激發(fā)幼兒的自主探究熱情,有針對性地鍛煉幼兒的創(chuàng)新精神。[1]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農村家長們要意識到自己在幼小銜接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不僅需要幼兒園的努力,家長們要有主動參與的意識,主動了解如何教育、如何學習,幫助幼兒做好心理準備,適應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過渡。
其次,農村家長們也要意識到,自己只是幼小銜接教育的引導者,幼兒才是幼小銜接教育的主體。家長應該本著尊重幼兒的原則,為幼兒適應小學做準備。在幼兒出現(xiàn)不良情緒或是出現(xiàn)不適應的情況時,家長切忌一味的責罵幼兒或是強硬的“逼迫”他們適應。家長們應該注意及時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讓幼兒逐漸具備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讓幼兒主動的去適應幼兒園到小學的轉變。
(三)均衡家庭教育資源的投入,杜絕盲目的超前教育
雖然教育改革已經施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就本研究的調查結果來看,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家長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束縛。很多農村家長們已經意識到了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要性,不過他們普遍的關注點都是幼兒的成績、分數(shù),認為家庭教育的物質資源是重中之重,是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接的關鍵。就是因為農村家長的傳統(tǒng)觀點以及擔心幼兒不適應的焦慮情緒,導致家庭教育資源的投入不均,盲目的以知識儲備為中心對幼兒進行超前教育。幼小銜接不僅是外在的知識、環(huán)境的過渡和銜接,也是內在心理的過渡和銜接。農村家長們不僅僅要營造適當?shù)奈镔|環(huán)境,給幼兒提供物質支持,還需與幼兒園合作,加大合適的家庭教育文化資源的投入,例如給幼兒提供心理支持,引導他們換成學習方式的轉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他們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
(四)正確對待社會競爭文化,避免盲從社會輔導機構
競爭文化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文化之一,很大一部分農村幼兒家長目前還不能理性對待和接收這一社會文化。因此農村家長們很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從而導致幼兒學習的“功利化”。而目前又有各種各樣的幼小銜接輔導機構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相繼出現(xiàn),這些機構的質量又是參差不齊的。農村家長們應該正視社會競爭文化和輔導機構,不要過于焦慮而盲目跟風報班。家長可以咨詢專業(yè)的幼兒園教師,通過與教師的交流溝通,明確幼兒當下的發(fā)展水平和不適應的方面,明確科學育兒的方法。
結語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能夠引導農村家長重視家庭教育,也啟示他們把幼兒放在教育的主體上,給予幼兒展示、實踐的機會,[3]讓幼兒主動的進行幼小銜接,這樣幼兒才能不斷地的適應新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李海云,趙霄冉.家庭教育功利化的紓解——基于生活教育理論[J].江蘇教育研究,2021(Z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