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秋敏 張茜雯
內(nèi)容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實證研究方法,分析來華泰國留學生使用漢語時的語用偏誤,探究造成偏誤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制定針對性的可行性措施,加強來華泰國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來華泰國留學生在使用漢語交際時,能更好地符合語用規(guī)則。
關(guān)鍵詞:泰國 對外漢語 跨文化交際 語用偏誤
越來越多的泰國留學生來華學習漢語,如何使用漢語進行恰當?shù)皿w的交際已成為他們面臨的重要問題,了解其常見的漢語交際語用偏誤及成因,可以針對性地避免其交際失敗。
一.語用偏誤研究現(xiàn)狀
國內(nèi)最早關(guān)于語用偏誤的文獻是呂文華、魯健驥(1993)在《外國人學漢語的語用失誤》中提到,“語言—語用失誤是外國人在使用句式和詞語時由于思維方式、習慣或觀察事物的角度和范圍的差異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得體性;而社交—語用失誤則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外國人出現(xiàn)的不符合中國社會習慣和文化心理的語用失誤”。
目前我國在留學生漢語語用方面的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為:第一,在留學生語用方面,相關(guān)的理論研究較少,實踐研究缺乏理論支持;第二,一線教師側(cè)重漢語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的掌握,對學生漢語的使用情況關(guān)注較少;三、漢語課堂教學與日常交際聯(lián)系不夠緊密,漢語教學缺少語境的支持。
已有部分學者針對留學生的語用偏誤現(xiàn)象進行國別化分析,但針對性的應對措施較少。因此本文在分析來華泰國學生的語用偏誤現(xiàn)象及成因時,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其在使用漢語交際時,能更好地符合語用規(guī)則。
二.泰國學生漢語語用偏誤現(xiàn)象
本文中所收集到的交際語用偏誤案例,主要來自廣西外國語學院的泰國留學生,通過觀察收集其學習生活中的語料,并結(jié)合交流訪談的方式,將常見的語用偏誤現(xiàn)象整理后分為以下六部分。
(一)稱謂。“你”和“您”的使用與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有關(guān),當交際對象是親友、晚輩、下級時,可使用“你;”當交際對象是領(lǐng)導、長輩時,使用“您”。泰語普遍的招呼是“sawadi”,在泰語的語用規(guī)則中,打招呼都可以用“sawadi”;如果是友人或平輩,不須加語尾詞;如果對象為長輩時,要加語尾詞“kab”。
因為語用規(guī)則差異,學生受到直接翻譯的影響,在稱呼他人的時候,忽略對方身份,對長輩也直接稱呼“你”,在使用漢語時也有直呼老師“你好”、“你去哪里”等現(xiàn)象,語言交際不夠得體。
(二)打招呼。長久以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人們碰面的時候經(jīng)常會問“吃飯了嗎?”,只是一種善意的招呼,一般情況下,雖然是詢問的話題,但并不要求對方做出回答,同樣類型的“去哪呢?”、“做什么呢?”也只是一種招呼方式,對方回答是與否都無所謂,是漢語語用文化中很常用的一類特殊招呼。
而泰國學生在聽到這樣的詢問時,會把這種詢問型招呼方式當成話題展開延伸,通常都會詳細的回答吃了什么或者去哪里,但交際的對方也許并無展開話題之意。
(三)道別。道別,常以固定句式來結(jié)束,中泰語用文化的差異表現(xiàn)在,我國主客告別時,主人還會表示客氣地說“我送送你、我不送你了、慢走、好走”等告別語;而在泰國,一般主人送客到家門前,就會雙手合十禮拜后,“再見,祝你好運”等表示好運、幸福的話;泰國學生對“送”這種表示客氣的詞的文化背景并不了解,會導致理解的偏差,認為主人是真的要送自己回家。
在漢語表示送別的詞語中,還有“好走”和“走好”等詞的細微語序差別,但使用的語境大相徑庭,已有一定漢語知識的泰國學生,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漢語表達道別時,泛用漢語知識,不注意時會說出“您走好”等“觸霉頭”的話。
(四)宴請與送禮。如果是中國人家做東請客,主人總會客氣地說“沒有什么好菜,大家隨便吃點?!逼鋵嵲捴械姆裾J之意只是自謙,如果此時附和,說出“這個菜真的咸?!钡仍?,會讓主人很沒有面子,交際出現(xiàn)裂痕。
在送禮時,中國人常說“一點小心意”,但并非描述禮物的大小貴重,只是表達“禮重話語輕”;而泰國人更注重外在形式,重視禮物的外包裝。
(五)恭維與謙虛。中國人在贊美別人時,一是真心的贊美,二是基于禮貌的表達;這和中國人的文化習性相關(guān),中國歷史文化價值觀認為“謙虛是美德”,因此在面對一些交際場合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以貶低自我,從而贊揚他人;受到贊揚的對象也會回應“哪里哪里”等表示謙虛。
如果不了解這樣的文化底蘊時,泰國學生很難以理解這樣的語用規(guī)則,在接受贊美的時候,沒有表現(xiàn)出謙虛的態(tài)度、回答;甚至在他人說“我的衣服沒有你的衣服好看”等表示自謙的話語時,回答“我也覺得我的比較好看”。
(六)道歉與請求。道歉與請求在中泰交際語用文化中也存在著差異。在日常交際中,泰國學生曾有過類似的表達,“對不起,可以幫我看一下嗎?”在泰語的表達中,表示打擾、唐突和表示抱歉、道歉都使用同一詞匯“kho thot”,而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詞匯“kho thot”常直譯為“對不起”,于是泰國學生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在漢語語用文化中,表示打擾、唐突時,也使用“對不起”一詞,因此在泰國學生表達道歉、打擾、唐突之意時,會出現(xiàn)用“對不起”代替“不好意思、麻煩”等用詞的泛化現(xiàn)象。
三.造成漢語語用偏誤的原因
(一)文化差異。美國人類學家霍爾將文化分為高、低語境文化,高語境文化是指對語境的依賴程度較高、主要借助非語言符號進行交際的文化;具有高語境文化特點的人們在大多數(shù)正常的日常交往中,大量信息蘊含在語境中或內(nèi)化在交際參與者頭腦里,而其言語中往往只含有較少的信息。中泰兩國都屬于高語境國家,如果語言脫離語境、非語言符號,話語的含義就無法準確表達。
(二)語用規(guī)則差異。價值觀是內(nèi)化在人們心中的抽象觀念,作為一種有范圍性的抽象規(guī)則,在決定著這樣范圍性的群體個人的行為模式和方式目的,不同的群體個人在這樣顯性或隱性的制約下,做出不同的抉擇。如果不遵循基于價值觀的語用規(guī)則,就會被認為反應異常,傳達的話語意思有所偏差,導致交際難以成功進行,甚至是溝通失敗。
(三)目的語知識泛化。泰國學生的語用偏誤,除了文化和語用規(guī)則的差異外,還和目的語負遷移有關(guān)。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語內(nèi)遷移的偏誤主要是漢語學習者將已習得的少量目的語知識加以簡單歸納總結(jié)并得出結(jié)論,并在語言交際中大膽使用,這類偏誤又因目的語知識泛化,被稱為過度概括。
(四)客觀教學因素??陀^教學因素包括教師、教學活動等在教學過程的側(cè)重與否,漢語交際語用規(guī)則被忽略容易導致學生掌握了漢語結(jié)構(gòu)知識,卻無法迅速習得語用知識文化,從而導致語用偏誤。
1.教師跨文化知識欠缺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在整體教學中穿插正確的語用文化知識點,是極其重要的部分。但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師的培訓內(nèi)容更偏向于課堂教學法和漢語本體知識,關(guān)于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性,雖然已有系統(tǒng)的課程、教材,如“東盟文化、東盟概況”等,但如何結(jié)合文化差異性去開展教學,在教學中強調(diào)語用和文化,則相對欠缺。
教師本身對教學對象的文化知識仍存在著不足,因此在教學中沒有對教學對象的文化進行對比,對出現(xiàn)文化差異的現(xiàn)象原因沒有過多深入理解;導致在講解語言點時,對教學中言語后的語用規(guī)則、語用文化等方面有所遺漏,學生第一時間學習了漢語知識結(jié)構(gòu),卻忽略了也許一個稱呼背后的思維文化,形成語用偏誤。
2.教學內(nèi)容脫離語境
目前在漢語課程內(nèi)容的設(shè)置上,文化知識點的傳授分為中華才藝課(如剪紙)、專項文化課(如《當代中國經(jīng)濟》)兩類,這兩類課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容易語言和文化互相脫離,只傳授才藝或文化知識;而作為主流的語言知識技能課,教師在講解課文內(nèi)容時,更側(cè)重語言知識結(jié)構(gòu)的教學,忽略語用文化規(guī)則,如果某些詞語、表達沒有結(jié)合文化點的講解,很有可能使學生在剛開始接觸漢語的時候,就以自己國家或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先入為主,導致學生在進行真正的漢語交際時出現(xiàn)語用偏誤。
四.針對語用偏誤現(xiàn)象的措施
在跨文化交際中,既要學習目的語語言,也要研究比較母語和目的語兩者的語言文化異同,只有把語言技能和文化技能結(jié)合起來,才能有效避免文化差異造成的語用偏誤。
(一)增強學生文化適應能力。來華泰國學生應該增強文化適應的能力,在漢語環(huán)境中不斷調(diào)整自己,對于一些具體語境中不理解的詞語或表達,應積極提問或查閱資料,在消除文化偏見的前提下,以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文化現(xiàn)象,提高文化寬容度。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運用漢語能夠成功交際,如果只掌握語言技能,缺乏語用規(guī)則文化知識,仍會造成交際失敗。
(二)逐步培養(yǎng)漢語思維能力。泰國留學生只有正確認識偏誤成因,對漢泰兩種語用規(guī)則的異同進行歸納,有意識地轉(zhuǎn)變思維方式,才能避免母語干擾,進而采用漢語思維。同時,教師在課堂的語言技能教學中也要結(jié)合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引導學生進行中泰對比,養(yǎng)成漢語思考的習慣,從而有效避免交際中的語用偏誤。
(三)教學結(jié)合語境。來華泰國學生處于漢語的語言環(huán)境中,除了掌握漢語語言技能,更應該學習如何得體使用漢語。在課堂教學中,漢語教師應結(jié)合日常場景,引導學生理解漢語語用文化。如應答贊揚時謙虛的回答“哪里哪里”、送別時對客人說的“慢走”等,除了告知此為中國人的語用文化習慣,還應結(jié)合語境談及文化深層的價值觀因素;對于“不好意思”、“麻煩”等更適宜表達唐突之意的用語,也應設(shè)置語境加深學生理解,在變化的語境下,也能得體地使用漢語進行交際。
(四)教師應“知己知彼”。教師應提前了解教學對象的國家概況、文化習俗等,尊重其國家文化,提前預估學生可能存在疑惑之處,增強自身的跨文化能力。只有“知己知彼”清楚教學對象的文化差異,才能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做到有的放矢,對存在差異的語用規(guī)則及時講解,提醒學生從漢語的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能夠更快地接受、理解漢語語用規(guī)則文化,使學生在使用漢語交際時,能更好地符合語用規(guī)則。
基金資助:廣西外國語學院2020年度校級科研項目《來華東南亞留學生漢語得體性研究》項目編號2020KY28
(作者單位:廣西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