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寫作的主題為“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將寫作與生活明確地放在一起探討,給甫一進入初中的學生一個重要的寫作提示。這種“主題單元”的編排方式指明了寫作教學的新方向[1]——將寫作與課文聯(lián)系在一起,實施單元主題式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已經(jīng)有許多教師注意到這一點轉(zhuǎn)變,并積極將寫作教學融入教材解讀和閱讀教學之中。但是,由于單元中課文的教學目標與單元寫作主題缺乏縝密的邏輯聯(lián)系和可操作的課程安排,課文教學與寫作單元主題實際上仍然處于割裂化的、碎片化的狀態(tài)。為了實現(xiàn)課文教學與寫作教學的大融合,推動“以讀促寫,讀寫結(jié)合”的良好寫作教學局面早日形成,本文以《雨的四季》為例,分析在課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寫作主題的創(chuàng)新方式,尋求課文教學與單元寫作主題整合與融合的有效教學路徑。
一、求同:觀察生活,同題寫作
(一)明確單元主題,對標共同目標
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開端都有導學內(nèi)容,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導學寫道:“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時美景美不勝收?!痹陂_始本單元課文學習之前,就明確而具體地點出本單元主題為“四時美景”。再看本單元的課文依次為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劉湛秋的《雨的四季》,以及《古代詩歌四首》,《古代詩歌四首》暫不細論,前三篇課文里兩篇分別寫春季和冬季,剩下的一篇寫的是“春風夏雨”中的雨,都未脫離單元導學的主題內(nèi)容。
單元課文后的寫作主題同樣脫胎于單元主題,上述單元的寫作主題為“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從寫作不是什么“高難度動作”,而是生活中與人溝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種方式說起。其中對寫作的內(nèi)涵做了一個生活化的定義,但這里對生活的引入毫不突兀。一則從小學語文開始,漢字讀寫、課文學習、連字成段、學寫對話等等內(nèi)容,都是來源于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學生早已熟悉了語文與生活的息息相關(guān)。再則,生活中最大的規(guī)律是什么?無疑是四季流轉(zhuǎn)與氣候變化,生活寫作不就是寫四時中發(fā)生的雷電風霜嗎!由此,單元主題“四時美景”與寫作主題“生活寫作”便合二為一了。
以《雨的四季》為例,仔細審視標題可知雨才是本文寫作的主題,而為了說明雨這一主題的特征,作者一一敘寫了四季姿態(tài)不一的雨:春雨美麗、嬌媚、溫柔、細潤、甜美、清新;夏雨熱烈、粗獷、奔放;秋雨端莊、沉靜;冬雨自然、平靜、柔和。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了四季雨的不同特性,但又同樣可感可觸、可親可愛,這就是生活寫作的本質(zhì):描寫生活場景,抒發(fā)自身情感,這也是生活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2]。于初中生而言,他們不缺乏生活閱歷和體驗,也有自身情感偏好,完全可以用筆寫作生活。
(二)運用課后模塊,學寫共同主題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后常常有“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等不同模塊,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提出閱讀和寫作要求。例如,《濟南的冬天》課文后“積累拓展”模塊提出:“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就你家鄉(xiāng)冬天的風景寫一個片段。注意抓住特點來寫,不少于200字。”其實就是要求學生寫一篇關(guān)于家鄉(xiāng)冬天風景的小作文,將閱讀與寫作無縫對接起來,且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欣然接受——直接讓學生寫冬天風景也許有難度,但是對照課文中對濟南冬天的描寫,對應描述家鄉(xiāng)冬天風景,完全不在話下,200字的小作文可謂輕而易舉。課后模塊的借鑒課文寫作的小練習為我們寫作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和思路:尋找課文與生活的共通處,要求學生仿寫一篇小作文。
以《雨的四季》為例,雖然課后模塊沒有類似的寫作練習,教師可以自主安排,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所在地的雨。比如,南方的學生可以寫一寫夏季的狂風驟雨,北方的學生可以寫一寫“化了妝的雨”——雪。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課后“讀讀寫寫”模塊中的字詞用在自己的練習寫作中,這樣不僅讓學生熟悉并運用新學字詞,還增加了作文的詞匯量,可以比背誦模范作文更好地幫助學生活學活用地寫作。
(三)對比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新情感共鳴
模仿課后模塊,借鑒課文內(nèi)容學寫同主題小作文是幫助學生適應寫作的一條捷徑,但效果終究不如康莊大道,畢竟學生寫出的同類主題幾乎是千篇一律,難以從本質(zh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此,還應從生活體驗出發(fā),找尋學生與課文情感共鳴最大之處,開展寫作教學[3]。
再看《雨的四季》一文,作者對雨的喜悅之情不言自明。如果學生明明對雨不喜,僵硬地要求其仿寫對家鄉(xiāng)雨的喜愛,寫出的文章就會顯得不倫不類,蓋因文不對心,口是心非之語自然破綻百出。針對這類情形,教師可以從感情出發(fā),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對雨的感情,或喜愛,或討厭,或無感,只要能說出其中的幾點即可。經(jīng)過這樣的變通后,真的收到不少難得的學生佳作。有的學生父母是做小生意的,就寫自己不喜歡下雨,因為下雨會影響父母的生意,讓他們更加辛苦;有的學生不喜歡潮濕的感覺,每次下雨那種到處都是濕漉漉的感覺讓她情緒低落……這樣真情流露的學生習作,比起名家名篇有時更加讓人感動。
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強調(diào)的就是文以情動人的道理。在初中語文生活寫作中,最首要的就是情感共鳴,只有學生對此有情感在鼓動,才可寫出情真意切的好習作。
二、存異:對比同類,發(fā)現(xiàn)差異
(一)對比同單元課文,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篇章之間的差異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已經(jīng)了解在單元主題教學中課文與寫作的共同之處,并利用這些共同處,積極探尋深化讀寫融合教學的辦法。與此同時,我們也應尊重不同文本之間的差異,將差異應用到寫作教學中,才能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文學作品??傊?,初中生活寫作教學需同時做好求同、存異,不可偏頗一方,給寫作教學釀成失衡的苦果。
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第一單元中,除了《雨的四季》以婉約柔情寫就雨的贊歌,朱自清的《春》同樣是“貯滿失憶”的“春的贊歌”。兩首贊歌的共同之處著實不少:同寫四時之景,同抒贊譽滿篇,同樣語言輕快柔美;然而,兩者之間的差異也極為明顯,從而顯現(xiàn)出不同的寫作文風和作者情感。
將《春》與《雨的四季》中對春雨的描寫進行對比,結(jié)果如下表:
從表中對比發(fā)現(xiàn),朱自清的春雨落筆更加細致簡潔,相比劉湛秋顯得筆致更加細膩;在整體氛圍方面,朱自清以靜態(tài)描寫營造出一幅柔和安靜的景象,劉湛秋的描寫富有動態(tài)美,水珠滴下花苞,小草如蚯蚓反動,葉子起伏如波浪等打造的是春雨動態(tài)圖。這種寫法同樣可以應用在學生寫作里,從而彰顯不同的寫作個性。
(二)對比同主題美文,賞析差異之間的不同韻味
書本中蘊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好書更是蘊含了人類社會的智慧結(jié)晶。從浩瀚的好書中找尋同主題美文進行對比[4],可以深化學生對文章韻味的理解與體悟。
說到雨,除了本單元劉湛秋的《雨的四季》,比較出名的還有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同為寫雨的經(jīng)典美文,將他們放在一起品鑒,相信可以給學生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雨的文學盛宴。
被譽為“抒情詩之王”的劉湛秋在《雨的四季》中用詩一樣的筆觸表達了對生命的追求,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在年逾古稀執(zhí)念回到昆明尋覓自己青年時代的人生印記,《昆明的雨》醞釀的是一名經(jīng)歷過風雨飄搖的老先生對過去的回望與總結(jié)。[5]不同的人生閱歷和不同的心路歷程決定了相同寫作主題下,不一樣的運筆,不一樣的遣詞造句,以及不一樣的人生況味。閱歷的不足也許會讓學生難以體會太多深層次的情感,但人類情感是共通的,只要曾經(jīng)品鑒欣賞過佳作,總能在心田上留下一二鴻影爪跡。當學生逐漸長大,某次不期然地回眸,也許會想起期中的人生至理韻味,從而琢磨出不一樣的人生體悟。如此,一堂語文課影響一生——足矣。
(三)對比同齡人習作,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眼睛
品讀名家經(jīng)典終究是別人的東西,語文教學還需重點在學生這一教學主體上下一番功夫。年長的成人可以用成熟的眼光觀察世界,書寫人生;年少的少年可以用稚嫩的雙眼探尋生活,抒發(fā)壯志。因此才有了語文教材中的那句“先別考慮像不像一篇文章,就從身邊的事寫起,寫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寫自己最想表達的情感于想法,不給自己設(shè)定什么目標,加上什么框框”,誠為至理名言也。
很多時候,學生對于寫作的畏難心理來自于假想。在學生的想象中,自己的想法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自己的習作是幼稚可笑的,他們恨不得把自己的作文藏起來,不讓任何人看到。這種自卑心態(tài)對寫作能力提升極為不利,教師要加強學生習作的分享交流,讓原始的分享信息功能在班級內(nèi)小小的實現(xiàn),幫助學生建立起寫作自信心。當然,學生的這種自卑心態(tài)與一直以來的語文學習制度也有關(guān)系,從小到大學生學習到的都是看似完美無缺的典范作品,學生在慣性思維的誘導下以為只有寫到這么好才可以拿出來供大家分享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選擇有閃光點的學生習作在課堂上分享和討論,讓學生明白只要有一處閃光就可以寫作,無需做到盡善盡美。長期堅持,何愁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能提高呢?
三、出新:創(chuàng)新點評,勤練不輟
無論是同題寫作還是對比同類,都是在“舊”上做文章,寫作還需要推陳出新。學生習作的分享與交流對于學生寫作的促進效果極為巨大,教師可以考慮創(chuàng)新生活寫作的點評方式,比如推出學生匿名互評、大家來找閃光點、一起改一改等同齡人寫作交流機制。目前,對寫作的點評大多集中在教師對學生進行點評,很少會采用學生互評的模式,學生無從了解同齡人的人關(guān)注點和寫作水平,對自己的寫作能力做出不正確的估量,從而使得寫作積極性收到打擊。因此,新的習作點評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了解同齡人的寫作內(nèi)容和寫作水平,同時要屏蔽學生的個人敏感信息,防止在此過程中泄露學生隱私,或是對學生心理造成傷害。
學生豐富的生活體驗給寫作提供了一座巨大的寶庫,充分利用這座寶庫,學生就可以源源不斷地開展生活寫作。當這些生活作品進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師應當精心運作,用好這些文作,讓生活寫作這道源頭活水在語文課堂上加入人文養(yǎng)分,流出課堂,重新流進生活,化為下一次更加活躍的源頭活水。生活寫作是一項日積月累的長期功夫,教師要跟進學生心理狀態(tài),及時給予他們幫助和鼓勵,讓學生堅持勤練,在不輟中取得寫作的長足進步。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以下方式也許有助于幫助學生保持勤練不輟的習作習慣:一是引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三是引導學生觀察與捕捉生活亮點;四是引導學生融入真實情感;五是積極開展生活化的寫作活動。[6]
新課標指出:“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要賦予真情實感,能夠全方位的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在平時也要學會多方位的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樂趣和風采。當然,教師要由課堂中心接近社會生活?!惫P者以為,其中的“平時”一詞應當也包括語文課堂在內(nèi),在課文學習、文本閱讀時學生同樣要對比觀察生活,留意自己的情感體驗,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共鳴。唯有如此,才能打通生活與語文課堂之間的通道,讓生活素材在生活和課堂之間形成活水循環(huán),真正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鳳茹.單元主題式教學 實現(xiàn)語文整體閱讀的必要途徑——以部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21(02):15-17.
[2]李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初中語文寫作教學[J].教育觀察,2018,7(16):101-102.
[3]蔣黎珠.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寫作和生活情感的有機結(jié)合——以《小石潭記》為例[J].考試周刊,2016(06):45.
[4]張秀堂.淺談初中語文課堂生活化寫作教學[J].學苑教育,2021(15):17-18.
[5]徐靜.細品統(tǒng)編教材中的兩場“雨”——散文《雨的四季》《昆明的雨》對比欣賞[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9(11):69.
[6]趙紅偉.真實生活真實寫作——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1(45):64-65.
【課題: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第一批)課題《新中考背景下思維導圖在農(nóng)村初中生記敘文寫作序列化教學中的實踐實踐研究》編號:QG1451—157】
何裕福,福建省晉江市深滬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