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國內新聞傳播學院的情況來看,新聞傳播學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最大的問題是其他學科與新聞傳播專業(yè)課程存在“兩張皮”的現象,即學科之間沒有深度交流、融合和應用,依然是各說各話、各行其道。
面對這樣的困境,新聞傳播學該如何跨學科?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外先行者的經驗。20世紀40年代,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在愛荷華大學改革新聞學院教育模式,重組本科生新聞學課程,減少了寫作、編輯技能方面的課程,代之以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跨學科教育。博士生課程尤其注重跨學科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指出,美國各大學在新聞教育方面提供了非常廣泛的跨學科課程,新聞學院3/4的課程是跨學科教育的內容。新聞傳播教育的主流,已經從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新聞記者的職業(yè)性方向,轉向更重視跨學科融合,重視來自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和哲學的學科背景。
跨學科不僅是在課程設置上多開幾門其他學科的課程來完善新聞傳播學科體系,而且需要不同學科在探索和教授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進行整合甚至調整,即強調團隊合作。在跨學科教學中,每個參與者都必須著眼于整體復雜的關系,在作出貢獻的同時重視他人的學科貢獻。
當前全球各個學科關于跨學科教育都形成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模式,這種模式的亮點不僅僅在于以問題驅動不同學科的合作,還在于強調從問題出發(fā)來尋求跨學科的解決方案。任何跨學科都要從學科發(fā)展立場出發(fā),從學術建構與人才培養(yǎng)層面出發(fā),通過宏觀視角進行頂層設計、模式創(chuàng)新,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來推動跨學科平臺的發(fā)展。
很多新聞傳播學院近年來也在跨學科方面不斷探索,主打“交叉牌”。一些學校借助全校理工科強勢平臺,把新媒體與計算機、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管理學等專業(yè)結合起來進行跨學科交叉,從師資、科研、教學上全面融合。對本科生實行“人文社科大類”的招生與培養(yǎng),即本科生在一年級時不分專業(yè),但可以選修各院系的不同課程,尋找興趣方向,二年級時再具體選專業(yè)。碩博生的培養(yǎng)也設置了跨學科的方向,現有新媒體與社會治理交叉學科博士點就是將新聞傳播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網絡空間安全融為一體的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