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燕
摘要:小學英語課本劇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語用范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文化品格。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在課本劇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選擇或創(chuàng)編合適的課本劇,并在此過程中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和評價,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 小學英語、課本劇設計、文化品格
新《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體驗學習”的理念,也就是說學生可以在自身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知識進行內(nèi)化。因此,構(gòu)建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根本原則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線。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多設計學生的自我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思考、自主學習,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教師則需要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生多交流,使課堂教學變?yōu)閹熒餐瑢W習的雙向交流。
一、推進素養(yǎng)提升,構(gòu)建多元化的課本劇課程體系
1、選擇具有情境性的課本劇,提升課堂趣味
由于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感受真實自然的英語語境,課后也不能隨時隨地跟他人用英語交流,導致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出現(xiàn)模糊甚至產(chǎn)生歧義,缺乏語境成為了英語學習的一大障礙。課本劇通過真實的情境和角色讓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意義的、互動的語境。語境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詞語,不再需要老師用中文解釋意思,還能夠讓學生在情境下自然地運用句型,減少了死記硬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此外,通過語境,學生能夠更深入地體會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消除語言障礙。課本劇的運用一改以往低效背誦、抄寫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身臨其境,用英語來表達情感和思想,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獲取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作出反饋,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深受學生的喜愛。
在學完一個或幾個單元的內(nèi)容后,老師也可以給學生幾個情境,讓學生綜合所學內(nèi)容創(chuàng)編對話。例如,在學完譯林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之后,老師以“猜測到底哪個是媽媽送給自己的禮物”這個情境中,讓學生創(chuàng)編對話。以下為一組學生創(chuàng)編的情景對話。
A: Look! So many gifts!
B: How nice!
A:Is that my gift?
B:What colour? Red,green,blue,orange or yellow?
A: Blue!
B:No,it isn’t. It’s for me. I like blue.
A:Is this my gift?
B:Let’s open it.
A: Wow! A robot!
B:How cool!
A: Yes,it’s for me. I like it.
上述對話既綜合了三年級上冊所學的顏色詞匯和感嘆句的表達,又運用了三年級下冊重點句型Is this/ that...?及其回答Yes,it is./ No,it isn’t.擴大了學生的語用范圍。
2、選擇具有趣味性的課本劇,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可以選擇中西方的經(jīng)典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比如《The Little match girl》、《Little Red Riding Hood》、《The Ugly Duckling》等,它們都是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但是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以教師為中心,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收,導致了課堂的單一死板。缺乏趣味性的課堂很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而課本劇的首要特征就是具有情境性,學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人物角色中用英語來表達情感、交流思想,它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團隊合作,學生始終處于課堂活動的中心地位。課堂活動前,老師和學生共同設計和創(chuàng)編課本劇;課堂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老師則是組織者、協(xié)調(diào)者、引導者。這就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和諧互動的師生關(guān)系,即師生之間的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教學相長,這種關(guān)系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持學習的興趣,學習效率也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過課本劇,每個學生都有了自我展示的機會,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潛能,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以麗聲北極星第一級上Fox and Mother Hen為例。這本繪本主要是關(guān)于數(shù)字的,與譯林《英語》三下第六單元匹配,這原本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同學們在學習繪本時也是津津有味,然而實際的表演效果并不理想。同學們在演出時,完全是按照繪本內(nèi)容來演的,我們可以看出,旁白占了80%,而雞媽媽,小雞和狐貍都只有一句話的臺詞。而旁白因為不具備感情,往往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因此,整個繪本表演出來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在讀繪本,而不是在演繪本。筆者認為可以把旁白的話進行改編,從狐貍的嘴里數(shù)出One chick,two chicks...twelve chicks.感情也從有點兒開心到非常開心,讓觀眾能夠體會到故事高潮的來臨。此外,還可以加入一些臺詞,比如,雞媽媽發(fā)現(xiàn)院子里的小雞越來越少時,可以說:Where are my chicks?小雞被裝進了狐貍的麻袋之后,可以著急地說:Help!Help! Mum,I need you!雞媽媽在拿著棍子追打狐貍時,也可以邊跑邊喊:You are so bad! 三年級的學生雖然會說的英語還不夠多,但是這種簡單的句子是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接受的了的,這樣既可以豐富話輪,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能拓寬學生的詞匯量,培養(yǎng)良好的英語語感。
二、統(tǒng)領(lǐng)閱讀需求,培育專業(yè)化的英語教師團隊
1、協(xié)助學生合作,促進交際能力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需要培養(yǎng)孩子與人交流的能力。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是學的啞巴英語,只注重書面英語和應試技巧,不注重口頭表達能力,用英語和別人對話時經(jīng)??目陌桶停f不出話來。而把課本劇融入課堂之中,可以很好地改善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為了表演課本劇,老師會將分成小組,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其中并貢獻自己的力量。小組成員之間需要彼此配合、互相學習,需要聽取他人的意見或給出同伴相應的建議;小組與小組之間有模仿、有競爭。學生在小組交流中能學習到他人的長處,在觀看他人的表演時能受到啟發(fā),在小組競爭中能模仿超越。從課本劇的準備、排練到演出,學生們必然加強他們之間的合作、團結(jié)精神,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調(diào)能力、組織能力。在共同目標和集體榮譽感的激勵下,大家分工合作、集思廣益,從而使個人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得到長遠的發(fā)展。
以五下Unit7 Chinese Festivals 為例。這本身是一篇閱讀性文本,沒有對話,教師為了鞏固學生所學,于是要求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
A: What festival do you like?
B: I like Spring Festival best.
A: When is Spring Festival?
B: It’s in January or February.
A: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is festival?
B: I usually visit my grandparents.
A:What do you eat at this festival?
B: We eat a big dinner. Some people eat dumplings.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僅僅是把課文改編成了對話,雖然起到了鞏固語言知識的效果,但是缺乏情節(jié),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筆者認為,既然學生們每年都會過春節(jié),那就以Spring Festival為背景,加入一些中國的傳統(tǒng)故事,改編成更貼近現(xiàn)實的劇本。這樣不僅可以讓同學們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在劇本中加入更多的元素,使劇本內(nèi)容更豐富。
2、引導學生深挖留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對課本劇進行表演不是將劇本內(nèi)容生搬硬套,也不是空洞地念臺詞,而是學生去體會人物的情感,加上豐富的動作、表情,并對留白處進行合理的想象,使故事內(nèi)容更加豐富、更具特色。采用課本劇的課堂是開放的、發(fā)散的,它要求學生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物能夠隨機應變,因此它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課本劇的編演,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師和同伴的幫助獲得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譯林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7 《What’s the matter》 cartoon time 為例,從文中,我們可以知道Bobby是因為在踢足球的時候把飯盒打翻了,所以上課時肚子餓了,但是Bobby有沒有對老師說出他餓了、老師給Bobby的媽媽打電話時說了些什么、媽媽為什么會帶著蛋糕來學校。。。這些都是課文中沒有提到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留白,讓同學們對故事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編來拓展和完善對話。以下是一組同學的編演內(nèi)容。
Narrator: Bobby is in class now,but he is not happy. Mrs Fox comes to him.
Mrs Fox: What’s the matter,Bobby?
Sam: Are you ill?
Bobby: No,I’m not.
Mrs Fox: Are you cold?
Bobby: No.
(Bobby 的肚子發(fā)出咕嚕咕嚕的響聲)
Billy: What’s that noise?
Bobby: It’s me. I’m hungry. I didn’t have lunch today.
Billy: Why?
Bobby: I played football on my way to school. Unluckily,my lunch box fell onto the ground.
Mrs Fox: Oh,I see. I will call your Mum.
Mrs Fox: Hello,Mrs Mouse. This is Mrs Fox speaking.
Mrs Mouse: Hello,Mrs Fox.
Mrs Fox: Bobby overturned his lunch box,so he didn’t have lunch today. Would you please come with something to eat?
(Bobby 的媽媽帶著蛋糕來到了學校。)
Mrs Mouse: Are you all right,Bobby?
Bobby: I’m so hungry,Mum.
Mrs Mouse: Have a cake.
Bobby: Thank you,Mum. It’s so yummy!
Mrs Mouse: Don’t be naughty next time.
Bobby: OK,Mum.
Mrs Fox: Ha!Ha! He’s happy now.
三、凸顯文化品格,構(gòu)建課本劇的多元協(xié)同機制
文化品格核心素養(yǎng)不僅僅指了解一些文化現(xiàn)象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還包括評價、解釋語篇反應地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文化現(xiàn)象,比較和歸納語篇反應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tài)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能力。目前我們的課堂在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教師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對于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識教師自身也是一知半解,因此不能向?qū)W生進行充分的介紹;對于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常常流于形式,往往是在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進行一下滲透,而不是貫穿整個課堂,不能讓學生很好地體會文章的意義。而課本劇因為具有人物之間的交流,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尊重他人,與他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能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也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地差異,很好地提升他們的文化品格。例如,在進行譯林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7 How much這一單元的教學時,課文以義賣為背景,教授學生詢問價格的句型。然而學生在學完課文后,只是掌握了句型,對于義賣卻沒有理解其深刻意義。因此在進行課本劇的編演時,通過讓學生觀看貧困山區(qū)的孩子上學難的視頻,讓學生自發(fā)地想為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獻出一份愛心。接著以愛心義賣為主題,進行課本劇的編演,義賣的物品可以是玩具、食物、衣服、文具等等。最后,所有的同學都自愿上交了他們所得的錢。相信這次義賣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后孩子們也會自發(fā)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譯林出版社.2012.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三年級起點)[T].南京:譯林出版社
[3]程曉堂,趙思奇.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zhì)內(nèi)涵[J]. 課程.教材.教法,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