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純純
(福建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郁達夫是中國文壇上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作家,他以自序傳的形式,塑造了一個個孤獨、苦悶、頹廢的零余者形象。零余者又稱多余人,是19 世紀(jì)俄國文學(xué)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有著滿腔才華,極其厭惡農(nóng)奴制,但卻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而自暴自棄,頹廢墮落[1]。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大多有著消極的形象,他們郁郁不得志、精神萎靡,最終走上消極沉淪的道路,反映了特定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郁達夫小說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一些年輕的知識分子,他們有著共同的人生經(jīng)歷。這些年輕的知識分子大多接受過海外新思潮的熏陶,他們追求個性解放,反對封建道德對人正常需求的壓制。在當(dāng)時動蕩不安的時代氛圍中,這些高舉新時代思想的激進分子,其結(jié)局大多是悲慘的。他們往往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在生活中也被各種煩惱糾纏,沒有可以傾訴的朋友,對愛情的渴求也落空,這使他們在身體、心靈上都遭受了極大的痛苦,最后成了被社會拋棄的孤獨者。
《沉淪》小說集包括《銀灰色的死》《沉淪》《南遷》等小說?!躲y灰色的死》講述的是Y 君在東京留學(xué)悲苦凄涼的生活經(jīng)歷。妻子去世之后,他失去了可以傾訴衷腸的人,為了得到一絲慰藉,他經(jīng)常去一家酒館喝酒,在與酒家女兒靜兒的交往中,這顆孤獨的靈魂暫時有了安置之處。
文中寫道:“他醉酒的時候,每對靜兒說他的亡妻是怎么好,怎么好,怎么被他母親虐待,怎么的染上了肺病,死的時候,怎么的盼望他。說到傷心的地方,他每流下淚來,靜兒有時候也肯陪他哭的。”[2]44但這種希望在得知靜兒要嫁人之后便徹底破碎。
在郁達夫創(chuàng)造的孤獨者形象序列中,《沉淪》無疑是代表作。小說描寫了一位憂郁型的留日青年,作為弱國子民在日本遭受屈辱,心中的苦悶無法排遣。在與同學(xué)的交往中,他總是懷疑他們是在嘲笑他;在與異性的相處中,由于自卑怯弱,心中對愛情的渴求總無法滿足。友情和愛情都撲空之后,他成了一個徹底的孤獨者。小說的主人公在孤寂的氛圍中活動,開篇便是他的孤冷以及與同學(xué)不和的境況?!霸谏险n的時候,他雖然坐在全班學(xué)生的中間,然而總覺得孤獨得很;在稠人廣眾之中感得的這種孤獨,倒比一個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種孤獨還更難受?!保?]17-18小說的主人公最終難以忍受情緒上的孤獨,以跳海自殺結(jié)束了年輕的生命。
在讀郁達夫的小說時,讀者總會覺得是在寫他自己。郁達夫?qū)⑷松庥隹踢M了他的小說中,他的小說浸染著一股頹廢憂郁的美。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有兩種行動軌跡,或消極地沉淪,或積極地反抗。
郁達夫?qū)ψ约河兄逦亩ㄎ?,他曾在自傳中這樣形容自己的出生:“在光緒二十二年十一夜初三的夜半,一出結(jié)構(gòu)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劇出生了?!保?]3郁達夫出生的時候,正值民生凋敝,政局動蕩,他一出生就要承受饑餓之苦。由于他自小便身體脆弱。一年病余,由衰弱到發(fā)熱,由發(fā)熱到痙攣,家中上下竟被小生命折騰而累得筋疲力盡[3]4。家庭環(huán)境的窘困使郁達夫從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辛酸,再加上父親的過早離世,在母親呵護下的他,骨子里缺少陽剛之氣,多了一種自卑憂郁的氣質(zhì)。
縱觀郁達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可以看到零余者消極沉淪的一面。在小說《青煙》《薄奠》中,主人公遭遇人生挫折時總是采取一種消極的方式,他們或自怨自艾,或借酒消愁,或露宿嫖妓。甚至可以這樣說,在郁達夫的大部分小說中,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帶有些消極沉淪的氣質(zhì),只是程度不同的區(qū)別。有的小說中塑造的形象只是癡迷于喝酒,心靈的麻醉,而在另外的小說中則以更為病態(tài)的方式呈現(xiàn),以極端的方式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事實上,郁達夫小說中描述了不盡一致的消極沉淪的方式?!肚酂煛分魅斯谫|(zhì)夫在現(xiàn)實困境下陷入愁苦的境地,在無可奈何的時候,感嘆歲月的流逝。在中國局勢動蕩的時候,想要得到的成功和愛情都沒有實現(xiàn);于是于質(zhì)夫變得憂郁起來,生活也沒有了目標(biāo),墮落成滿腹牢騷、總在抱怨的人。如果說于質(zhì)夫以抱怨的方式逐漸走向消極墮落的深淵,那么郁達夫在另一部小說《十一月初三》里則以一種更為消極的方法來反抗世道的不公。小說里的“我”是一個漂泊異鄉(xiāng)的孤獨者,由于常年和妻子不在一起,在外面所遭受的委屈都無人傾訴,孤單、寂寞突破了他的心理防線。他時常暗自傷神,哀嘆著各種不如愿,朋友也沒有,只有如死灰一樣的心情。孤身一人在外,還有對女性正常的心理需求無法滿足,這些都使他變得越來越奇怪,于是他開始用各種病態(tài)的方式來滿足心理需求。在《十一月初三》中,作者多次提到喝酒。文章開頭寫了他常年在外,無人寬慰,養(yǎng)成了喝酒的習(xí)慣。由此可以看出,酒精不僅麻痹了他的身心,也助長了其萎靡的性格。這一種更為極端的方式正是代表了其消沉程度的加深。
除了消極沉淪的一面,還可以看到零余者積極反抗的一面。讀者可以從郁達夫早期的作品看到零余者積極反抗的一面?!段⒀┑脑绯俊分械闹魅斯煅湃宄錾砗T,他對于當(dāng)時政局有著清晰的認(rèn)識。當(dāng)時政局混亂,朱雅儒慷慨激昂地表達他對時事的不滿情緒,提及社會政治的陋習(xí)時頗具見解?!端且粋€弱女子》描繪了主人公馮世芬一步步走向革命的道路。她一開始萌發(fā)了要革命的念頭,舅舅的書信激勵了她要革命的決心,之后她離家出走徹底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擺脫封建思想束縛的家鄉(xiāng),重新到一個地方生活,離開根深蒂固思想束縛的杭州。在腥風(fēng)血雨的時代,依然堅定自己的信念,越挫越勇,這使她最終成長為一個出色的革命者。
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大多具有沉淪特質(zhì),在學(xué)校、家庭中得不到滿足后,選擇一種較為病態(tài)的方式自戕。這些零余者形象與郁達夫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guān),讀者可以從他的小說中窺見他的人生經(jīng)歷。郁達夫從小便經(jīng)歷了生活的苦難,早年的悲慘遭遇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作品中不斷描寫灰色的生活。因此,了解郁達夫的身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作品中沉淪情緒的原因。
大多數(shù)文人出生時經(jīng)歷著家庭的變故,郁達夫也有著相似的悲慘遭遇。他出生時家道中落,在他的回憶錄里是這樣描述童年生活的:“兒時的回憶,誰也在說,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憶,卻盡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經(jīng)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饑餓;對于饑餓的恐怖,到現(xiàn)在還在緊逼著我?!保?]3郁達夫從小是在饑餓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家庭經(jīng)濟十分拮據(jù),母親為了籌集學(xué)費常年借債度日。因為家庭的貧困,郁達夫形成了自卑怯弱的性格,這一卑怯的性格此后一直伴隨著他的成長。除了家庭的不幸,郁達夫的求學(xué)之路也是極為坎坷的。17 歲到日本求學(xué),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學(xué)校醫(yī)科部。在當(dāng)時經(jīng)濟更為強盛的日本,他受盡了冷眼和歧視,這使他精神上日益萎靡,變得不愿和人交往,整日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身的經(jīng)歷也反映在創(chuàng)作中,郁達夫的許多作品都帶有個人特點,其筆下描寫的知識分子大多都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出路,迷惘、感傷、孤獨、憂郁。
自身的成長經(jīng)歷使郁達夫形成了自卑憂郁的性格,而日本文化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郁達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日本大正時期自然主義文學(xué)思想最典型的小說類型便是私小說,在私小說影響下,郁達夫?qū)⑵涓惺艿降那楦凶⑷胱髌分校覍嵱涗涀约旱纳?。誠然,提及私小說對郁達夫的影響,自然少不了田山花袋、佐藤春夫等人。
田山花袋是日本私小說的代表作家,他主張文學(xué)應(yīng)描寫得大膽露骨,他的小說《棉被》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這部小說的出版引起了很大轟動,原因是其將自我生活和意識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郁達夫卻不是特別喜愛《棉被》。他如此評價:“讀田山花袋之《緣》,為《蒲團》之后集,數(shù)年前,曾讀過一次,這一回是第二次了,覺得不滿之處頗多,不及《蒲團》遠甚。”這里的《蒲團》即《棉被》。在眾多日本作家中,對于郁達夫影響最大的當(dāng)然是佐藤春夫。郁達夫曾說過他最崇拜的日本現(xiàn)代小說家便是佐藤春夫,讀者從郁達夫的小說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點。早期作品《沉淪》和佐藤春夫《田園的憂郁》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主人公都帶有不同程度的憂郁。
郁達夫在接受異域文化影響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出獨具時代特色的零余者形象。這些零余者不僅是郁達夫個體心靈的真實記錄,也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心靈路程,這些知識分子孤獨、苦悶、自卑、敏感、矛盾,徘徊于時代的十字路口,最終走向消極的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