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潔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部編本”教材)投入使用以來,其以高遠的立意、開闊的視野、豐富的內容和與時俱進的理念贏得了教學一線的好評。特別是“部編本”教材重視讓語文課向課外閱讀延伸,向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以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閱讀不足的弊??;但這在無形中也對中小學語文教師自身閱讀能力與水平、閱讀深度與廣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在讀語文教育專業(yè)學生是小學語文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從源頭上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拓展他們的閱讀領域,對未來義務教育語文學科的發(fā)展,乃至對未來整體國民語文素質的提升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針對“部編本”教材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加強高職院校語文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1]。語文課程擔負著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使命,這一點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要求,因此,“部編本”教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教材的選文突出經典性,傳統(tǒng)文化篇目明顯增多。整個小學階段增加了大量的古詩文內容,小學一年級就有《江南》《池上》等詩篇,六個年級12 冊教材共遴選優(yōu)秀古代詩文124 篇,占所有選篇的三成之多,相較原有人教版篇目增幅達80%。篇目的體裁也更加豐富多樣,從先秦兩漢的古風民歌、諸子散文,到唐宋古文、律詩絕句,再到明清小品、歷史散文均有收錄。同時,《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欄目也具有學生學習積累古詩、俗語、成語、楹聯(lián)等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
閱讀是有方法的,“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往教材與教學都比較少關注,結果是多數(shù)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而閱讀速讀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部編本’教材在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2]。以往的語文教材在課型區(qū)分上主要是精讀和略讀兩種,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多講一點還是少講一點。“部編本”語文教材把精讀課和略讀課變?yōu)榻套x課和自讀課,教讀課以教師講為主,以課文為例舉一反三,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自讀課則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引導學生將學到的方法應用到閱讀實踐中。另外,“以閱讀方法與策略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是教材編寫史上的一大突破”[3],教材在三到六年級編排了4個獨立的閱讀策略單元,將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和有目的地閱讀當作教學的核心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快速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語文課“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并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 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145 萬字以上。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部編本”教材在編寫伊始就有意將“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2]。因此,從表面上看“部編本”教材的課文總篇數(shù)減少了,但是卻通過“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以及初中的“名著選讀”欄目不斷地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課外閱讀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是被納入整個閱讀教學體系中,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
教師要教得得法,關鍵在于自己先要讀得得法,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積淀、語感能力的提高、人文情感的升華,都和閱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那么,作為未來小學語文教師的主體,當前高職院校語文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是否符合“部編本”教材的要求呢?為對這一問題有所管窺,我們在河南省3所開設有語文教育專業(yè)的高職院校內,對1500 名在讀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重點了解學生閱讀的習慣態(tài)度、種類范圍、頻次時長、方式環(huán)境等情況,調查涵蓋了語文教育專業(yè)1—3 年級學生,兼顧了普遍性和代表性,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434 份,有效回收率達95.6%。
1.閱讀興趣不濃厚
調查結果顯示,有65.6%的學生認為文學經典的閱讀與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息息相關,但整體來說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不濃。在1434 名學生中,對閱讀很感興趣的比例不足40%,60%以上的同學對閱讀興趣一般甚至是不感興趣,有的僅是把閱讀當作與逛街、追劇、打游戲一樣的消遣方式之一。由于閱讀的內驅力不足,使得有讀書計劃并能長期堅持讀書的學生僅占18.06%,67.71%的學生雖然制訂了讀書計劃卻不能長期堅持,閱讀隨意性較大。從“平均每天的閱讀時間”來看,52.02%的學生能堅持每天閱讀0.5~1 小時,18.48%的學生每天閱讀時間在1~2 小時;但從整體閱讀數(shù)量上來看,學生一年的讀書量能保持在10 本以上的僅占比15.06%,58.9%的學生一年的閱讀數(shù)量在1 ~5 本,甚至還有38 人一年下來一本書也讀不完。
2.閱讀方法不得當
從書籍來源統(tǒng)計上看,圖書館借閱、個人購買和網(wǎng)上下載基本三分天下,學生閱讀的紙質書和電子書也是平分秋色。在問及“喜歡何種閱讀方式”時,僅有24.9%的學生選擇用精讀的方式研讀作品,不足10%的學生選擇邊讀書邊做筆記,超過一半的學生則是通過快速閱讀的方式瀏覽作品??焖匍喿x,決定了閱讀過程不夠專業(yè)深入。這種方式主要用于閱讀青春校園類、都市愛情類、懸疑推理類作品上,三類作品共占比58.32%。這些作品題材新穎、通俗易懂,以娛樂和消遣為主,閱讀時一目十行,走馬觀花,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由于較少精讀、細讀作品,在閱讀一些文學經典時,學生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閱讀效果不理想”,占比41.14%。不理想,表現(xiàn)在看得淺、忘得快、讀不懂、悟不透。而“不會選擇合適的書籍”位居第二,占比25.59%,也是閱讀不得法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
3.閱讀喜好不均衡
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存在明顯的閱讀偏好問題。一是偏好小說閱讀。在傳統(tǒng)的四大文學體裁中,小說以75.52%的占比成為最受學生喜歡的文學體裁,而散文、詩歌和戲劇的占比分別為16.74%、5.09%和2.65%,相比之下,三者明顯受到冷遇。二是厚今薄古,喜中拒外。通過對“最喜歡閱讀的文學經典類別”進行調查可知,有65.55%的學生選擇的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經典”,24.83%的學生選擇的是“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二者相差兩倍之多;而喜歡閱讀“外國文學經典”的學生比例更少,僅占9.62%。同樣,學生“最喜歡的作品”除了《紅樓夢》與《西游記》分列第一、第二之外,其他也多出自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之手,魯迅、老舍、冰心、巴金、張愛玲、三毛、朱自清、路遙、錢鐘書等著名作家仍是學生閱讀的首選。
1.生源質量不高,缺乏閱讀養(yǎng)成
不可否認的是,由于近年來高校擴招,導致高職院校入學門檻降低,生源素質下降,學生主動閱讀的意識不強。他們在中學階段的閱讀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閱讀內容明確,閱讀目的多是應付考試;進入大學之后,隨著高考壓力的消失,閱讀主動性也逐漸減弱。雖然也有部分學生對經典作品感興趣,但更傾向于通過影視作品去了解相關內容,加之當前手機APP 方便快捷,各類影視作品易于獲取,或科幻、或動作、或愛情、或穿越的劇情,屏幕上俊美的男女主角、精美的服飾道具、氣勢磅礴的特效,使得“追劇”輕易超越“讀書”成為學生們的不二之選。
2.教師引導不夠,缺乏閱讀指導
現(xiàn)代科技尤其是移動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使人類信息庫的內容呈現(xiàn)爆發(fā)式的增長態(tài)勢。人類歷史上從未像今天一樣,只需輕點屏幕,數(shù)以百萬字的作品就會瞬時展現(xiàn)在面前。面對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讀物,學生們往往不知如何選擇。由于教師不能通過課堂教學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閱讀方向,學生只能依靠網(wǎng)絡上的相關評價去了解作品。同時,教師也沒有跟進做好經典解讀和閱讀方法指導,導致學生對經典篇目的閱讀不深入,進而失去繼續(xù)閱讀的興趣。3.考評指標不硬,缺乏閱讀動力
在調查問卷中,當問及“閱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時,各有30%左右的學生選擇了“興趣愛好”和“擴大知識面”,有8.19%的學生選擇的是“考試需要”,4.45%的學生選擇的是“老師要求”,也就是說學生閱讀僅憑自我興趣需求,主觀隨意性較大,而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與質量做出具體的要求,在考試中也不需要學生針對某一作家或作品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學生的閱讀缺少過程督促與期終考評,也是導致學生閱讀動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學生入校伊始,即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專業(yè)導學課。專業(yè)導學課分為專業(yè)宣講和專業(yè)感知兩個階段。專業(yè)宣講階段主要是向學生講解專業(yè)特色、小學語文教育發(fā)展方向以及新課改的前沿資訊,明確閱讀對于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提升閱讀的內驅力;專業(yè)感知階段則組織學生到小學教學的一線,通過名師講壇、聽評課等活動直觀感受語文教師的閱讀素養(yǎng)對語文教學的巨大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使其認識到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能力,若想提升學識修養(yǎng)與工作能力,唯有閱讀。此外,要引導學生克服學習中的惰性,合理規(guī)劃時間,結合學業(yè)制訂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并嚴格實施,以逐步養(yǎng)成適合自己的閱讀習慣,不斷汲取新知識,構建新體系,進而提升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
提升語文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閱讀能力要與課程建設結合起來,優(yōu)化課程體系,把閱讀訓練滲透到整個教育教學中去。要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兒童文學》等文學類課程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課堂教學中堅持以文學史為綱,以作家作品為主,尤其要關注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及作品,重在夯實學生的文學常識基礎,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在預讀作品的基礎上,可將學生分為閱讀小組,分別搜集寫作時代背景、作家的同期作品、作品同一時期其他作家的類似題材作品、作者成長經歷逸事等相關信息,形成發(fā)言材料,通過課堂討論、學習交流等方式,分享團隊研究成果;之后,教師進行課堂點評,并對學生進行科學、規(guī)范、有效的深度閱讀方法指導。同時,院??梢劳袌D書館,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建立閱讀平臺,定期調研學生的閱讀情況,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專業(yè)特點,開展導讀服務,結合課程列出閱讀指導書目,定期開展好書推薦和知識推送,幫助學生選好書、讀好書,指導學生有計劃地、合理地進行深度閱讀,使學生逐步學會積累知識、整合學識、構建體系、綜合運用。
營造閱讀氛圍,一方面要在“軟實力”上下功夫。要用好教師骨干這個榜樣。任課教師要領好路子,學生骨干要做出樣子,以點帶面,綱舉則目張。可依托課堂建立閱讀興趣小組,開展閱讀與分享活動,互幫互助互學。要用好活動這個載體,組織名作誦讀比賽、小學語文教材古詩文書寫比賽、課本劇演出、演講比賽、征文比賽、讀書沙龍等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擴大讀書活動的參與面,而且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形式、優(yōu)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掀起全員閱讀的熱潮,從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每名學生都能明白“讀書好”,堅持“讀好書”,終生“好讀書”,為日后的教書育人積累必備的人文素養(yǎng)。營造閱讀氛圍,也要在“硬實力”上多投入。學校的硬件環(huán)境設施也直接影響著師生的深度閱讀。學校應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深度閱讀空間、深度閱讀時間和濃厚的深度閱讀氛圍;圖書館在采購圖書前,在按照既定采購計劃的基礎上,也可以征求師生的意見,留出一部分專項資金采購大家希望讀到的書目,提高師生的參與度,做到既專業(yè)全面,又兼顧個性需求,不斷拓寬師生的閱讀來源。
“閱讀是累積式的,以幾何式的進展來增加:每一種新閱讀都是建立在先前所讀的基礎之上?!保?],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建立健全評價考核機制鞏固閱讀成果。一方面,任課教師要依據(jù)SMART(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原則,將學生出勤率、課堂上發(fā)言、參與主題討論和其他活動的表現(xiàn)以及對經典閱讀理解的廣度和深度等進行量化,科學合理地設置考核指標,避免平時成績評定主觀化、隨意化,并在此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閱讀行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促進深度閱讀。另一方面,在學期末的試卷設計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作品賞析能力的考察,把題目出活,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作品而不是死記知識應付考試,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提升精讀深讀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