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碧 謝玲姣 劉嘉敏
【摘要】目的:探討錐形束 CT(CBCT)在下頜前磨牙復雜根管形態(tài)評價中的應用,為臨床治療下頜前磨牙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從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選擇了100名來中山市人民醫(yī)院行 CBCT 影像檢查的患者,包括264顆下頜第一前磨牙(其中包括重復的圖像)。采用Vertucci分類法對根管解剖形態(tài)進行分型。結果:下頜第一前磨牙的平均長度為(22.09±0.92)mm,最長為28.54 mm,最短為16.03 mm,牙根平均長度為(15.42±1.29)mm,最長為20.24 mm,最短為11.39 mm。下頜第一前磨牙中單根管203顆,占76.89%,雙根管47顆,占17.80%,三根管4顆,占1.52%, IX 型根管10顆,占3.79%,下頜第一前磨牙大多為單根管,其中一些為多根管。結論:CBCT放射劑量較小,其分辨率清晰,且具有無創(chuàng)的優(yōu)點,掃描的圖像真實性較高,操作便捷,呈現(xiàn)出的三維立體圖像更加直觀,適合于大樣本量研究,可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CBCT;下頜前磨牙;根管形態(tài);根尖分叉
【中圖分類號】R7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22-0210-02
臨床上,下頜前磨牙根管治療失敗的原因在于下頜前磨牙根管數(shù)多,而根管遺漏是治療失敗的關鍵。查閱相關文獻[1-2],下頜前磨牙根管形態(tài)十分復雜,其中多根的發(fā)生率較高,對于根管治療其難度較大。傳統(tǒng)對于根尖X線投照的角度為頰舌向,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牙齒和周圍組織的近中、遠中結構,但不能清楚地觀察到頰舌結構[3]。最近幾年,三維重建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錐形束CT(CBCT),對研究根管形態(tài)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手段[4]。本文研究通過 CBCT圖像,對下頜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數(shù)、根管數(shù)分布以及根管形態(tài)進行了探討,旨在更加準確地評價下頜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變異情況,為臨床診治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從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選擇100例來中山市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并進行 CBCT影像檢查的患者,其中包含264顆下頜第一前磨牙。100例患者中,男44例,女56例,年齡16~74(40.13±10.13)歲。
納入標準:(1)無牙齲和牙體缺損;(2)無任何充填體和修復體;(3)無根尖周病;(4)無根管治療既往史:(5)無牙根內外吸收以及根管鈣化等;(6)CBCT 攝片清晰。
排除標準:(1)治療依從性差;(2)惡性腫瘤;(3)精神和認知障礙;(4)存在血液、免疫系統(tǒng)疾病;(5)中途退出研究者。1.2方法
患者保持站立位,上前牙與下前牙咬于定位槽中,法蘭克福平面、中線與定位線重疊,圖像掃描采用sinoradorthophos xg3d 口腔 CT。掃描野為180 mm ×180 mm。掃描條件為管電流8 mA,管電壓64 kV。曝光時間為14 s,用CT 圖像處理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形成水平、冠狀、矢狀和三維重建圖像。重建的圖像層厚2 mm。 Led 顯示屏分辨率1920×1024。測量并記錄264顆下頜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數(shù)、長度、根管數(shù)、根管形態(tài)等。牙齒和牙根長度的測量級根管分歧位置的確定,于冠狀面采用圖像處理軟件提供的測量工具測量牙尖到根尖的距離作為齒長,牙釉質-牙骨質邊界到根尖的距離為牙根長度。測量牙釉質-牙骨質邊界至根管分叉處的距離,確定根管分叉的位置。如果牙根數(shù)為根尖分叉大于根長的1/4~1/3,則視為兩個獨立的牙根。
1.3根管分類
采用Vertucci分類法對根管解剖形態(tài)進行分型,Ⅰ(1-1)型為由髓腔延伸至根尖孔的單一根管;Ⅱ(2-1)型為2個分開的根管離開髓腔,再合為一個根管,根尖為一個根尖孔;Ⅲ(1-2-1)型為一個根管離開髓腔,后分為2個,再合成一個,根尖為一個根尖孔;Ⅳ(2-2)型為2個分開的根管從髓腔延伸至根尖,根尖為2個根尖孔;Ⅴ(1-2)型為一個根管離開髓腔,后分為2個,根尖為2個根尖孔;Ⅵ(2-1-2)型為2個分開的根管離開髓腔,后合為1個,再分成2個,根尖為2個根尖孔;Ⅶ(1-2-1-2)型為1個根管離開髓腔,后分為2個,再合成1個,再分成2個,根尖為2個根尖孔;Ⅷ(3-3)型為由髓腔延伸至根尖孔的3個獨立根管;Ⅸ型(雙根雙根管)為頰舌2根或近遠中2根內各有1個根管,從髓腔延伸至根尖,分別為1個根尖孔;Ⅹ型(其他)為不能歸為上述類型;另外發(fā)現(xiàn)5種多根管形態(tài)不在其分型范圍分別為3-3-2,3-5-3,4-2-1,1-2-2,2-1-3-1,3-4-2-1。
1.4圖像閱讀
由一位有經(jīng)驗的口腔科醫(yī)生和一位放射科醫(yī)生獨立進行。首先,在水平位置觀察下頜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和根管數(shù);其次,通過冠狀位、矢狀位和三維重建圖像觀察根管形態(tài),再采用Vertucci分類法對根管進行分型。若口腔醫(yī)生和影像學醫(yī)師圖像閱讀時存在意見分歧,一位副主任醫(yī)師再次閱讀圖像以確定最終結果。
1.5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tǒng)計所有患者的牙根和根管數(shù)以及根管分型比例。
2結果
2.1牙根和根管數(shù)
下頜第一前磨牙的平均長度為(22.09±0.92)mm,最長為28.54 mm,最短為16.03 mm,牙根平均長度為(15.42±1.29)mm,最長為20.24 mm,最短為11.39 mm。下頜第一前磨牙中單根管203顆,占76.89%,雙根管47顆,占17.80%,三根管4顆,占1.52%,Ⅸ型根管10顆,占3.79%,下頜第一前磨牙大多為單根管,其中一些有多根管。多根管下頜第一前磨牙牙釉質-牙骨質邊界至根管分叉位置的平均距離為(7.89±1.06)mm。根管分叉位置在根中部或根尖的三分之一處,且根中三分之一處者更多,見表1。
2.2根管分型
在根管形態(tài)上,Ⅰ型根管占下頜第一前磨牙的70.45%,其次是Ⅴ型根管,占17.42%;Ⅸ型根管的發(fā)生率也較高,為1.52%,下頜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態(tài)以單根管I型為主,多根管以 V型根管較多,見表2。
3討論
對根管形態(tài)進行全面掌握,了解其變異情況,有助于在根管治療的過程中進行精準的根管探查,這是保證根管治療不失敗的關鍵[5]。本文研究中患者的年齡在16~74歲,由于下頜第一前磨牙牙根發(fā)育不全,16歲以下患者的根管形態(tài)可能存在一些異常。264顆下頜第一前磨牙平均長度為(22.09±0.92)mm,平均根長為(15.42±1.29)mm。國內研究人員對中國人下頜第一前磨牙的平均長度進行了測量為20.9 mm,牙根平均長度為12.3 mm[6]。
本文研究是按戴德華[7]等的標準對下頜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數(shù)進行確定的,即根尖分叉>根長1/4-1/3者被認定為2個獨立牙根,根尖分叉>根長1/4-1/3者均可在下頜前磨牙根近中面看到一個V形槽,即存在根尖分叉的情況,此變異結構被認定為從單根到多根牙的過渡類型也叫托馬斯根。下頜第一前磨牙大多數(shù)為單根,此研究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然而國外研究者在伊朗人下頜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態(tài)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下頜第一前磨牙單根牙占86.4%,雙根占13.6%[8]。導致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在于種族的差異。
本文研究中下頜第一前磨牙中單根管203顆,占76.89%,雙根管47顆,占17.80%,三根管4顆,占1.52%, IX 型根管10顆,占3.79%。從根管形態(tài)來看,下頜第一前磨牙中I型占70.45%;其次為V型,占17.42%; IX型根管的發(fā)生率也較高,為1.52%,下頜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態(tài)以單根管I 型為主,多根管以V型根管較多。此研究結果與國內外其他研究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針對單根管和多根管的發(fā)生率,其研究結果也存在不同之處,國外研究學者在臺灣人下頜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態(tài)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下頜第一前磨牙的單根管發(fā)生率超過了50%,國外研究學者指出在伊朗人中下頜第一前磨牙的單根管68.1%,雙根管31.9%。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與樣本量和地區(qū)差異有關[9]。本文研究也僅發(fā)現(xiàn)了1例這類型的V型根管,并且是雙根的。然而無論是頰舌方向雙根管還是近遠中方向雙根管,其下頜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分叉大部分位于牙根中下段。由于根管分叉大部分位于牙根中下段,故下頜第一前磨牙具有同一根管口進入多個根管的特征,部分根管與主根管偏離較大,上牙冠舌側傾斜,使器械容易進入頰根管,繼而造成根管遺漏[10]。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下頜第一前磨牙雙根管大部分是頰舌方向分布,故X線投照的角度為頰舌向者通常會呈現(xiàn)出單根管圖像。然而這類型的下頜第一前磨牙的X線片具有一個特點:根管的圖像于牙根中央、根尖1/3處,分叉角變窄直到消失。當下頜第一前磨牙X線片出現(xiàn)此情況時,需注意可能存在雙根管,可采用CBCT 進一步確認。CBCT放射劑量較小,其分辨率清晰,且具有無創(chuàng)的優(yōu)點,掃描的圖像真實性較高,操作便捷,呈現(xiàn)出的三維立體圖像更加直觀,適合于大樣本量研究,可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姚雪芹,李海燕,李向明,等.上頜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態(tài)的錐形束CT 研究[J].北京口腔醫(yī)學,2019,27(2):100-104.
[2] 秦琨,祝旭,張東坡,等.下頜前磨牙牙根形態(tài)和根管系統(tǒng)的錐形束 CT 研究[J].口腔醫(yī)學,2018,38(4):63-68.
[3] 武紅梅.錐形束 CT 在上頜前磨牙根管再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12):56-57.
[4] 郭靜,梁學萍.新疆維吾爾族成人下頜第一前磨牙根管的形態(tài)分析[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6(1):59-62.
[5] 陸亞倩,楊晨露,劉亞文,等.下頜第一磨牙根管形態(tài)的 CBCT 研究[J].口腔醫(yī)學,2020,40(5):443-447.
[6] 倪彩霞,胡雪凌,余程.下頜第一磨牙近中中央根管的發(fā)生率及其相關影響因素[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20,36(1):36-38.
[7] 戴德華,陳軍霞,魏薇,等.下頜前磨牙根管形態(tài)的錐形束 CT 研究[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6,26(5):301-305.
[8] 曹浩.錐形束 CT 在發(fā)現(xiàn)上頜第一磨牙近中頰根第二根管中的作用[J].安徽醫(yī)藥,2019,23(12):2389-2391.
[9] 慈博雯,吳補領,麻丹丹,等.應用錐形束 CT 對華南地區(qū)924顆下頜第1磨牙的根管形態(tài)學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7,35(3):261-265.
[10]陳黎,黃華,邱榮敏.下頜第一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態(tài)的 CBCT 研究[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18,34(6):817-821.
(收稿日期: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