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華,王潔艷,李燕飛,何麗麗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yè)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鼓勵教師提高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1]。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fā)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互聯(lián)網(wǎng)+教師教育”創(chuàng)新行動[2]。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改進教學手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是教育發(fā)展新趨勢,而云班課作為新型的移動教學工具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并得到了推廣[3]。基于云班課的全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了課內外學習橋梁,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布置學習任務,靈活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學生既可在線上查看學習資料,也可在線下參與課堂教學,學習方式靈活多樣?;A護理技術為專業(yè)基礎課程,良好的教學效果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專業(yè)認同度,為日后的專業(yè)課學習打下基礎[4]。本研究在2018級高職助產(chǎn)專業(yè)基礎護理技術教學中應用基于云班課的全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廣東茂名健康職業(yè)學院2018級高職助產(chǎn)專業(yè)1—3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有智能手機,能下載并使用云班課App;(2)自愿參與云班課學習。排除標準:(1)中途轉專業(yè)、休學、退學等不能完成本課程學習者;(2)患有嚴重的抑郁癥、焦慮癥等,無法正常參與課程學習者。本研究共納入138名研究對象,男3人,女135人;年齡17~22歲,平均(19.30±1.39)歲。所有研究對象均由同一組教師授課。
1.2.1 教學方法 按照我校教學計劃,基礎護理技術理論教學共65學時,分兩個學期,第1學期31學時,第2學期34學時,2018級高職助產(chǎn)專業(yè)1—3班學生在同一個多媒體教室合班上課。任課教師在第一學期開課前創(chuàng)建云班課并邀請學生加入,開展基于云班課的全程混合式教學。(1)課前,教師上傳PPT及測試題,提出學習要求及重難點,分享慕課視頻、最新研究報告、有價值的文獻等網(wǎng)絡資源。教師在云班課上傳網(wǎng)頁鏈接后,該網(wǎng)頁鏈接會在學生列表顯示,學生可通過點擊該網(wǎng)頁鏈接,跳轉到相應頁面進行閱讀。學生閱讀學習資料及完成測試題后,可獲得相應經(jīng)驗值。教師端可查看學生預習情況及問題反饋,并據(jù)此開展針對性教學。(2)課中,教師可通過云班課,以限時簽到方式,讓學生完成考勤,并利用云班課的頭腦風暴、小組討論、課堂小測、投屏、搶答、隨機點名等功能,開展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云班課會同步記錄學生課堂教學參與情況,給予學生相應經(jīng)驗值。(3)課后,教師針對學生課堂小測中錯誤率較高或課上未完全講透部分,上傳講解資料,并提出課后復習要求,督促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4)協(xié)同教學。教師根據(jù)課程教學進度,利用云班課相關功能,提醒未查看資料的學生查看資料;開啟掛科預警,督促學生抓緊學習;通過人工智能助教獲取上周學習最積極及需要幫扶的學生名單,并可點擊查看某學生詳情,了解其學習進度、活動參與情況、測試成績、錯題情況、與班級平均水平比較等,從而給予針對性輔導。學生通過人工智能助學系統(tǒng),得知自己上周學習情況和成績排名,并獲得相關建議。
1.2.2 評價方法(1)課程理論成績與云班課成績的相關性。課程理論成績:學期末,以授課教師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監(jiān)考、統(tǒng)一閱卷方式,對學生進行理論考核,滿分為100分,將兩次期末理論成績的平均分作為最終的課程理論成績。云班課成績:結束一學年的課程學習后,將云班課中學生的經(jīng)驗值轉換成百分制得分并導出,各活動占總成績的比重:視頻資源學習占30%、非視頻資源(PPT、測試題、課外拓展資料等)學習占30%、課堂表現(xiàn)(測試、討論答疑等)占30%、簽到占10%。分析學生課程理論成績與云班課成績的相關性。(2)不同云班課成績者課程理論成績的差異性。根據(jù)學生云班課平均成績,將學生分成兩組,探究云班課成績等于或高于平均水平組與低于平均水平組的課程理論成績是否存在差異。(3)教學滿意度調查。自制調查問卷,設置4個條目,了解云班課對學生學習的幫助、學生喜愛的云班課功能、影響學生使用云班課的因素、學生對云班課教學是否感到滿意。問卷于課程教學結束后向學生發(fā)放。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分析,并行Pearson線性相關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定性資料使用頻數(shù)、百分比進行統(tǒng)計描述。
學生課程理論成績?yōu)椋?3.91±9.42)分,云班課成績?yōu)椋?0.66±12.48)分,兩者Pearson線性相關系數(shù)r=0.371,P<0.01,差異具有顯著性。
根據(jù)學生云班課平均成績,以80.66分作為分割點,將學生劃分為云班課成績≥80.66分組和<80.66分組。云班課成績≥80.66分組課程理論成績?yōu)椋?6.23±8.38)分,云班課成績<80.66分組課程理論成績?yōu)椋?1.25±8.70)分,兩組比較,t=3.413,P<0.01,差異具有顯著性。
以自愿參與為原則,調查學生對基于云班課的全程混合式教學的滿意度。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131人中,滿意者97人(占74%),較滿意者34人(占26%),無不滿意者。
中山大學學術帶頭人王竹立教授認為,當今為“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時代,今天的課堂必定是混合型教學課堂,移動學習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使課內課外連為一體,學習無處不在;在這個網(wǎng)絡時代,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與信息的獲取、加工、整合、運用、遷移、傳播等方面能力[5]。近年來,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嘗試將移動信息技術運用到護理教育中,讓護生通過手機端、網(wǎng)頁端及現(xiàn)實課堂等多個途徑參與學習,促進各層次、各領域護理教育事業(yè)發(fā)展[6-9]。本研究借助云班課智能平臺,將混合式教學模式運用到高職助產(chǎn)專業(yè)基礎護理技術的課前、課中、課后教學階段,讓學生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課程理論成績與云班課成績呈顯著正相關(P<0.01),積極使用云班課進行線上學習者學習成績明顯高于較少使用云班課學習者(P<0.01),表明基于云班課的全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在理論教學中,教師上傳教學資料后,學生可根據(jù)自身情況,隨時隨地自主學習,突破學習的時空限制,也可發(fā)私信向教師請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10-11]。利用移動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應是一種終身能力,在護生畢業(yè)后走上工作崗位,接受繼續(xù)教育的過程中,通過網(wǎng)絡獲取教育信息,開展自主學習,學習效果更佳,也有利于提高其工作能力[12]。對大一新生來講,基于云班課的全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對提高其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利用云班課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根據(jù)教學進度,分階段提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逐步實現(xiàn)學習目標,并根據(jù)學生反饋,著重講解大多數(shù)學生不理解的難點內容,開展針對性教學,同時讓學生在課后反復觀看教學視頻或PPT。教師利用云班課自動改卷,統(tǒng)計學生測試情況,與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布置作業(yè)、收作業(yè)、人工批改與記錄錯誤率較高的題目、課堂集中講解相比,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混合式教學減少了教師工作量,提高了教師工作效率。教師可利用云班課與學生進行交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針對性指導。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對基于云班課的混合式教學感到滿意,89%的學生認為有利于方便快捷地獲取學習資料,67%的學生認為有利于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50%的學生認為有利于增加師生交流、深化知識點講解、活躍課堂氣氛。而教師運用移動軟件考勤,可有效節(jié)省寶貴的課堂時間;當堂發(fā)布測試題,限定答題時間,可增強學生緊迫感,使其集中課堂注意力;使用投屏功能,展示課堂測試題、學生答題情況、標準答案及解釋,利用舉手、搶答、隨機點名等方式,讓學生當堂回答,增強課堂趣味性,增加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混合式教學的開展,需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線上學習,但高職學生在校時間短,課程學習任務重,課外時間少,且有較多社團活動、班級任務、個人情感困惑等影響其課外學習主動性,因此,容易造成高職學生課外學習時間不足及學習動力欠缺[13]。在未來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探索在多學科同時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背景下,如何引導護生合理安排各科線上學習時間,提高其學習主動性,以推動“互聯(lián)網(wǎng)+”混合式教學改革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