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芳
自我園開展多樣化體育活動以來,我們通過“同地異構”“一物多玩”等活動形式,在重視幼兒自主探索的同時,也提高了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在我園的操場、瀝青路和小樹林,廢舊輪胎隨處可見,這些在大人的眼里廢棄的東西,在幼兒的眼里卻成了寶貝。幼兒會根據(jù)不同的場地特征設計不同的玩法,有的自由滾動奔跑,有的在它上面跳來跳去,有的疊高爬山坡……幼兒是游戲的“主宰者”,他們會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探索器械玩法、構想游戲情節(jié),這種既有原始生態(tài)性又富有挑戰(zhàn)性的游戲,讓幼兒在身體得到鍛煉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運動帶來的快樂。那么作為教師,在幼兒的活動過程就要做好一名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地制宜地開展體育活動。
片段一:操場上
陽光大課間開始了,我們的場地是在操場上,幼兒盡情地在操場上自由地滾輪胎。只見他們有的手扶輪胎一個勁地往前滾,有的站在輪胎后面使勁地推,有的站在輪胎的旁邊兩手交替著或者單手用力使輪胎前進,似乎在馬路上開汽車?!拔页^你了?!薄皼]有,我比你快?!奔右贿吙焖贊L動輪胎邊扭著頭直直地盯著周鑫磊,生怕他追上來。謝熒滾著輪胎到了加一的對面?!巴笕ヒ稽c,再往后往后,停!”加一指揮著謝熒,把輪胎向謝熒處推,謝熒推著輪胎走過來,正好甜甜也在旁邊,三個輪胎碰在了一起。加一說:“不是用手滾過來,是讓輪胎自己滾過來?!迸赃叺膹垑艉托熳訉幙吹搅怂麄兊耐娣ㄒ餐媪似饋?,加一提議讓張夢涵他們加入進來一起玩。于是6個人集結起來分別站在四周,同時把輪胎向中心用力推過去,輪胎相撞的那一刻大家一陣歡呼雀躍。謝熒拍著自己的輪胎說:“我的沒倒。”幼兒繼續(xù)玩著這個游戲,徐子寧喊著:“再遠一點。”“我們現(xiàn)在是六角星?!睆垑艉f。最后,在幼兒的“再來一次、再來一次”中結束了游戲。
分析:在大班幼兒游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更多地居于幕后,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自主地投入游戲。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沒有干涉幼兒游戲,全程都是幼兒自己操控整個游戲活動。操場的場地比較大,幼兒可以在操場上盡情地滾輪胎,雖然動作比較簡單,但運動強度比較大,手要用力推動輪胎,在不停地跑動中進行。幼兒自發(fā)創(chuàng)想的游戲“輪胎碰碰樂”,從兩人游戲到多人游戲,從單一方向到多方位站位,在多變的游戲方式中享受輪胎碰撞的快樂。
片段二:瀝青路上
晨間自選體育器械活動在瀝青路上開始了。“怎么回事呢?怎么滾不遠?”一陣質疑聲傳來,我決定上前探個究竟。只見周鑫磊等幾個小朋友在瀝青路邊緣的臺階上嘗試著滾輪胎,試圖讓輪胎在僅有10厘米寬的臺階上順利地滾起來??墒?,接連試了好幾次,每次輪胎滾一兩圈就倒了下去。幼兒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周鑫磊說:“差一點,可能太靠邊上了?!奔右徽f:“力氣不夠大,所以滾一下就倒下去了?!庇變焊髯試L試著讓使輪胎在臺階上能滾得更遠的辦法。加一把輪胎放好,蹲下來調整輪胎的位置,用力一推,看著滾出去的輪胎說:“好像遠了一點?!笨粗變悍e極參與的熱情,我也被他們深深地吸引了,就站在一邊觀察起孩子們探索、嘗試的過程,但是每一次滾的距離還是比較短。我走上前說:“讓我來試一試吧?!蔽覈L試了兩次,結果和孩子們一樣。這時候我可以確定,輪胎的直徑過大,而臺階又太窄,要讓輪胎順利地在臺階上滾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于是,我提議:“輪胎可以繼續(xù)嘗試,但我們也可以換幾種材料來試試。”于是孩子們拿來塑料圈和旺仔牛奶罐,探索的激情又迸發(fā)了。“牛奶罐在臺階上滾得速度快而且能滾好多圈?!蔽覇枺骸笆菃幔看笮〔煌?,速度也不同嗎?”“是的,牛奶罐小,輪胎太大了?!蔽矣謫枺骸澳侨θψ罴?,是不是就最好滾呢?”孩子們又嘗試了起來。孩子體驗過后發(fā)現(xiàn),輪胎又重又大滾起來比較費勁,要想滾起來與臺階的接觸面必須在輪胎的中間,一偏就會滾下臺階。塑料圈又小又輕滾起來輕松但方向很容易偏,而旺仔牛奶罐與臺階的寬度差不多,成功的次數(shù)就比較多。
分析: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嘗試的積累過程。案例中幼兒不局限于推著輪胎滾來滾去,而是會利用場地特點,創(chuàng)想不同的玩法。當幼兒拿著輪胎嘗試在窄小的臺階上滾動時,反映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探索精神,進而在反復的嘗試中得到了一些啟發(fā)。
1.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強調:“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币簿褪钦f,學習不能只重結果,而要強調幼兒通過探究和體驗,在思想、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升華。案例中的玩輪胎游戲是幼兒自主自發(fā)的游戲,能根據(jù)場地的不同創(chuàng)新出同一器械的不同玩法,能利用操場的寬闊,自由滾輪胎、玩輪胎碰碰樂,能探索輪胎及其他材料怎樣在路邊的小臺階上滾得遠。在一個寬松自主的環(huán)境中,幼兒享受著游戲的快樂。
游戲的過程不是強求幼兒去改變周遭環(huán)境或適應規(guī)則,而是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在學中玩、玩中學受到教育啟發(fā),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中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獲得成長。面對幼兒自己提出的“為什么輪胎總是滾到一半就倒下了”的問題,他們積極發(fā)表自己玩過后的感受,思考及討論輪胎倒下的原因,比如“用力太小、輪胎擺放的位置不對”等,并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找答案。教師作為一名旁觀者不加干涉,讓他們自由探索,憑自己的力量尋求答案,解決疑問,使幼兒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體驗成功或失敗,增強了自信心和參與游戲的興趣,提高了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激起內在的學習動機
幼兒的游戲很多時候是在教師的精心策劃下開展著,從而使幼兒不敢大膽地創(chuàng)新嘗試?!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在科學領域目標中指出“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欲望”。當幼兒嘗試讓大直徑的輪胎從細窄的臺階上滾動時,這是他們創(chuàng)造能力和探索欲望的體現(xiàn)。幼兒的判斷推理比較直接,他們認為輪胎能在窄小的臺階上滾起來,但在嘗試中發(fā)現(xiàn)想要滾得遠是有一定難度的,這使幼兒的游戲熱情不斷高漲。教師接納了幼兒的各種想法,提供了多種材料,讓他們自由去探索,保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讓幼兒的學習更有意義,更具挑戰(zhàn)性。當幼兒在操場上形成六角形站位,同時用力把輪胎推向中心,讓輪胎碰撞、保持站立,享受碰撞保持輪胎站立的快樂,說明幼兒能發(fā)揮自主性,根據(jù)場地進行有效的活動。
3.把握有效的對話時機
《綱要》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映,敏感地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在探索輪胎滾起來的活動中,教師利用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引導,如利用不同的肢體動作、豐富的表情和有意義的反問、追問等,推動幼兒經(jīng)驗水平的不斷提升。因此,對話的時機顯得尤為重要,應該以促進幼兒深度游戲為目的,審慎地判斷對話時機。
當幼兒失敗時,教師提出“我來試一試”介入游戲,與幼兒展開了對話。過程中,教師以游戲參與者的身份與幼兒進行互動,并在共同游戲中巧妙地借助語言推動幼兒游戲向更高水平發(fā)展,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豐富的經(jīng)驗。
當教師發(fā)現(xiàn)探索結果與幼兒一樣時,鼓勵幼兒“找其他物品試一試”,激發(fā)幼兒再次探索的興趣點和積極性。以問題“有什么辦法能讓輪胎、牛奶罐、塑料圈順利在臺階上滾起來”為幼兒的進一步探索指明了新的方向,開拓了新的思路。
當幼兒在探索多種材料時,教師提煉了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典型性行為,鼓勵幼兒進一步展開深度探索,更加準確地理解并尊重、支持幼兒的游戲表現(xiàn)和個體需求。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看到,幼兒的學習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教師應做一名有心人,細心觀察、了解幼兒,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把握指導的尺度,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來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充分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導航作用。
(責任編輯:郭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