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中國“一帶一路”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發(fā)展策略下,中華民俗文化“走出去”已經成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趨勢。如何凸顯和傳播中華民俗文化特色成為了翻譯界廣大學者互相探究的關鍵性話題之一。因此,如何達到民俗文化詞翻譯的最佳效果,無疑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重難點。本文從弗米爾的目的論出發(fā),以極具中國西南地區(qū)本土文學色彩的《趙劍平文集》為研究對象,結合具體的英文譯例,探討和分析民俗文化詞在文學翻譯中的具體翻譯策略。
關鍵詞:目的論 《趙劍平文集》 民俗文化詞 翻譯策略
一.引言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生活風俗特性,體現(xiàn)了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特色。文學作品是文化的載體之一,而地處中國西南地區(qū)的黔北遵義鄉(xiāng)土文學作品,更是集中反映了遵義地域的民風民俗特色。在政治互信、經濟融合的基礎上,“一帶一路”必定帶來的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因此,在“一帶一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大背景下,對中國本土文學作品的恰當英譯,能更好地促進中國本土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詞承載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和內涵,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包括了不同民族的人文風貌,也包括了當地人民的方言、俗語、諺語等多個方面。從傳播學角度看,民俗文化詞匯翻譯是一種以地域或國家為主體進行的跨語言與文化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其本質則可歸結為跨語言跨文化的信息傳播。[1]28因此,民俗文化詞的傳播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采用何種翻譯策略以再現(xiàn)中國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內涵,達到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目的,是廣大譯者需要著重關心的方面。
《趙劍平文集》是遵義本土文學作家趙劍平的散文集,目前尚無公開發(fā)行的英譯本。本文擬從翻譯目的論的角度出發(fā),嘗試對《趙劍平文集(第五卷)》中民俗文化詞進行翻譯和研究,探討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再現(xiàn)原文中民俗文化詞的特點和意義,以達到中國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目的。
二.翻譯目的論與文學翻譯
漢斯·弗米爾(Hans J.Vermeer)在《普遍翻譯理論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中提出了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他指出翻譯中的三個原則決定了翻譯者的翻譯策略,即:“目的原則”(the skopos rule),“連貫性原則”(coherence rule)和“忠實原則”(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原則”是最重要的,他認為:“translation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source text, or its effects on the source text recipient, or the function assigned to it by the author, but by the prospective function or purpose (skopo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as determined by the translation initiator.”[2]86即翻譯行為不是源文本、原文讀者或原文作者決定的,而是由翻譯發(fā)起人對翻譯文本預期的功能和目的所決定的,“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The end justified the means)。[3]130就目的論而言,在涉及翻譯層面時,原文是原作者在源語背景(時間、地點、文化、情景)下,為某個特定目的和特定讀者制作的文本,而譯文則是譯者在目的語背景(時間、地點、文化、情景)下,為另一個特定目的和特定讀者制作的文本。翻譯目的論中所提及的“目的”主要指的是譯文所要達到的最終效果,因此,在目的論這一理論框架下,譯者更多著重于譯文這一文本對象。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民俗文化詞的翻譯,理應最大可能地傳達民俗文化本身的內涵,并且盡可能地被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
三.《趙劍平文集》中民俗文化詞的特點分析
文集中出現(xiàn)的民俗文化詞主要以西南地區(qū)特別是貴州省、四川省的方言、俗語等為主,主要可以歸結為三類:一、民俗事物,例如“牤海椒”、“藿麻”、“天茶”、“擂缽”等極具貴州特色的具體事物;二、民俗活動,例如“擺龍門陣”、“打玩友”、“三么臺”等表現(xiàn)貴州人民日常特色的活動;三、民俗語言,例如“坐統(tǒng)子的”、“保爺”等突顯民俗方言口語化的詞語。
四.民俗文化詞英譯策略
結合弗米爾的功能目的論,民俗文化詞的翻譯,應當最大可能地傳達民俗文化本身的內涵,并且盡可能地被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無論選用哪一種方法,只要能很好地服務于翻譯的目的,即為合理的翻譯。筆者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主要對《文集》中的民俗文化詞進行音譯/音譯加釋義(transliteration and paraphrasing)的翻譯方法。
(一)音譯/音譯加釋義(transliteration and paraphrasing)
在翻譯一些具有濃郁的方言特色詞匯時,如果遇到了“詞匯空缺”的情況,為了能夠保留地域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又能最大程度地還原作品最初所要表達的意義,譯者可以相應地采取音譯或音譯加釋義的翻譯方法。請看以下例子:
1.……我們只好把‘牤海椒擺了上來。殊不知老人家吃了之后,竟要求看一看‘牤海椒結在什么樹上......”[4]6
We prepared the Manghaichiao—chilies stuffed with glutinous rice flour (a kind of local food in Guizhou) at table. To our surprise, after tasting the Manghaichiao, grandmother wanted to look at what kind of tree would grow such fantastic food.
原文“牤海椒”中的“海椒”是西南地區(qū)人民對于辣椒的一種稱謂,而“牤”卻是貴州土著仡佬人的方言?!盃=贰笔琴F州當地人喜愛的一種傳統(tǒng)菜。原文中第一次“牤海椒”時,采用了音譯加釋譯的方式進行翻譯。不但保留了貴州方言特色,突出當地民俗方言的趣味性,也達到傳播民俗文化的目的。
2.“……當地老百姓叫這片茶林‘天茶,卻實在令人稱奇”[4]139。
And locals called the tea forest as Tian tea (Tian means “heaven”, implying a respect for plants).
原文中提到的“天茶”是貴州省道真縣老百姓對當地茶林的一種稱謂,體現(xiàn)人們對于大葉茶這種特殊喬木的拜物情節(jié)。譯者采用音譯加釋義的方法,增進讀者對“天茶”這一概念的理解。
3.“我們跟《遵義日報》十天半月的,要坐在一起討論‘夜郎文化?!盵4]229
… we need get together to discuss Yelang culture (a key part of cultures of Guizhou province derived from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260BC-221BC)
“夜郎文化”是當代貴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頭。音譯加注的翻譯策略,保留“夜郎文化”的獨特性,又能夠讓目的語讀者深刻地理解其含義。
4.“務川仡佬人拜大樹為‘保爺,本來有一種植物崇拜情結” [4]146。
譯文:Gelao people of Wuchuan take huge trees as Baoye——a saint who can give divine protection , conveying their worship complex of plants.
“拜保爺”是土家族人眾多民風民俗之一。每當誰家小孩久病不愈,土家族人就會找個保爺來護佑他。譯者在這里采用了音譯,同時采用破折號來進一步解釋“保爺”是能給人們提供庇佑的神。既保留了原文當地民族文化特色,又傳遞了原文意思。
(二)意譯法探究(paraphrasing)
在翻譯一些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詞匯時,在采用音譯、或者音譯加解釋翻譯時,無法用簡潔的語言再現(xiàn)原文的文化內涵,這個時候,譯者可通過翻譯方法對比,如音譯、音譯加釋義、直譯、意譯等方式,選取相對恰當合理的翻譯。請看以下例子:
1.“……我們的朋友站在街頭傳呼帶信的,找了一位老人來跟我們‘擺龍門陣”[4]21。
譯文1:…Our friends find an elderly man to lay out Longmenzhen —— chat about daily life with us in the street.
譯文2:…Our friends find an elderly man to chat about daily life with us in the street.
“龍門陣”的本意是指在古代戰(zhàn)爭時期中擺的一個陣法,而現(xiàn)在該詞一般指聊天閑談的意思,流行于四川省、貴州省等地區(qū)。譯文1音譯加釋義,保留了原文形象,也解釋了內在意思;譯文2采用意譯,譯文地道、簡明易懂,但無法傳遞文化內涵。譯文1保留了文化形象,但在語言表達上有所缺損;譯文2丟棄了原文形象,但表達流暢易懂。
2.“……常年蹲茶館‘打玩友消磨時光。有祖父在場,別人是不能“坐統(tǒng)子的”。[4]143
譯文1: They usually preferred to stay at tea house to kill time through “Da Wanyou” (which means singing Sichuan opera with people who have same interests). If grandpa were here, others had no chance to become a “Zuo Tongzi” which, a dialect of Sichuan, means a commander of Sichuan opera).
譯文2: They usually preferred to stay at tea house to sing Sichuan opera with friends to kill time. If grandpa were here, others had no chance to sit down as a commander of opera.
“打玩友”是一種只唱不表演的川劇坐唱形式,一般多在茶館里進行。興趣相投的業(yè)余川劇愛好者,圍坐一起,清唱川劇,入圍的參與者叫玩友,或稱川劇玩友,打玩友[5]。此處,譯文1采用音譯和釋義的方式,保留了中文方言特色,也通過釋義的方式進一步解釋了原文意思。但這樣的表達必定使譯文略顯冗長和復雜。譯文2為意譯策略,使深層意思簡單明了地表達了出來。
四.結束語
文學作品中的方言、習語等民俗文化詞的使用,彰顯了作者的獨特文體風格和寫作特色。翻譯活動極為復雜,不僅是一種雙語轉換的活動,更是一個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過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考慮選詞組句,更要在原文意思和文風格特色間進行不斷妥協(xié)。筆者結合翻譯目的論理論指導,對遵義本土文學作品《趙劍平文集》中的民俗文化詞進行翻譯與研究,并認為,針對我國西南地區(qū)人民以及少數民族文化、文化的翻譯時,應采取恰當合理的翻譯策略,靈活選用音譯、音譯加釋義、直譯、直譯加釋義等翻譯策略和方法,準確生動地譯介民俗文化詞,使其能最大程度地呈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原貌,以達到中國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春梅.傳播學視角下的民俗文化詞匯翻譯策略:異化、歸化與等化之優(yōu)化組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5(28).
[2]馬會娟,苗菊.Selected Reading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82).
[3]劉季春.基礎筆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1).
[4]趙劍平.趙劍平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5]http://www.xijucn.com/html/chuanju/20121214/42538.html,2017-11-20.
(作者介紹:丁小芝,遵義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 翻譯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