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457000)夏雅銘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450052)張競超
冠心病為中老年群體多發(fā)疾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為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最主要的兩種血運重建方式,二者均具有良好治療效果[1]。相關研究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基礎情況較差,且多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選擇合理有效的手術方式,提高手術效果,對減少患者痛苦、改善預后情況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選取我院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98例,分組探究CABG、PCI對患者手術效果及心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我院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98例,患者知曉本研究,自愿加入,排除急診行CABG或PCI患者、合并其他類型需要行手術治療的心臟疾病者及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根據(jù)血運重建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其中A組49例,女19例,男30例;年齡60~75歲,平均(68.39±2.58)歲;合并癥:血脂異常12例,高血壓24例,糖尿病9例;病程4~10年,平均(6.35±1.08)年。B組49例,女17例,男32例;年齡60~74歲,平均(67.74±2.37)歲;合并癥:血脂異常15例,高血壓26例,糖尿病7例;病程3~11年,平均(6.62±1.20)年。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處理方法 兩組均完善術前檢查,由同一組手術醫(yī)師嚴格按照手術規(guī)范完成手術,手術前后遵醫(yī)囑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A組采用CABG治療:術中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及造影結果置入支架或球囊擴張。B組采用PCI治療: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選擇心肺轉流下CABG或非體外循環(huán)CABG,常規(guī)行左乳內動脈與前降支吻合,其余動脈與大隱靜脈進行吻合。
1.3 觀察指標 兩組血運重建結果,包括完全再血管化程度、處理靶血管數(shù)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2.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完全再血管化程度(91.83%)較B組(61.22%)高,處理靶血管數(shù)量(2.86±0.92)支較B組(1.71±0.83)支多(P<0.05)。
血運重建是臨床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重要方式,相關報道顯示,外科血運重建治療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5年存活率為63%,明顯高于內科保守治療的43%,且心功能越差的患者從中獲益越多[3]。完全再血管化程度是血運重建治療的重要指標,臨床已有研究證實完全再血管化程度越高,患者心絞痛、心功能改善效果越明顯。因此,選擇合理有效的血運重建方式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本研究將CABG及PCI兩種血運重建方式分別應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結果顯示,A組完全再血管化程度高達91.83%,明顯高于B組61.22%,且A組處理靶血管數(shù)量多于B組(P<0.05)??梢?,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采用CABG治療能取得較PCI更好血運重建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PCI治療對靶血管最小直徑的要求為2mm,而CABG為1.5mm,本研究選取的患者慢性完全閉塞性血管病變及分叉病變比例較高,進而影響PCI治療完全再血管化及處理靶血管數(shù)量。
綜上可知,CABG或PCI均為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有效血運重建方式,而CABG較PCI能取得更好血運重建效果,更適合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