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華,趙華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四臨床醫(yī)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撳針,是毫針留針法的發(fā)展,最早出現(xiàn)在《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腑臟也?!笔瞧げ坷碚摵徒浗j理論相結合的具體運用,可通過皮部影響經絡臟腑,從而治愈疾病[1]。魏晉時期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對皮部相關理論進行收集整理,把皮部理論第一次走向系統(tǒng)化。元明時期通過《標幽賦》、《金針賦》、《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等對淺刺理論的發(fā)展,開始使皮部理論走向成熟。如竇漢卿《標幽賦》云:“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毙禅P《金針賦》云:“脈緩者,淺內而疾發(fā)針,脈滑者,疾發(fā)針而淺內[2]?!睏罾^洲《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云:“百病所起,皆趨于榮衛(wèi),然后淫于皮肉筋脈,是以刺法中但舉榮衛(wèi),蓋取榮衛(wèi)逆順,則皮骨筋肉之治在其中矣。”明清時期《針灸大成》提出,皮部淺刺也可起到補瀉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承淡安先生在皮內針的基礎上發(fā)明了使用更為便捷的撳針[3]。通過撳針持續(xù)刺激穴位達到針灸治療效果,具有留針候氣的持續(xù)治療特點[4]。在傳統(tǒng)針法中,屬于浮刺或淺刺,即是通過調節(jié)皮部—絡脈—經脈—臟腑系統(tǒng),激發(fā)機體衛(wèi)外功能,達到治病的目的。
脾胃為先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最早在內經中已經體現(xiàn)出了脾胃的重要性,《素問·玉機真臟論》云:“脾胃充盛,五臟安和;脾胃受損,則五臟不安”。《靈樞·玉版》言:“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5]。金元四大家李東垣獨創(chuàng)了《脾胃論》,為后來的脾胃學說奠定了基礎。他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闡述“內傷脾胃,百病由生”[6]?!镀⑽刚摗て⑽柑搫t九竅不通論》中又言:“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之[6]?!睆埥橘e對脾胃論進一步繼承和發(fā)展,他在《景岳全書·雜證謨·飲食》中所言:“蓋以脾胃屬土,為水谷之海,凡五臟生成,惟此是賴者。”[7]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功能強健,各司其屬,氣血生化有源,五臟氣血得以濡養(yǎng),百病不生[8]。
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6],而造成脾胃衰的原因不外乎飲食失調、勞逸失度、久病體虛、情志不暢等,致使脾胃損傷,脾胃不和,百病乃生。脾胃虛損,氣血生化乏源,大腸失去氣血濡養(yǎng),無力推動糟粕下行,導致糟粕留滯于腸道而發(fā)為便秘;胃失和降,胃氣不降反升,氣逆動隔,發(fā)為呃逆;金創(chuàng)、外邪傷及機體,氣血傷于內,臟腑氣血虧虛,脾胃運化、氣機調節(jié)功能失調,胃氣上逆導致惡心嘔吐??傮w治療原則調和脾胃,使臟腑功能各行其職。
2.2.1 便秘
白君霞[9]通過對習慣性便秘的青年人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撳針選穴大腸俞、天樞治療便秘比西藥治療更加有效,皮內針組總有效率達到92.86%,而對照組僅有64.2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5)。楊倩穎等[10]人通過研究功能性便秘,把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口服潤腸通便藥物,持續(xù)治療1個月,治療組在基礎治療的情況下加上撳針,主要取穴為天樞、上巨虛、大腸俞穴,療程同對照組;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鄒燕等[11]人研究撳針對阿片類藥物所致頑固性便秘的臨床療效,選取因癌性疼痛需服用阿片類藥物的病人,對照組使用西藥常規(guī)療法,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上撳針,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組在生活質量、糞便性狀評分、排便難度評分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
2.2.2 呃逆
劉紅春[12]在研究頑固性呃逆的過程中,把西藥與撳針結合耳穴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撳針加耳穴組的有效率高于西藥組,且有更少的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可能與撳針長時間埋針不停刺激穴位有關。趙琰等人[13]通過觀察撳針治療中風后呃逆的臨床療效。把符合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治療組給予撳針配合護理治療,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guī)治療,然后根據(jù)治療后第1、3、6天變化情況來進行呃逆癥狀評分,在治療后第6天呃逆癥狀評分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撳針長時間刺激更有療效。這與沈鳳英[14]的研究有相似之處,通過觀察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得出結論,治療組每次呃逆癥狀發(fā)作持續(xù)的時間短于對照組,其呃逆癥狀發(fā)作的頻率低于對照組,總體治療的療效大于對照組。
2.2.3 化療后惡心嘔吐
化療會導致許多不良反應,惡心嘔吐是其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唐倩等[15]人通過提前干預的方式,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配合皮內針埋針中脘、內關、足三里、太沖穴,結果表明:對于腫瘤化療患者的惡心嘔吐控制情況,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徐靜嵐等[16]人通過自身對照的方法觀察患者化療后惡心嘔吐的療效,通過在內關穴處埋針配合耳穴埋豆,發(fā)現(xiàn)埋針對化療后遲發(fā)性惡心嘔吐效果更佳,而且取穴方便,操作簡單,患者依從性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張旭剛[17]取50例腫瘤化療治療的患者,并隨機分為基礎西藥觀察組,皮內針聯(lián)合西藥治療組,結果表明:治療組可大幅度降低血清中的 5- 羥色胺 (5-Hydroxy Tryptamine,5-HT),且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在不同的時間段均低于觀察組。
2.2.4 術后惡心嘔吐
劉春亮等[18]人觀察撳針配合雷莫司瓊對預防術后惡心嘔吐的臨床療效。治療組在術前給予雙側足三里、內關穴貼撳針配合雷莫司瓊,對照組只配合藥物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術后第1天相比對照組可降低PONV發(fā)生率約20%,同時能減輕其惡心、嘔吐程度。李小紅[19]通過設立穴位按壓組和撳針組來觀察術后PONV的療效,結果撳針組有效率為91.1%,穴位按壓組有效率為75.6%。張敏[20]通過研究防治58例患者全麻術后惡心嘔吐情況,隨機把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單純給予撳針埋針治療,通過在雙側合谷穴和內關穴持續(xù)刺激穴位,達到防治術后惡心嘔吐的作用,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撳針治療疾病的范圍十分廣泛,可涉及到內外婦兒,在治療胃腸道方面的機制可能是調節(jié)經絡臟腑功能:《素問·皮部論》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皮膚上的投影,是人體第一道屏障,與經絡氣血相通,與內在臟腑相連,構成皮部—絡脈—經脈—臟腑系統(tǒng),因此既是機體衛(wèi)外的屏障,又是針灸治療的場所[21]?!端貑栮庩枒蟠笳摗分兴裕吧浦握咧纹っ?,它通過對腧穴長時間刺激,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并運行氣血的良好效果[22]。撳針治療結合了傳統(tǒng)針刺與埋線的優(yōu)點,疼痛小,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可以持續(xù)刺激穴位起到治療效果。但撳針對于治療胃腸疾病的研究尚不充分,且缺乏樣本量支撐,仍需要研究者不斷努力進行臨床研究和探索。其次關于撳針的研究缺乏統(tǒng)一標準,在日后的研究中應重點彌補以上不足,擴大撳針的影響力,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撳針,使更多患者能夠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