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方城縣婦幼保健院(473200)徐建幸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常見病癥,病因復雜,主要包括原發(fā)性疾病、生理性因素等多種原因,對患兒機體健康及生長發(fā)育造成不良影響。目前,針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主要通過光照療法治療,以促進光氧化及膽紅素異構化進程,進而降低膽紅素水平?;诖?,本研究選取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86例,旨在探究益生菌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86例,2018年1月~2018年12月的42例為對照組,2019年1月~2019年12月的44例為觀察組。觀察組:男24例,女20例;日齡2~16d,平均日齡(9.23±3.12)d;體質量2.5~5.1kg,平均體質量(3.85±0.48)kg。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日齡2~18d,平均日齡(10.28±3.36)d;體質量2.6~5.5kg,平均體質量(4.01±0.53)kg。兩組資料均衡可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血液生化、特異性抗體檢查確診為高膽紅素血癥;日齡≤18d;家屬簽訂研究同意書。
排除標準:先天性疾病者;存在出生窒息搶救史者;先天畸形者;溶血性疾病者;嚴重感染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
1.2 方法 對照組藍光照射治療,根據(jù)患兒膽紅素水平及日齡時間采取雙面光療或單面光療,光療時間設置分為Q8h、12h、8h×2次。觀察組上述光療基礎上口服益生菌(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治療,0.25g/次,3次/d,連續(xù)用藥14d。
1.3 觀察指標 兩組臨床療效,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膽紅素水平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臨床癥狀消失,但膽紅素水平未恢復至正常水平;無效:癥狀未改善,膽紅素水平無變化或升高,治愈、有效計入總有效;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軟件SPSS24.0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93.18%高于對照組的73.81%(P<0.05)。
2.2 不良反應 觀察組出現(xiàn)腹脹1例,便秘1例,紅疹1例;對照組出現(xiàn)腹脹2例,便秘2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82%(3/44)與對照組9.52%(4/42)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疾病之一,發(fā)病率高達30%~50%,主要特征為全身皮膚與黏膜黃染,并對神經系統(tǒng)存在潛在毒性,嚴重者可誘發(fā)膽紅素腦病及核黃疸,故早期干預與治療至關重要[1]。
目前,藍光照射是基礎治療方法,藍光光波與膽紅素最高吸收波接近,通過改變膽紅素結構異構體,進而降低膽紅素濃度,達到緩解癥狀目的。另相關報道表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病與新生兒正常腸道菌群尚未建立完善相關[2]。新生兒腸道胎糞內膽紅素含量約為1368~1710μmol/L,而胎糞排泄不暢可引起膽紅素含量升高[3]。因此,促進新生兒胎糞排泄,減少肝腸循環(huán),有利于降低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益生菌中富含酪酸梭狀芽孢桿菌、嬰兒型雙歧桿菌等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有利于促進患兒腸道菌群平衡建立,同時雙歧桿菌能分泌大量乳酸與乙酸,可刺激腸道蠕動,加快胎糞排出,進而降低膽紅素水平。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益生菌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顯著。此外,本研究對不良反應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在藍光照射基礎上加用益生菌不會明顯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高,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安全有效方案。
綜上所述,益生菌聯(lián)合藍光照射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少,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