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發(fā)言的題目是“以超群之才,成國之偉業(yè)”。
誠如材料,鮑叔之讓可謂賢,知人善舉;桓公之容可謂德,終得良臣。此二人各有千秋,為世人稱贊。但值得深思的是,倘若管仲無才,鮑叔與桓公之賢德足以支撐齊國霸業(yè)嗎?
可能歷史會是另一番模樣??鬃釉唬骸盎腹藕现T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痹诠苤?、桓公與鮑叔三人共成的偉業(yè)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管仲之才是核心之體,而鮑叔之讓、桓公之容乃為輔助之用。鮑叔之力薦,一線生機;桓公之寬容,廣闊天地。正是管仲之良才,才在如此一個“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春秋戰(zhàn)國熠熠生輝,也成就了一段明君賢臣的佳話。
如此看來,人才對國家興盛的意義重大。倘使持戟郎韓信之才得以重用,楚漢之爭鹿死誰手尚待商榷;倘使長孫無忌之智得以發(fā)揮,李家天下又如何能被女主武氏代之?且不說助漢武大帝大一統(tǒng)的能臣董仲舒,也不說唐太宗的左膀右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杜如晦,只說一心為民,果敢改革的王安石,如何不能說是時代的選擇?也正是這些時代英才,不斷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在新時代,更好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培育著更多的時代新人,這些人才構(gòu)筑起中國的脊梁。老英雄張富清一輩子堅守初心,用樸實純粹喚醒了當代青年矢志奮斗的初心;“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仍愿與這一眼千年的美‘廝守’下去”的熱愛鼓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感知使命,奮力前行。更不必說那些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的存在,是時代的幸運,是人民的福祉。
追慕先賢,可以感知未來。在這樣一個“未來已來”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千金馬骨”“求賢若渴”的時代,如若桓公之容是國之氣度,鮑叔之讓是社會之機,我輩青年何不捫心自問,自己可有管仲之才?可有一技之長能造福于民,用之于國?誠然,如管仲般的賢才百年難遇,但我輩青年豈是蓬蒿之人?我們當有摘月之心,而不必等待月向我奔來;我們當有千里之姿,而不必空等相馬伯樂。
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當這個國家的年輕人都有著追求提升以報國、野心勃勃以驚天的豪氣與實力,何愁不與國萬里恒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的目標向來不僅僅是詩與遠方,而是星辰與大海。讓我們追慕著管仲之才,心懷報國之志;奮進在新時代,以己超群之才,成就國家偉業(yè)!
我的發(fā)言完畢,謝謝大家。
▲優(yōu)點賞析
創(chuàng)新思維。歷史需要銘記與借鑒,但如何做到借鑒就是一個問題。本文呈現(xiàn)出的學習歷史的態(tài)度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他的假設(shè)性反思將人物的個體價值呈現(xiàn)得非常清晰。作者不僅使用了反彈琵琶,而且還很會運用追問,一旦抓住讀者的好奇心,就迅速轉(zhuǎn)換成自己觀點闡發(fā)的推動力,在步步緊逼的情勢下,很快就占據(jù)了話語的主動權(quán)。
文章談古論今,緊密聯(lián)系當代青年的使命,首尾相扣,一氣呵成。論據(jù)具體而典型,論證充分有力。人物素材無論是韓信、長孫無忌、王安石等古代為國建功立業(yè)的人才,還是當今的張富清、樊錦詩等,信手拈來,運用嫻熟,足見其深厚的閱讀功底。文中多處巧妙使用設(shè)問句、反問句,鏗鏘有力,大大增強了論證的氣勢和力度。
文筆清新靈動,語言干練精辟。句式靈活,多用短句,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拔覀儺斢姓轮?,而不必等待月向我奔來;我們當有千里之姿,而不必空等相馬伯樂”等句子,用詞新穎貼切,極富表現(xiàn)力。
文章語言氣勢磅礴,貫通古今,讓讀者在思考別人的同時,自然會對自己的生命價值做一次較為深入的測量。就升格而言,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那么這個跨越一定是難點,需要在從古到今的過渡上做得更清晰更精致一點,讓讀者在接納觀點時更明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