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冉,王占霞,吳海洲,張鐵鑫,劉飛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吉林 長春)
病患,男,61 歲,2019 年11 月06 日前來就診。主訴:呃逆7 天,加重1 天。病史:1 年前因突發(fā)頭暈、惡心,前往吉大一院就診,確診為腦卒中,期間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具體用量不詳),患者自述常有反酸癥狀,但未予理會。7 天前,食用粘豆包后出現(xiàn)頻繁呃逆、反酸次數(shù)增多,后飲食不暢,胸脅脹滿,自行服用胃復安(具體用量不詳)及飲水法,但效果不理想,現(xiàn)因患者拒服藥物,遂前往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針灸科就診??滔掳Y:呃逆、反酸,伴胃脘部疼痛,食管燒灼感,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精神欠佳,睡眠差,大便粘膩,舌紅,苔白膩,脈弦滑。
西醫(yī)診斷:頑固性呃逆。中醫(yī)診斷:呃逆。給患者做呃逆頻率評分[1]和反酸、燒心發(fā)作頻率及癥候變化評分,呃逆頻率>10次/h,且不能進食,評分為9 分;反酸燒心發(fā)作頻率>10 次/h,且難以耐受并不能進食,評分為3 分。兩項評分結果均為重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治則:降濁和胃。具體穴位:內關,公孫,中脘,梁丘,豐隆,陰陵泉,厲兌,商陽,頸夾脊C3-C5。操作:囑患者針刺體位為仰臥位,針刺器具選用貴州安迪牌針具(規(guī)格:0.25mm×40mm),針刺穴位用75%的醫(yī)用酒精消毒,內關、公孫、中脘直刺吸氣進針后,行捻轉瀉法;梁丘進針時,囑患者吸氣,行提插瀉法;豐隆、陰陵泉直刺進針,行平補平瀉法;厲兌、商陽直刺進針,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分鐘;囑患者體位為俯臥位,頸夾脊C3-C5 行快針手法。每天1 次,5 日為一療程,3 天內偶有呃逆發(fā)作,按原法治療,每次30min,隨即而止。囑患者消除緊張情緒,使其放松心情,并告知患者減少阿司匹林藥量,治療3 次后,患者自述胃部疼痛癥狀減輕,呃逆、反酸次數(shù)減少,睡眠及生活質量有所改善。治療5 次后患者自述胃部疼痛癥狀消失,食管燒灼癥狀減輕,呃逆頻率降低,睡眠及生活質量明顯改善。連續(xù)治療兩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隨訪2 個月,已恢復正常飲食,呃逆及反酸癥狀消失。
頑固性呃逆是指呃逆癥狀持續(xù)存在48 小時以上不緩解的情況。臨床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短促的明亮響聲。在鑒別診斷中須與干嘔、噯氣等病相鑒別。頑固性呃逆與多種因素有關,其所涉及的臟腑有胃、脾、肝。中醫(yī)學認為,中風后頑固性呃逆多是由于中風后患者情緒異常,飲食失常,長期服用抗凝藥物損傷氣血津液,導致陰陽偏盛加劇,脾胃受損,后天之本失于濡養(yǎng),《脾胃論》講“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不升,濁氣不降,津液不布,聚濕生痰,胃氣上逆,則呃逆不止,加之脾胃運化失調,氣血生化失源,致形體消瘦,面色萎黃?,F(xiàn)代臨床醫(yī)學認為腦中風患者會損傷下丘腦,進而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促使胃酸分泌過多,刺激膈神經及迷走神經,反射性引起隔肌收縮產生呃逆。本患者又因長時間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由于藥物的不良反應產生的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會增加胃酸的分泌,加之豆包本就是不易消化的食物,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故本病的診斷和治療從現(xiàn)代臨床理論和中醫(yī)的治則治法出發(fā),精確診斷、對癥治療才是本病的治病關鍵。內關穴、公孫穴經臨床試驗證明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促進胃黏膜修復[2],且內關穴和公孫穴為八脈交會穴,二者臨床上相配伍使用,是治療呃逆的常用穴位。中脘穴是胃的募穴,閆醒予[3]認為針刺中脘穴能夠使胃酸及胃蛋白酶活性下降,提示針刺中脘穴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梁丘穴為胃之郄穴,經臨床試驗證明[4]可以有效減少胃酸的分泌。豐隆,陰陵泉為祛痰濕之要穴,厲兌,商陽皆為陽明經的井穴,屬金,而病位在脾胃,濕邪為實證,故利用子母補瀉的原理,針刺兩穴可以瀉脾胃之實證。頸夾脊C3-C5 為膈神經的反射中樞,經臨床驗證針刺反射中樞可以有效抑制呃逆[5]。各穴相輔相成,故達降濁、和胃、止呃之效。此外,本病多與患者的飲食習慣有關,故應結合病情,囑患者改善飲食習慣,同時配合適當鍛煉,以免病情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