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萍
摘 要: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構建具有多元化高效課堂。課標明確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初步能力。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老師要讓孩子走出課堂,走出教材,有目標,有意識地去搜集課程資源。再帶著有價值的資源走進課堂,深入文本。從而有效地利用資源理解課文,加深對教材的感悟,提高語文教學效益。
關鍵詞:《石灰吟》;課堂資源;教學隨想
下面,筆者結合《石灰吟》的教學,談談如何引領學生參與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fā)。
一、故事引路,走進詩人
于謙的《石灰吟》學習這首古詩必須先了解詩人,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及思想品質。我們采用故事引路的方法,指導學生搜集資料開發(fā)資源,借助網(wǎng)絡、圖書、影視以及日常生活積累,引導學生分工合作,讀故事、編故事、講故事,以故事引路,走近詩人。
允許學生自由組隊,對于那些性格內向或開發(fā)研究能力弱的學生,老師幫他們找到合適的小組和恰當?shù)姆止?。故事引路,吸引更多學生參與,他們充分利用各自的優(yōu)勢,參與課前資源開發(fā)。他們分工合作,編寫了《幼時崇敬文天祥》《少時寫成石灰吟》《考中進士》《當官為民》《兩袖清風》《賑災濟貧》《固堤種樹》《挺身而出》《京城保衛(wèi)戰(zhàn)》《慘遭殺害》《百姓心聲》《西湖三杰》等十多個故事。小組故事交流、班級故事交流是同學們最喜愛參加的活動。他們暢所欲言,交流研討,有的學生說,于謙從小就崇拜民族英雄文天祥,他把文天祥的畫像掛在自己床前;有的學生說,于謙12歲寫成《石灰吟》,不僅才氣超群,更志向遠大;有的學生說,于謙參加科舉考試從不向邪惡勢力屈服,狀元的才學險些名落孫山;有的學生說,于謙做官為民,一身布衣,一匹瘦馬,兩袖清風,家無資產(chǎn);也有的學生說,于謙一心想到人民的安寧,他忠心報國,抗擊瓦剌英勇無畏;還有的學生說,他雖被冤殺,但他的塑像屹立在于謙祠,世世代代受到人們的敬仰。
二、質疑解難,合作探究
現(xiàn)在的學生對石灰也比較陌生,學習《石灰吟》,學生只有對石灰有較多的了解,才能懂得"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的深刻含意,才能形象感知石灰的特質,進而入境悟情。如果只是籠統(tǒng)地拋出"石灰"這個詞,讓學生去搜集資料,大部分的學生會感到無從下手。
我們采用問題分解法,即:你知道石灰來自哪里嗎?石灰的加工過程是怎樣的?石灰的用處是什么?石灰的特點是什么這樣的系列問題,讓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也更有利于學生的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將組內成員按照各自的學習能力進行分工,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互動、商量研討,多方面拓展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空間。石灰的生產(chǎn)過程和于謙的人生歷程,需要學生梳理整合,找出《石灰吟》托物言志的對應點、相似處。學習小組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搜集石灰的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圖像資料、視頻資料等;有的負責整理于謙的生平資料;有的負責將石灰特點與于謙人生對比,形成對應點。整個過程分工明確,參與面廣,更多的學生得到了鍛煉。小組成員通過分工合作,從其他組員那里獲取更多有用的資源來填補自身相關內容的缺失,增加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時效。
三、百花齊放,多樣呈現(xiàn)
以學生為主體開發(fā)語文教學資源,其目的是通過課前準備、課堂交流,促進對文本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是,很多專業(yè)書籍、雜志和網(wǎng)站呈現(xiàn)的資料都很專業(yè)化、術語化,如果照抄照搬、生吞活剝,讀的人會讀得支離破碎,聽的人也會云里霧里,資源交流互動難以產(chǎn)生共鳴,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事倍功半。這就需要教師啟開學生思路,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搜集的資料。
《石灰吟》教學過程中,有的小組呈現(xiàn)了石灰生產(chǎn)過程中重要階段的圖片,有的小組將視頻資料剪輯播放,有的小組仿照電視娛樂節(jié)目設計問題讓其他人作答,有的小組模仿"感動中國"頒獎詞為于謙撰寫頒獎詞,還有的小組將開發(fā)出的資源改成快板、新聞播報等形式,最有趣的是,一個小組將于謙領兵抵御瓦剌入侵的故事表演了出來。
開發(fā)資源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閱讀視野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互動中被激活,群體的智慧在碰撞中迸發(fā)出新的火花,學生的情感在吟誦中得到了升華。由此,形式多樣的吟誦活動應運而生。諸如:個人吟誦會全員參與,學生各顯身手,抒發(fā)自己立志報國的情懷;小組吟誦比賽活動各有創(chuàng)意,自主分工,有領有齊,男女聲配合,聲情并茂,各有特色;集體背誦氣勢恢宏,激情澎湃,把對詩人的崇敬景仰之情推向極致。匯報形式深得學生的喜歡,人人主動參加,這樣的學習過程充滿挑戰(zhàn)與情趣,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受到了熏陶、感染,在實踐活動中習得了語言文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