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
大學三年級時,我曾去一家知名的韓國企業(yè)面試。面試到最后,韓方負責人看似隨意地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成績怎么樣?在班里排第幾?”那一年我在班里排第二,自覺成績拿得出手,于是坦然作答。結(jié)果,幾個韓國考官聽后表情微妙,其中一個人半開玩笑地轉(zhuǎn)頭對其他人說了一句:“為什么我們公司招到的總是第二名呢?”
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10年有余,我當時也拿到了實習機會,但那句話我一直都記得。那一刻那種自覺受辱,說不清是尷尬、羞愧還是委屈的感覺,在看韓國電影《4等》時重又浮上我的心頭。
4等即韓語中第四名的意思。11歲的男孩俊浩練習游泳兩年,參加比賽無數(shù),從未得過獎牌。他的媽媽為了培養(yǎng)他,殫精竭慮,窮盡心思,付出了全部心血。但上天就像和他們開玩笑一樣,每一次比賽,俊浩都不多不少,止步于第四名。不甘心的媽媽想方設(shè)法,低聲下氣四處托關(guān)系,請了據(jù)說能培養(yǎng)出第一名的金教練來負責俊浩的訓練。而金教練的秘訣就是“棍棒下面出成績”。帶著一身傷痕,俊浩終于實現(xiàn)了突破,取得了第二名,但他也因此決定退出訓練。傷心失望的媽媽轉(zhuǎn)而去培養(yǎng)俊浩的弟弟,俊浩則獨自站到了游泳比賽的賽場上。
電影《4等》劇照
對于專業(yè)運動員,第四名確實是個令人遺憾的成績。它意味著你具備相當?shù)膶嵙鸵欢ǖ臐撃?,但又沒有優(yōu)秀到能夠站上領(lǐng)獎臺,接受眾人的注目和歡呼。你也許會覺得再努努力就能觸及最高榮譽,但也很可能就此發(fā)現(xiàn),觸到的是個人能力的天花板。其實又何止是第四名?當俊浩終于獲得第二名時,看臺上的媽媽激動地跳了起來。讓她歡呼雀躍的不是“終于拿到第二名”,而是“差一點拿到第一名”。是的,在競技體育的賽場上,備受矚目的焦點只有第一名。不要說第四名,就是第二名、第三名,在眾人眼中也不過是冠軍身后的背板。NBA巨星科比就曾一語道出真諦,和第一名相比,“第二名不過是頭號輸家”。
第一名的光環(huán)令人目眩。“得第一是什么感覺?”俊浩曾如此向前輩發(fā)問,后來也終于被后輩如此追問。問出這個問題時,他們的臉上都寫滿了癡迷與渴望。獲勝后的俊浩在更衣室的拖把前久久駐足。金教練曾為了督促他訓練,動輒掄起拖把狠狠打他。電影《4等》講述的其實是兩個游泳少年的故事——曾經(jīng)總是得第一名的少年金教練和當下總是得第四名的少年俊浩。金教練少時天資過人,是泳壇新星、教練的寵兒。他違反集訓規(guī)定,抽煙喝酒,夜不歸宿,卻從未受罰,因為總能拿第一名。后因沉迷賭博,大賽在即也不肯歸隊,被總教練體罰后憤而離隊,體育之路自此斷送,從此消沉度日。“在你想逃跑時,抓住你、打你的,才是真正對你好的人。我因為經(jīng)歷過所以知道?!泵看蝿油晔?,他都會如此語重心長地對俊浩說。
一邊是無論怎樣都要得第一名,即便動用暴力也在所不惜;一邊是只要得了第一名,無論怎樣都可以,就算品行有虧也只是“瑕不掩瑜”。電影《4等》就這樣把韓國的精英運動、英才教育,乃至整個社會價值觀扭曲的一面揭示給我們。但這當然不只是韓國獨有的問題,日本記者齋藤茂男在其代表作《日本世相》系列中也描述過類似情況。他認為:當社會主流價值觀是單一的時,人們普遍認為畢業(yè)于名牌大學、進入世界名企、有經(jīng)濟實力的那些人,是出類拔萃的人,是更有價值的人,于是執(zhí)著于追求那些給別人看的外在價值,導致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社會一片浮華,國民淪為“顛沛流離的時代囚徒”,出現(xiàn)了各種嚴重的生理、心理問題。而對于當下很多把“內(nèi)卷”掛在嘴邊、瘋狂督促孩子的中國家長,這大概也是需要始終保持清醒認識,在育兒過程中要時刻自我審視、自我警醒的。
電影《4等》有一個十分理想化的結(jié)局??『铺与x了母親的注視和教練的棍棒,偷偷去享受他所熱愛的游泳。筆直的泳道線在他的眼里盤旋成宇宙飛船的模樣,陽光透過其中映到泳池底,令他忍不住伸手想要觸摸,從中獲取力量??『谱罱K獨自在比賽中贏得了第一名。在豆瓣電影評論區(qū),仍有觀眾在苦苦追問:沒有家長激勵、教練引領(lǐng),“千年老四”俊浩真的能得第一名嗎?
對于這個問題,影片結(jié)尾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廣角鏡頭可以作答。在激烈的比賽中,一直俯拍的鏡頭突然一轉(zhuǎn),改從水底向上仰拍:碧藍的水里,泳道線只淺淺地浮在水面最表層,水中,8個少年正在以各異的泳姿,各自拼盡全力向終點沖刺。
也許有一天,我們能達成共識:得不得第一名并不是那么重要。因為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競技,而人生也不是賽場。
(靜 待摘自《中國青年報》2020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