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垠琦,張曉云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 成都)
中醫(y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在現代醫(yī)學尚未進入中國之前的幾千年,中華民族的繁衍、發(fā)展都有賴于中醫(yī)、中藥。在中國古籍文獻中,有豐富的中藥、方劑記錄,但少有對中藥煎煮方法的詳細記錄,而正確煎煮中藥對提高中藥療效十分重要,同時合理煎煮可以提高藥物利用率,減少藥材的浪費。所以,無論從提高中醫(yī)治病的療效或是從中醫(yī)藥事業(yè)遠期的發(fā)展來看,正確煎煮中藥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醫(yī)治病講究理法方藥,最后落實到病人身上,就是方藥效果。其中方藥有不同的劑型,包括湯劑、散劑、丸劑等,因為可以便于隨病情變化加減藥味,所以在臨床應用最多的屬湯劑,所謂“煎法失度,藥必無效”,故能否正確煎煮中藥湯劑,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材質:砂鍋、砂罐是熬藥首選,禁用鐵鍋、不銹鋼鍋、鋁鍋[1],雖然金屬制品導熱性良好,可以節(jié)約熬藥時間,但需明確的是,中藥有效成分包含大量的生物堿、有機酸,在加熱的條件下,極易與較活潑的金屬發(fā)生化學反應,其形成的一些絡合物,不僅使中藥失效還可能對人體有毒。
容量:一般情況下,一副中藥10-20味藥不等,重量100-500g不等,但有個別醫(yī)生用量很大,如果藥鍋容積偏小,則無法熬制中藥;若容積偏大,以水沒過藥材來浸泡熬制中藥,則熬出的藥量偏多,所以鍋的容量需適中。經驗來說,300g左右的藥量,可以選擇4升左右的鍋,200g左右的藥量,則3升左右的鍋較為合適。
在《傷寒雜病論》(以下簡稱《傷寒》)一書中,僅煎藥所需的水就有數種,如甘瀾水、泉水、井花水、潦水等[2-3],因現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上各種水難以取得,且缺乏有力證據其對中藥療效的幫助。所以筆者認為,若非有特殊用法,只要煎藥所用之水,符合國家衛(wèi)生標準,能安全放心食用即可。
初學煎煮中藥,最難把握摻水量的多少,因為,摻水的多少取決于藥量的多少,除此外還與煎煮時間有關。簡單來說,藥量越多、煎煮時間越長則需要的摻水量就越多。王鳳秀等以《傷寒》中煎煮法(煎煮一次的情況下),加水量約是飲片量的7倍,即700mL的摻水量對應100g的藥量。但該法并不適用于現代,一則因《傷寒》成書的時代,藥材還未有較為成熟的炮制法,所使用的藥物多數為新鮮藥材,其所含水分多,煎煮時間自然延長,二則現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繁忙,要以《傷寒中》所用法來煎煮中藥,耗時較長,依從性難以保證。
李艷[4]等人認為,初煎摻水浸沒藥面2-5cm,根據藥材質地、煎煮時間的不同適量增減,大致可得出第二次煎藥所需加水量,約為日服用量(成年人日服用量約300mL)+200mL。此摻水量與王鳳秀報道的煎煮用水控制公式基本相符。
需要說明的是,浸泡時間僅針對第一次煎煮前,羅鳳清[5]等人認為,浸泡時間應取決于藥材質地,時間至少半小時,沒有具體上限。質地疏松的中藥,以解表藥為例,如銀花、桑葉、麻黃、桂枝等,一般浸泡40分鐘為宜;質地稍硬的中藥,以補益藥,如枸杞、黨參、黃芪等,應至少浸泡1小時;礦物、介殼類應適當延長浸泡時間。
多數醫(yī)家認為,每劑中藥應該煎煮三次,然后將三次所熬藥汁混合。而張曉云據實驗室檢測及臨床經驗,持以下觀點:相同的一劑中藥在浸泡同樣的時間后,煎煮兩次或三次,最終藥汁所含有效成分的量相差很小,可忽略不計。張文洲[6]等亦認為,僅煎服兩次即可充分利用藥材的有效成分。但王東升[7]認為,中藥湯劑煎煮兩次是否合理,仍有待商榷。
經上述方法煎煮的中藥,量約600-900mL,分6次服用,每次約100-150mL,2天服完。
本文所論述的中藥煎煮方法適用于大多數的中藥方劑,對于初學煎煮中藥者有很大幫助,需要指出的是,此煎煮方法能最大程度利用中藥的有效成分,避免了中藥材的浪費,且兩天服1劑中藥,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減小了服用中藥的經濟負擔。
但仍需說明,中藥中有“佐使藥”一說,即俗稱“藥引子”,前文提到的甘瀾水等在《傷寒》中可能就充當此作用,雖然水類溶媒的效果目前尚無定論,但是蜜、酒等溶媒卻是有效果的?,F在仍有不少古方派醫(yī)家堅持用古法(即《傷寒》中談到的方法)來煎煮中藥,他們認為大致有以下功效:(1)引導藥物歸經,擔任藥引:如《傷寒》中清漿水,其味酸,故其入于肝,以達到收斂肝氣顧護脾胃之氣的作用;(2)加強藥效:瓜蔞薤白白酒湯中白酒一味,因酒為水火之精氣,其性竣烈,故“酒行藥勢”,助長通陽寬胸散結之效;(3)緩和藥性:《傷寒》中甘遂半夏湯、十棗湯,分別以蜂蜜和大棗為溶媒,以減緩甘遂等藥物的毒性。
《傷寒》中還有很多需要特殊煎煮方法的方劑,但本文重在指導初學者煎藥,故不贅述。此外,熬藥時的注意事項,用藥途徑、服藥時間等,仍待進一步完善。
可以選擇機器煎藥嗎?張曉云教授指出,機器煎藥雖然方便,但是藥物的有效成分析出比例與機器煎藥的溫度、時間以及煎藥次數相關,機器煎藥無法達到中醫(yī)的“先煎”、“后下”等要求,所以藥效往往不及人工煎藥。此外,機器煎藥也是由人工操作,所以在備藥的過程中,不乏因人為失誤導致不同病人的藥物互相錯煎的案例,一旦發(fā)生,后果難以估計。
也有不少醫(yī)者支持機器煎藥,如余少敏[8]認為,隨著煎藥機器的不斷升級換代,機器煎煮中藥的溫度可控制得更精確,且因其密封性好,更便于有效成分的滲出;煎煮后,每次服用藥物的劑量均勻,療效更穩(wěn)定,同時,因為成品都是真空包裝,所以便于攜帶和服用。
但是,更多的醫(yī)者反對將機器煎藥作為首選,如戴雪容[9]認為,機器煎藥雖然時間可以控制,但是市面上最常見的煎藥機器,煎藥時間設定最少30分鐘,最多50分,實際上煎藥時間往往需要根據不同的藥物特點來進行調整,比如芳香開竅藥與滋補藥,前者煎煮30分鐘(通常煎煮20分鐘左右)則有效成分易破壞,而后者煎煮50分鐘,有效成分析出往往不足,兩者療效均難最大化。這個看法被禤雪梅[10]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證明,機器煎煮銀翹散(芳香開竅劑)效果不及人工煎煮。
現在大多數煎藥機都是一次性煎煮,潘麗[11]等人從實驗證明兩劑處方相同的中藥,即使在機器煎煮兩次的情況下析出的有效成分仍然低于人工煎煮。而且因為機器煎藥過程密封,導致某些原本應該揮發(fā)的有毒物質(如細辛中的揮發(fā)油黃樟醚,可抑制呼吸中樞,也有致癌風險)反而返回藥液,導致藥物的毒副作用。且由于包裝帶是多是塑料制品,包裝帶的滅菌處理尚無統(tǒng)一標準,消毒不嚴格則極易導致藥物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