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湖南 長沙,4100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一種肺血管因素所引發(fā)的慢性病變,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會使得肺結構出現(xiàn)一定程度度的變化,進而造成功能異常,主要體現(xiàn)在肺血管阻力提升進而使得肺動脈壓力水平較高,最終造成患者的右心室肥大。正是由于患者的肺動脈高壓,使得患者的右心持續(xù)承受著較大的符合,進而對右心功能造成較大的損傷,嚴重時會出現(xiàn)全心心力衰竭[1]。患者心率變異性,能夠有效反映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對其有效掌控,對于強化對患者的評價和診療,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臨床上對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治療,要將控制肺動脈高壓作為重點[2]。我院近年來運用重組人腦利鈉肽聯(lián)合多巴酚丁胺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就此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8 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為對象展開此次臨床研究;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全部患者分成各34 例的參考組和研究組。參考組中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5 例,年齡最小者54 歲,最大者75 歲,平均年齡為(59.6±4.6)歲,就患者的心功能分級分布狀況來看,其中Ⅱ級患者為11 例,Ⅲ級患者為17 例,Ⅳ級患者為6 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4 例,年齡最小者54 歲,最大者75 歲,平均年齡為(60.3±4.8)歲,就患者的心功能分級分布狀況來看,其中Ⅱ級患者為10 例,Ⅲ級患者為16 例,Ⅳ級患者為8 例。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兩組均予以抗感染、吸氧、利尿、解痙平喘、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guī)對癥處理,參考組在此基礎上予以多巴酚丁胺加入 50ml0.9%化鈉注射溶液中稀釋后,以 2.5~10μg/(kg·min)速度靜脈輸注。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重組人腦利鈉肽,首次負荷劑量1.5μg/kg 靜脈沖擊,后續(xù)以0.0075μg/(kg·min)持續(xù)靜脈泵入。兩組上述用藥均持續(xù)3~5d。
1.3 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療的總有效率。療效評價標準如下[3]:顯效:呼吸困難、水腫等臨床體征與癥狀顯著緩解或消失,心功能改善2 級及以上;有效:呼吸困難、水腫等臨床體征與癥狀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1 級;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對比兩組患者的心肺功能指標[4],主要包括肺動脈舒張壓(pulmonary artery dystolic pressure,PADP)、肺動脈收縮壓(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pressure,PASP)、右心室射血分數(shù)(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心臟指數(shù)(cardiac index,CI)、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量(stroke volume,SV)。(3)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率變異性指標,主要包括竇性心搏RR 間期標準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RR 間期平均值標準差(standard diviation average of NN intervals,SDANN)、相鄰 RR 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djacent RR intervals,rmSSD)、相鄰NN 之差>50ms 的個數(shù)占總竇性心搏個數(shù)的百分比(PNN50)、交感神經活性指標低頻段(low-frequency stage,LF)、迷走神經活性指標高頻段(high-frequency section,HF)。(4)對比血清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 對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展開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shù)據運用t 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運用χ2檢驗,以P<0.05 作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斷標準。
2.1 治療效果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7.1%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的82.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如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對比
2.2 心肺功能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心肺功能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 周后,研究組患者的PASP 為(46.68±4.83) mmHg,PADP 為(22.63±3.72)mmHg 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CI 為(4.70±1.72)L/m2.min,CO(5.82±0.52)L/min,SV(48.31±0.82)mL,RVEF(59.40±6.11)%,F(xiàn) 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肺功能指標對比
2.3 心率變異性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心率變異性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 周后,研究組患者的SDNN(112.49±8.37)ms,rmSSD(37.39±5.30)ms,PNN50(6.92±0.61)%,SDANN(88.96±6.95)ms,LF(215.13±15.53)ms2,HF(95.22±8.76)ms2,均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率變異性指標對比
2.4 血清 BNP 指標研究組患者與參考組患者治療前的BNP 水平分別為(872.16±28.04)ng/L 與(871.85±28.32)ng/L,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1 周后后研究組患者BNP 水平顯著降低至(425.85±17.85)ng/L,且顯著低于參考組的(540.27±21.04)n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多巴酚丁胺是正性肌力藥物,重組人腦利鈉為 DNA 基因重組技術合成的生物制劑,二者聯(lián)合使用,能夠有效降低肺動脈壓,保護心功能[5]。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7.1%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的82.4%,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心肺功能指標、心率變異性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 周后,研究組患者的PASP、PADP 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CI 為、CO、SV、RVEF 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研究組患者的SDNN、rmSSD、PNN50、SDANN、LF、HF,均顯著高于參考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治療1 周后后研究組患者BNP 水平顯著降低且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重組人腦利鈉肽聯(lián)合多巴酚丁胺治療慢性 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能夠非常有效的控制肺動脈高壓水平和心率變異,對于心功能有較強的改善作用,療效較為穩(wěn)定,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