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飛
(信陽學院文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2000年前,茶傳入信陽,生根、發(fā)展,信陽成為名茶之鄉(xiāng)。信陽茶區(qū)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精湛奇特的炒制工藝,造就了獨具風味的綠茶明珠——信陽毛尖,千年名茶孕育了獨樹一幟的信陽茶文化,已成為信陽諸多文化領(lǐng)域中的一張名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聯(lián)系緊密,語言教學本身就包含著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文化內(nèi)容。國家漢辦制定的《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對中國文化題材和文化任務(wù)提出了要求,其中就包含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具體學習要求是了解中國各域常見的名茶及品種,因此以國際漢語課堂為媒介,將信陽本土茶文化學習融入國際漢語教學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茶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共識,在茶文化中滲透著儒家、道家、佛家的各種主題思想。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為儒家思想,儒學在精神上追求和諧共生,對生活抱有積極樂觀的信念;道家莊子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和清靜無為的養(yǎng)生觀,對中國的茶文化內(nèi)涵影響頗深;佛家的“茶禪一味”思想,將佛理蘊藏于飲茶之中,以茶悟禪、修身養(yǎng)性。信陽毛尖是綠茶中的珍品,具有很高的品鑒價值,而茶類相關(guān)的專有名詞翻譯難度較大,語言障礙是阻礙茶文化國際傳播的關(guān)鍵所在,而對外漢語教師的英語水平普遍較高且具有良好的品鑒審美能力,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就很自然地成為了信陽茶文化國際傳播的最好“媒介”之一。國際漢語教學是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將信陽茶文化融入到國際漢語文化教學中去,不僅加強了課程的實踐性,對信陽茶文化的國際傳播亦有重要意義。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文明禮儀之邦,茶是人們迎賓待客,交流思想、增進友情的重要橋梁,品茶作為一個合適的媒介,恰好滿足了人們文明禮儀的需求。以茶示簡、以茶敬客、以茶睦鄰是信陽民間傳承已久的風俗,從茶俗中發(fā)現(xiàn)信陽民眾樸素的文化心理。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很早人們就用茶葉表示簡樸?!赌淆R書·武帝本紀》記載武帝蕭賾臨終時下昭以茶葉做祭品:“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shè)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通此制?!标懹鹪凇恫杞?jīng)·一之源》中也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茶最適合具有簡樸美德之人飲用。“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客來獻茶是中國人民最基本的禮儀,賓客臨門,以茶相待,賓主慢啜細飲,談情敘誼。在家庭內(nèi)部,茶也成為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等禮儀的理想載體。當今社會更加注重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將信陽茶文化融入國際漢語教學之中,通過一系列茶文化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充分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塑造學生知禮、懂禮、明禮、用禮的良好品格。
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促進了中國茶葉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帶動了沿線各國對中國茶葉的消費需求。信陽毛尖作為綠茶珍品,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有其魅力所在。一年一度信陽茶文化節(jié)的舉辦,促進了信陽人觀念的更新,也塑造了信陽的良好形象,使更多的人走進信陽,謀求與信陽共同發(fā)展。在國際漢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導,以信陽毛尖為媒,以信陽茶文化為橋梁,讓留學生看到信陽這座魅力之城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并將信陽茶文化介紹給家人和朋友,讓更多的外國友人通過信陽茶文化了解信陽,并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shè)中來,加快旅游產(chǎn)業(yè)升級,為信陽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信陽茶文化所含的知識內(nèi)容豐富,在國際漢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采取一系列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開展茶文化的教學,提高其對信陽茶文化的認知水平。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在中國茶史上,第一個記載信陽茶的是陸羽的《茶經(jīng)》,陸羽曾親自到信陽訪茶,唐天寶十三年(754),義陽郡的滿山茶樹生機勃勃,這天陸羽騎一頭白顱烏牛走進信陽,來信陽考察茶事。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信陽茶寫道:“淮南茶以光州上,生光山縣黃頭港者與陜州同。義陽郡、舒州次,生義陽縣鐘山者與襄州同,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與荊州同?!薄恫杞?jīng)》記載了唐代的信陽茶,其實信陽在2000年前的周代就已有了茶,它是巴蜀之茶經(jīng)陜南和漢水傳入的。發(fā)源于陜西漢中的漢水是長江最大的一條支流,信陽是最接近漢水流域的地方,其自然條件最適宜種植茶樹,于是遍山的茶樹就開始在這里生長繁衍起來。這就是陳椽教授在《茶葉通史》一書中所說的“折南沿漢水下流到襄州,而達河南的義陽郡(即信陽)至光州,再向東移動入安徽西部的壽州(六安)形成陸羽所稱的淮南茶區(qū)和河南省信陽茶區(qū)?!?/p>
蘇軾在被貶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途中曾于信陽鑒水品茗。信陽自古就有“浉河中心水,車云頂上茶”之說,蘇軾聞之大喜,即駐足浉水,品茗論水,并稱贊“生斯土者,往往多稟清氣,具風骨之士,不可謂非山水之有靈也。”
“講毛尖茶史”,教師通過介紹信陽茶樹、茶葉、茶源以及在中國的發(fā)展情況,讓學生在初步認識信陽茶文化悠久歷史的基礎(chǔ)上,激發(fā)其對中國歷史的學習研究興趣。
茶俗是中國民眾生活中獨具特色的人文事項,我國古人認為茶性貞潔,在婚姻、祭喪等多種場合,也逐漸形成了以茶為禮的風俗。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茶俗有其各自的特點,茶俗能夠真實地反映大眾文化心理,折射出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和向往。
從周代開始的2000多年的種茶和制茶歷史,使信陽形成了一整套的茶風茶俗,這些浸透了中國式文明禮儀的習俗,正一步步從古老走向現(xiàn)代。以茶示簡、以茶敬客、以茶睦鄰是信陽民間傳承已久的風俗。在信陽眾多的風俗中,要數(shù)茶風最盛、茶俗為最,即便是農(nóng)家小院,有賓客到訪也是先敬你一杯清茶,以示禮數(shù)。春夏時節(jié),信陽大街小巷,擺茶攤者眾多,已成為信陽茶鄉(xiāng)的一大獨特風光。信陽的賓客到訪敬茶也十分講究,首先要按照座位方向、客人年齡、資歷來一一敬茶,房間中正面是首座,左位為客座,右位為陪坐,主客位的座次按輩數(shù)分排,社交場合按職位分排,期間舉杯及言語,均須適當分寸,不能放肆,尤其不能輕浮。在敬茶時,無論對方的年齡大小、身份高低,都要用雙手端杯,稱呼客人尊稱,并講“請用茶”三個字。接茶者同樣需用雙手接杯,并說“多謝”,同時還要說:“我先有偏了”,否則會被視為不懂禮數(shù)。
“釋毛尖茶俗”,在學生對毛尖茶史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chǔ)上,開展信陽茶俗的課程講解,增進其對中國民俗文化的認識,對塑造學生知禮、懂禮、明禮、用禮的良好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據(jù)記載最早發(fā)現(xiàn)茶葉具備解毒功效的是神農(nóng)氏,《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茶最初被當作一種藥材,后來在醫(yī)藥實踐中,人們才認識到茶不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清熱解渴,是一種很好的飲料,直到西漢時,茶已經(jīng)完全由藥用轉(zhuǎn)變?yōu)轱嬘?。毛尖茶屬于綠茶,綠茶具有相應(yīng)的藥用功能,擴張腎臟血管,有利尿作用,可降解人體內(nèi)虛實之火,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欲,又可洗去油膩、消化食物、興奮大腦神經(jīng)、活躍思維,喝綠茶還能抗衰老、延年益壽,茶葉還具有防癌、防輻射、防治動脈硬化的功能。
“說毛尖茶效”,可使學生對信陽毛尖的認識更加全面,對中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文化有初步的了解,有利于中醫(yī)文化的海外傳播。
茶詩在我國的詩歌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詩經(jīng)》當中有七首是描寫到茶的,最早的茶詩也可追溯到《詩經(jīng)》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對飲茶情有獨鐘,由于茶樹生長于高山之中,沐天地之精華,以貞潔、清新、平和為秉性,頗合文人墨客寧靜、悠遠的清高意趣。茶增詩旨,茶助詩思、詩茶合一,茶與詩人結(jié)下了不解情緣,“茶”意象以及詠茶詩也成了古代文學的慣見題材。明代詩人周繼文《重游龍泉寺》記載了龍泉寺茶香景幽之況,寫道:“寶地重臨好避華,霏霏零雨暗煙霞。余寒雛雉鳴深林,新水游魚趁落花。蹤跡漫勞魚義問,留連須費遠公茶。年來予念如灰灰,不信禪林不是家”。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親歷了信陽茶新生、發(fā)展、繁榮的現(xiàn)代信陽人民,從各個角度盡情謳歌了信陽毛尖茶,寫出了大量的茶詩作品。如《鵲橋仙·春滿茶鄉(xiāng)》中寫道:“清風料峭,路遙山遠,欣喜東君又到。晨煙飛起多云飄,抬望眼,雪融梅俏。小橋流水,啟人心竅,忙了采茶姑嫂。春潮襲地卷花朝,轆轆脆,余香裊裊”。
“誦毛尖茶詩”,學生可以從信陽茶詩中領(lǐng)悟信陽茶文化的內(nèi)涵,意識到“茶”意象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地位,對中國文人墨客的閑情逸致及中國人的生活情趣有更加準確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中國詩歌的熱情。
茶藝在茶文化中處于中心地位,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茶的魅力在于品賞,茶類不同,人們從中汲取的主要內(nèi)涵也不同。信陽毛尖作為綠茶珍品,是不需發(fā)酵,直接采用高溫殺青以保持生葉鮮綠特點的茶類,具有形美、香高、味醇、耐泡等特點。信陽毛尖茶藝歷代傳承,發(fā)展成為十道茶。信陽毛尖之十道泡茶法,是通過挖掘信陽人的品茶習俗并結(jié)合信陽毛尖綠茶的特點,輔以相應(yīng)的陶瓷、玻璃茶具。其泡茶程序為:
第一道:鑒賞佳茗毛尖茶 第二道:泡茶玉液龍?zhí)端?/p>
第三道:燙壺溫杯潔器具 第四道:毛尖入宮吉樣意
第五道:重洗仙顏滌凡塵 第六道:浸潤毛尖露芳容
第七道:回青沏茶表敬意 第八道:玉液回海待君品
第九道:平分秋色入茶盞 第十道:敬奉賓客一杯茶
品賞的過程可以概括為:觀形、察色、賞態(tài)、聞香、嘗味。
觀形:由于毛尖茶葉的采摘時間、等級、標準不同,熱水沖泡后的信陽毛尖,形狀多樣,是毛尖茶文化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察色:主要可從湯色和底色兩個方面觀察。信陽毛尖的湯色以綠翠為上,隨著沖泡時間的延長,湯色會發(fā)生緩慢的變化。底色主要看茶葉隨著內(nèi)含物質(zhì)的浸出,可觀察到干茶的色澤逐漸變成一種新的色彩,令人回味。
賞態(tài):欣賞毛尖干茶的固有形態(tài)及隨著開水浸泡時間的延長展示出來的一種新姿態(tài)。“從來佳茗似佳人”,這種茶水相映的情景,使飲茶從物質(zhì)享受上升至精神享受。
聞香:毛尖干茶隨著熱水沖泡冉冉升起的微霧而發(fā)出清香,可識別茶香的高低、純濁。不同滋味的茶香,可使人獲得不同感受,個中樂趣及奧妙,靠品茶人在飲茶中細細品味、體會。
嘗味:茶是一種風味飲料,不同種類的茶葉自然具有不同的風味。信陽毛尖綠茶沒有花茶的花香,不如普洱茶醇釅,不似紅茶般鮮濃,但它清雅的香味,乃無味中的至味。
“賞毛尖茶藝”,使學生可以從信陽毛尖十道茶中領(lǐng)悟信陽人將茶與生活融合一體的生活藝術(shù)和生活哲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生活意趣。
學生在對茶史、茶效、茶詩、茶藝等了解之后,可利用信陽茶文化的優(yōu)質(zhì)資源,組織學生到信陽董家河茶場進行采茶實踐,通過自己采茶、炒茶、制茶等一系列過程親身體驗信陽鄉(xiāng)村之美、勞動之美,讓其對信陽的茶事有更多的了解。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學生欣賞信陽茶歌、茶舞表演,我國有很多與茶相關(guān)的歌曲,如《采茶歌》、《茶山小調(diào)》等,通過直接感官刺激的方式近距離感受信陽茶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國民間歌舞之美、勞動之美。
“采毛尖茶葉”,將漢語教學課堂搬到了室外,增強了漢語課堂教學的實踐性,進一步拉近了學生們與信陽茶文化的距離,通過切身體驗采茶活動,感受中國人“以勞動為美”的特質(zhì)。
茶道就是茶人在品茶過程中所應(yīng)遵循之道。茶道是茶藝的靈魂,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指導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準則。中國茶道精神的本質(zhì)特征是靜、和、雅,即靜是茶之性、和是茶之魂、雅是茶之韻。信陽民間的飲茶之道各有不同、形式不一,與中國茶道既有共性,又獨具風格,彼此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信陽茶道的精神內(nèi)涵可歸納為五個字,即和、美、清、敬、雅。
“和”指和睦、和諧。信陽是一個古老文明的茶鄉(xiāng),無論你走到哪里,都有“以茶為禮”的習慣,以示尊敬和友好。勤勞樸實的信陽茶人,性格如毛尖一般執(zhí)著、堅韌,無論社會發(fā)展變化如何,都注重人與人的相持相依,在和諧的氣氛下共同攜手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
“美”指樸素典雅。信陽為綠茶之都、名茶之鄉(xiāng),數(shù)千年名茶孕育了信陽獨特的茶文化。信陽茶道融詩情畫意為一體,在茶道中,能領(lǐng)略信陽溫柔多姿的山川氣韻;能感觸雄偉壯闊的大自然精神;能體會信陽茶道的樸實之美、禮儀之美。
“清”指信陽茶人不求名利、默默奉獻的思想境界。信陽毛尖茶葉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壯大,凝聚著數(shù)代茶人的心血,從品茶的精神中品味著人生的價值。
“敬”指禮儀道德等。從迎客入室開始,即表現(xiàn)出互相尊敬、謙和禮讓??腿说介T口,要迎上去問好,按客人的年齡、資歷安排座位,從沏茶、敬茶,到飲茶、送客,以禮儀貫穿始終,期間舉杯言語,均表現(xiàn)出和諧、禮貌。
“雅”指雅致,品位。在中國茶道精神中,品茶品的是文化,品的是生活。信陽的茶館,裝飾布景典雅清和,在茶館品茗是一種藝術(shù)的享受,以茶的色、香、味、形喻生活,品人生,以茶擬人、托茶言志,為詩為文。
“悟毛尖茶道”,通過一系列的信陽茶文化教學程序和茶文化熏陶,使學生在茶文化的氛圍下進一步品悟中國茶道所蘊藏的精神內(nèi)涵,品茶論道,從茶道中領(lǐng)悟中國人的人生處世哲學。
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全面實施,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展示出濃厚的興趣。信陽毛尖作為綠茶中的珍品,有其魅力及價值所在,將信陽本土茶文化融入到國際漢語課堂教學之中,通過一系列的茶文化教學程序,讓學生直觀感受信陽茶文化的巨大魅力,塑造學生知禮、懂禮的良好品格,加快信陽旅游產(chǎn)業(yè)的升級,促進地方經(jīng)濟建設(shè),帶來相應(yīng)的社會價值,同時對信陽茶文化的國際傳播也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