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磊
(安徽省公安廳警察訓練總隊,安徽合肥 230088)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文化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書、茶故事等。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nèi)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習慣和形式相融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橋梁可以傳播中國文化?,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普遍增大,需要進行有效排解。這時,中國人往往習慣邀請三五好友一起聚會飲茶,天南地北嗨聊,講段子,而這些笑話、幽默均具有排解壓力的功能。它們的特點是語言詼諧、故事生動、短小精悍,能夠引人發(fā)笑,深受人們的喜愛。因此,笑話幽默是人們愉悅心情和排解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當前對笑話幽默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然而,長期以來笑話卻被學界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眾,致使研究成果相對薄弱。我國學者雖然從多元視角對笑話展開研究,但是一般都采用“文學——語言學”這種單一的研究范式,希望通過各自的理論視角探索出笑話的普遍規(guī)律。[1]幽默的研究比較繁榮,筆者對現(xiàn)有文獻資料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例如:“幽默”在中學教學中的作用(張芳等,2013),法學課堂幽默教學語言應用研究(賴鍇等,2018);二是從語言學視角進行研究比較突出。例如,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電影幽默語言解析——以馮小剛喜劇電影為例(李媛媛,2016),合作原則視角下的言語幽默解讀(郭敏,2017),言語交際中不禮貌話語幽默的詮釋(徐春霞等,2017);三是從美學角度研究。例如,幽默的審美藝術(shù)特征(孫盛,2013);四是交叉學科研究。例如,語用預設視角:言語幽默分析(李葆衛(wèi),2015),從語用預設視角進行探討,語用是語言學范疇,預設既是語言學理論,也是邏輯學理論,可以看成是交叉學科的新視角——語言邏輯,文中主要分析了說話者與聽話者的共享信息不充分,將會導致有意或無意幽默??傊诓栉幕谋尘跋?,從語言邏輯的視角對笑話幽默進行研究的文獻鮮少,尚有很大的深化和拓展空間。用語言邏輯的理論對笑話幽默的笑點進行分析,能夠顯現(xiàn)語言邏輯的魅力,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和全面。研究茶文化笑話幽默語言,有助于笑話幽默的創(chuàng)作與賞析,更有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傳播。
飲茶不僅是朋友聚會的規(guī)定動作,而且還是中國人日常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在茶文化中的笑話幽默最終是要引人發(fā)笑,達到語言交際成功的目的。這種笑必須建立在創(chuàng)作者巧妙恰當?shù)谋磉_和欣賞者對笑點心照不宣的理解上。要求創(chuàng)作者(講述者)與欣賞者(聽者)之間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語言使用規(guī)范和思維方式,否則難以產(chǎn)生共鳴,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笑話幽默的語言邏輯研究要更加重視語言的預設和推理方面的探討,以期能夠從語言邏輯的新視角揭開笑話幽默的笑點之謎,有效進行言語交際,更好地創(chuàng)作與傳播茶文化。
預設原初是個哲學上的概念。德國哲學家、邏輯學家和數(shù)學家弗雷格首先提出“預設”一詞。他在1892年發(fā)表的論文《意義與所指》一文中涉及了預設問題。后來于1905年,哲學家羅素提出“描寫理論”跟弗雷格唱對臺戲。到1950年斯特勞森提出預設新理論,批駁羅素,才使預設研究得以進一步深入和趨于完善。[2]斯特勞森的預設理論基本上是對弗雷格思想的發(fā)揮。他們都涉及了語義成分。因此,人們稱他們的預設理論為語義預設(也叫邏輯預設)。但是他們所講的預設是一個論斷的預設,不是一個語句的預設。論斷是說話者在一個交際語境中斷定的語句,所以,他們的預設理論中又包含了語用因素。瑞典的奧爾伍德安德森和達爾在《語言學中的邏輯》一書中指出,自然語言中的預設有三種類型:存在預設、事實預設和種類預設。喬治·萊科夫把預設看作是關(guān)于語境的某種假定。著名邏輯學家凱南,于1973年寫了《自然語言中的預設》一文,文中構(gòu)造了一個預設形式系統(tǒng)PL。美國學者麥考萊在(中譯本《語言邏輯分析》)一書的第十章,詳細地討論了有關(guān)預設的問題,明確了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的區(qū)別:語義預設是兩個命題之間的關(guān)系,而語用預設是話語同一個命題之間的關(guān)系。[3]由此可以看出,預設是語言邏輯研究中不可忽視的概念。預設就是在交際雙方共同接受的先決條件。意思是說話者和聽話者共同具有的假定,包括共同知道的事實,對話的目的和意向,有關(guān)的各種社會因素等。因此,筆者認為,中國人的語言表達方式往往是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研究語言邏輯的預設可以從語義和語用兩個層面去理解與把握較為全面。在本文的寫作中,既可以從語義層面向語言內(nèi)部進行深入剖析,又可以結(jié)合外部語境從語用角度進行分析,尋找合適的前提,為后面的推理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能夠克服語言學和邏輯學單方面分析的不足。
在自然語言中,一個語句的預設往往不止一個,是多層次的或者多方面的。結(jié)合茶文化中笑話幽默的笑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2.1.1 “話內(nèi)有話”。通俗地說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話,除了字面表達的意思外,字里行間還有其他的意思,不需要依靠外界因素,可以從語義層面向語言內(nèi)部進行深入剖析例如:“李白上當”
有個李白的崇拜者叫汪倫,很想邀李白一見,他非常了解李白的性格,就寫了封信給李白說:“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庇谑牵畎缀糜斡趾蔑?,欣然前往。然而到了以后卻一點兒也看不到信上說的情景,當?shù)夭o桃花,酒店也只有一家。盡管如此,李白對汪倫的印象倒挺不錯,還是寫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钡闹娋滟浲魝?,名揚天下。[4]
文中“此地有十里桃花”有多種含義,語義預設了“此地是旅游勝地”、“此地有十里”、“此地有桃花”、“此地有個十里桃花潭”,李白好游,所以就非常高興地去了。原來那里并無桃花,“十里桃花”是指十里“桃花潭”。同理,文中“此地有萬家酒店”語義預設“此地是飲酒的好地方”、“此地有酒店”、“此地有一萬家酒店”,“此地有個酒店老板姓萬”。李白好飲,原來此地只有一家老板姓萬的酒店。由于邀請者與被邀請者的共知信息不充分,“想當然”,導致了有意或無意幽默,令人捧腹大笑。由此可見,創(chuàng)作者或講述者巧妙利用語句的預設,制造幽默,逗人開心,是常用的手法之一。
2.1.2 “言外有意”。語句(抽象語句)或命題的字面意思與創(chuàng)作者或者講述者表達的實際意義不一致,不能依靠字面意思直解,可以結(jié)合外部語境從語用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口哨的價錢”
一對年輕夫婦走進首飾商店,妻子問售貨員:“左邊的那個戒指要多少錢?”“三萬里拉,女士?!闭煞蝮@愕地打了一個口哨,問道:“在它旁邊的那個呢?”售貨員答道:“兩個口哨的價,先生?!盵5]
文中“兩個口哨的價”預設了“一個戒指的價格是六萬里拉”,不能從命題的字面意思直解,要結(jié)合語境背景,補全前提才能準確領(lǐng)會售貨員的“言外之意”。售貨員故意用這種委婉的方式回答客戶,避免了尷尬,制造了幽默,顯示出售貨員的靈活機智。
不管是“話內(nèi)有話”還是“言外有意”,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表達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不在語句(抽象語句)或命題的字面。不同點是“話內(nèi)有話”是不依賴語境的,向語言內(nèi)部尋找思想(前提),而“言外有意”是依賴語境的,向語言外部尋找思想(前提)。有了預設就為推理提供了合適的前提。
胡澤洪(1993)認為,自然語言的邏輯語用分析是自然語言邏輯分析的主體,“語境”是其中的重要概念。而語言邏輯的核心問題是推理。因此,我們主要從語境切入,運用推理的思維形式對笑話幽默的笑點展開討論。
“語境”這個術(shù)語是由波蘭籍的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來的。他把語境分為兩類: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皞惗貙W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思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比較完整的語境理論。弗思擴展了馬林諾夫斯基的“語境”概念,認為除了語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及在語言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中人們所從事的活動之外,整個社會環(huán)境、文化、信仰、參與者的身份、經(jīng)歷,參與者之間的關(guān)系等,都構(gòu)成語境的一部分。韓禮德從弗思的“情景語境”中得到啟示,把語境稱為“語域”。美國著名語言學家海姆斯于1968年進一步發(fā)展了語境學說。到了20世紀30-60年代,我國語言學界對語境和語境的重要作用更有了一些新認識,并取得了不少新成果??v覽古今中外,對語境的研究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但是,索振羽(2000)認為,語境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言語環(huán)境。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這樣,語境的內(nèi)容才趨于完備、合理。[6]筆者贊同他以上的觀點。下面結(jié)合笑話幽默實例從以上三個方面分別進行闡釋。
2.2.1 上下文語境。主要包括口語的前言后語,書面語的上下文。例如:“共同語言”
媽媽:“這小伙子很漂亮,工資高,工作又好,你偏不同意,你到底要找一個什么樣的對象?”
女兒:“我要找一個有共同語言的?!?/p>
媽媽:“他又不是外國人,怎么會沒有共同語言?”[7]
以上這則小幽默,媽媽的一句話“他又不是外國人,怎么會沒有共同語言?”引人捧腹大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幽默效果呢?在自然語言中,有時候,表達概念的語詞形式具有隱含性,它藏在字里行間,需要我們結(jié)合上下文使它顯示出來。根據(jù)上文,媽媽要給女兒介紹對象,女兒不同意。理由如下:
①只有和我具有相同思想感情的小伙子,才同意選他作對象
我和他沒有相同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不同意選他作對象。
下文(女兒):“我要找一個有共同語言的”,那么,這里的“共同語言”,就是表達“相同的思想感情”這一概念的。
②如果是相同國家的人,那么就具有同一個民族的語言
他又不是外國人(小伙子是相同國家的人)
所以,具有同一個民族的語言
下文(媽媽):“他又不是外國人,怎么會沒有共同語言?”,這里的“共同語言”,表達“同一個民族的語言”這一概念。
“共同語言”在上下文不同的語境中表達了不同的概念。所以,讓人開心一笑。這也是笑話幽默表達者常用的語言邏輯創(chuàng)作手法。
2.2.2 情景語境。由非語言因素構(gòu)成。在這里索振羽認為主要包括時間、地點、話題、場合、交際參與者(身份、職業(yè)、思想、教養(yǎng)、心態(tài))。例如:“知縣老爺要懷胎的公牛,巧媳婦如何應對?”
從前有一個老漢,給兒子娶了一個非常聰明的媳婦,十分滿意,到處夸耀。不知不覺傳到知縣老爺耳朵里。他不相信,故意要刁難一下這個老漢,于是把老漢招到縣衙來,要他三天內(nèi)送來三頭懷胎的公牛,如果做不到,就要沒收老漢的全部財產(chǎn)。老漢急得哭哭啼啼回了家,找兒媳婦想辦法??绰斆鞯膬合眿D是如何應對的吧?
三天后知縣老爺來到了老漢家,一進門就問:“老漢在家嗎?”
老漢兒媳婦說:“在是在,可是不能出來。”
知縣老爺奇怪地問:“這是為什么?”
老漢兒媳婦說:“他在書房里生小孩啦!”
知縣老爺一聽哈哈大笑:“世上只有女人生孩子,從來沒聽說男人也會生小孩!”。于是,老漢的兒媳婦反問知縣:“既然男人不會生小孩,那公牛怎么會懷胎?”知縣目瞪口呆,無言以對,只能灰溜溜回去了。[8]
以上笑話故事不僅幽默風趣,也反映了老漢兒媳婦的聰明才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顯示出邏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兒媳婦想如何找到“公牛不會懷胎”是問題的關(guān)鍵。于是推理如下:
①只有三天內(nèi)送三頭懷胎的公牛,(三天后知縣)才不會來老漢家登門沒收全部財產(chǎn)
三天內(nèi)沒送三頭懷胎的公牛(不可能有)
所以,(三天后知縣)來老漢家登門沒收全部財產(chǎn)
②只有說老漢生小孩,才不能出來(迎接知縣)
不能出來(迎接知縣)
所以,老漢在生小孩。
③如果男人不能生小孩,那么公牛也不會懷胎
(知縣)從來沒聽說男人也會生小孩(知縣承認男人不能生小孩)
所以,公牛也不會懷胎
笑話故事的幽默藝術(shù)效果,主要是圍繞情景語境中“話題”因素“懷胎的公?!倍鴦?chuàng)作。文中巧媳婦通過情景語境的預設進行推理,思維縝密,反駁有力,彰顯了語言邏輯的威力。
2.2.3 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按照索振羽的觀點,主要包括歷史文化背景、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價值觀這些因素。例如:“好心問候,卻遭尷尬,問題出在哪?”
我國剛改革開放時,曾經(jīng)有一個科學家代表團到美國訪問。當代表團到達后,許多華裔科學家來到我代表團住處拜訪。他們是多年的同學和朋友。有一次,一位華裔老科學家?guī)е鴥鹤尤グ菰L,寒暄中,代表團的一位成員問候這位華裔老科學家:“你愛人好嗎?”可出乎意料的是這位華裔老科學家當時就變了臉色,很生氣。副團長意識到怎么回事了,立即補充到:“我們是問你太太的身體好嗎?”。此時他的臉色才緩和下來:“你們真會開玩笑,我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今天我兒子也在場,你們怎么開口就問候起我愛人來了!”[9]
上文中的問題就出在語境上,“愛人”一詞不合語境。華裔老科學家生活在美國,跟我代表團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在美國“愛人”一詞是指“未婚女友或情人”,而在中國則指“妻子或丈夫”;“太太”一詞在美國是指“妻子”,在中國“太太”一詞長久被廢棄不用了。華裔老科學家的思維活動如下:
①如果男人年齡大了,就不該有未婚女友或情人
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年齡大了)
所以,不該有未婚女友或情人
②如果男人年齡大了還有未婚女友或情人,那么感覺很沒面子(不合常理)
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年齡大了)
所以,感覺很沒面子
③如果兒子在場別人問候自己的未婚女友或情人(應該問候兒子母親),那么對兒子來說是一種侮辱
有人問候自己的未婚女友或情人
所以,對兒子來說是一種侮辱。
④如果跟兒子在一起時他被人侮辱了,那么自己很生氣
兒子被人侮辱了
所以,自己很生氣
本例中幽默的效果主要是由語境歷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構(gòu)成的。利用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預設,進行一系列的推理來達到幽默效果,言簡意賅。在笑話幽默創(chuàng)作中,利用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的預設,通過推理來顯現(xiàn)創(chuàng)作的意圖,制造幽默效果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對欣賞者的理解與接收語言信息也很有幫助。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通過常用的茶文化中比較經(jīng)典的笑話幽默實例,從語言邏輯的視角進行探討,旨在進一步拓寬語言邏輯的應用領(lǐng)域,同時為笑話幽默語言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提供內(nèi)在的邏輯依據(jù)。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語言邏輯中的預設理論,為尋找笑話幽默笑點隱含的前提條件提供了新的視角,為其語用推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語言邏輯的中心范疇語境為切入點,利用推理的邏輯形式,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剖析: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運用縝密的邏輯推理,揭示了茶文化中笑話幽默笑點的理論依據(jù)。通過對茶文化中笑話幽默笑點之謎的邏輯揭秘,以期笑話幽默的創(chuàng)作者(講述者)能夠更加嚴密而精確地創(chuàng)作(表達)作品(思想),欣賞者(聽者)能夠更加深刻而準確地理解與接收語言信息,為人們成功進行言語交際提供一點有益的參考。中國人茶余飯后喜歡笑話和幽默。因此,研究茶文化笑話幽默語言,有助于笑話幽默的創(chuàng)作與賞析,也有助于人際關(guān)系的發(fā)展與和諧,更有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