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潤平
(七星泉小鎮(zhèn)文旅資料組,山西 呂梁 033200)
我們慕名來到三交老街四渠溝,但見這里的服裝店鋪、農(nóng)副產(chǎn)品、稀奇古怪、吃吃喝喝應有盡有,無所不有。各種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應接不暇。吃吃喝喝三交的“糖火燒”最為出名。于是我們循著撲啦啦的捍杖聲走近一家靠河的餅子鋪,店鋪老舊、古風古味,一個爐子三個人,柜臺上一螺一螺的餅子,酥餅、糖火燒,帶著泥土氣的麥香味撲面而來,撩起人的絲絲食欲,還沒等開口,主人熱情地將糖火燒遞到手里,我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只感覺滿口香,真好吃,鮮的流油。張口閉口間,一個火燒己經(jīng)蒸發(fā)了。同伴也感覺好吃,脫口說一句,餅子,酥餅,糖火燒各打包10個,我們要買。
我打起了精神,說明了來意,主人的話閘子開了。我叫樊捧貴,今年68歲,對面的是我老伴,他又指了指爐子邊烤餅子的年輕人,那是我家二兒媳,今年才30出頭,但手藝嫻熟,不輸于我。
老樊一臉滄桑,佝僂著身軀,脖頸系一塊齊膝的長腰布,但精神很好,眼神里充滿著自信與希望,他說:我家五世傳承打餅子,烤火燒,從曾祖父樊當樹開始,祖父樊啟江已身懷絕技,藝超鄰里,我親臨教誨,從七歲開始爺爺就教我打餅子、烤火燒。如何燒爐子,選蘭炭,如何選面料,和面,發(fā)酵、調(diào)酸堿。如何選油,用油、配香料,如何選糖,用糖,配糖漿,如何選模具,用模具,如何掌握火候分寸等等,一系列工序都要進行嚴格、周密的訓練。到我父親手上,我家的餅子鋪名聲更大了,可以說絕活在手,令同行敬服,在他的影響下,三交街及其它集會餅子、酥餅、糖火燒也紛紛上市。方圓幾百里,離石、柳林,方山、等地都知道三交的糖火燒,酥餅、餅子最好吃,不少人慕名而來,品嘗,探討,模仿學習,把這手藝帶回本地,在家鄉(xiāng)做起了生意。
我和老伴一輩子就干這營生,一年四季如此。雖然忙活,但其樂無窮。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每年臘月除夕停工,正月初八開工。從沒間斷過。站在一旁的老伴忽然湊過來插嘴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世事的變遷,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一是要考慮質(zhì)量的提升,如何持久地滿足顧客的口味,二是要轉(zhuǎn)變營銷方式,想辦法保證顧客坐在家里能吃到咱的餅子。特別是從2000年以來,電子商務,網(wǎng)絡站點,線上銷售方興未艾,如火如荼,我們這些老舊店鋪受到了臺風一樣的沖擊,不改不行了,于是我們做了如下調(diào)整;
嚴把質(zhì)量關(guān),面對市場的沖擊,油、面、糖等都需要嚴格篩選,白面要新鮮的,面鮮為打餅子的第一要務。油的選擇更要辨清假冒偽劣,一定要用上真的胡麻、胡妎油,一旦用上菜籽油,那就提不起香味,更達不到妙處。糖的選擇也要慎重,優(yōu)質(zhì)的紅糖具有甘蔗的清香味,呈晶粒狀或粉末狀,無塊,無團,無雜質(zhì)。還要看產(chǎn)地,包裝,配料等等。選好各種食材以后就是配料,用模具的問題了。這是個民間傳統(tǒng)小吃,幾乎天天有人吃,人人都吃,而且打餅子的也有千家萬家,就看誰做得更香,誰的更中看,更好吃。
在上三代人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李捧貴一直在探索改進,與時代前行,他研究各類品牌的餅類食物,蛋糕類食品的配料,工藝,色澤的處理等等,有時甚至跑到千里之外,坐在人家的企業(yè)里面蹲點研究學習,哪怕有一點點收獲就感覺很滿意了。盡管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也或許是現(xiàn)實的逼迫,他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改”,適合當下人生活的口味才是真理。在每天的打餅實踐中,他對四個兒子進行嚴格的訓練,技術(shù)要過硬,手藝要高超,他更強調(diào)的一點是誠信要過關(guān)。
改變營銷方式,實體店鋪,來多賣多,來少賣少,已經(jīng)遠遠不適應時代了。網(wǎng)絡時代,線上線下,物流、快遞飛奔而來,倏忽而去,于是幾個兒子兒媳建起了網(wǎng)站,都開了網(wǎng)店,自家的餅子、火燒飛出了村外,跑到了周邊城市,甚至跑到了大城市乃至全國各地。
老樊高興了,他常常告誡子女們,這是三交的祖?zhèn)髅朗?,祖?zhèn)鞴に?,我家不過是一個代表,不過我們有責任扛起這個擔子,工藝越做越精致,生意越做越紅火,一來我們對得起祖輩的傳承,二來我們對得起養(yǎng)育我們的父老鄉(xiāng)親。
我們走時街坊鄰里豎起大拇指說,他家稱個傳承人,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