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東槍
第一次意識到idea也需要“升維”這件事,是我剛剛做了幾個月文案的時候,那時正在做一個汽車廣告,公司里一位美國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做了一張平面稿,畫面上是一輛汽車停在一面大鏡子前,鏡子里頭也是這輛車。文案寫的是“Meet your alter-ego”。
這個“alter-ego”直譯過來,是另一個自我、知己、至交的意思。我的任務(wù)是寫一句這個文案的中文版。我照著這句英文寫了挺長時間,至少有幾十個版本,“遇見新我”“遇見自己”“恰逢知己”……
帶我做這個項目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案前輩,她看了我寫的文案,覺得不滿意,說應(yīng)該還可以更好。我就接著寫,“恰逢知己”不好,那么“正逢知己”呢?“巧逢知己”呢?或者想遠(yuǎn)一點,“原來你也在這里”呢?“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呢?
我寫得很認(rèn)真,甚至是竭盡全力地試著用不同的語氣、不同的風(fēng)格來說這個“Meet your alter-ego”。我自己覺著“恰逢知己”就不錯了,已經(jīng)把意思說出來了,但當(dāng)時我的領(lǐng)導(dǎo)說:別急,咱們再看看。然后,她就在我桌旁坐下來,盯著那個畫面和我寫的那些備選的標(biāo)題看,一會兒后,她突然說:哎,這句話寫成“何妨自戀”好不好?
那個瞬間我的感覺是自己在這個行業(yè)根本沒入門,不管是“遇見自己”還是“你比我懂我”,我寫的那些文案,都只是在更換同一個看法的不同說法,而“何妨自戀”則是一個新的看法。
無論是“恰逢知己”還是“正逢知己”,或是“恰遇知己”,陷入這種“文字獄”式的字斟句酌里根本沒什么用。文案的力氣不應(yīng)該只花在這些事上,一個有力的新鮮看法,遠(yuǎn)勝于一個花哨的說法。因為花哨的說法里包裹的,如果是一個非常陳舊的、俗套的、已經(jīng)被用濫了的看法,你的受眾即使完全接收了你要傳遞的信息和情緒,也沒什么用。因為他得到的信息,是無數(shù)人跟他說了無數(shù)遍的東西,你只是比別人說得好聽了一點而已。
“idea”要新,就要擺脫原來的層級,不斷升維。我們要努力在更高層級上解決問題,一些顛覆性的、創(chuàng)新的想法往往是在更高層級上才能實現(xiàn)的。
比如,你是一個賣電動輪椅的人,當(dāng)然可以不斷挖掘理由,讓殘疾人都來買你的電動輪椅,但也許,你可以把“賣電動輪椅給殘疾人”這個前提也顛覆掉——為什么電動輪椅不能賣給身體沒有殘疾的人呢?這是一個不一樣的辦法,而不是幫助你“賣電動輪椅給殘疾人”的新說法而已,有了這么一個賣輪椅的新“辦法”,也許你就可以找到支撐它的看法,來實現(xiàn)它。
或許你找到的看法是“大家每天努力做正常人太累了,我們應(yīng)該讓自己軟弱下來,體驗殘疾人的生活”,或者是“對于通勤距離不超過3公里的人,電動輪椅其實是很好的通勤工具”,甚至是“地面1.5米以上的空氣十分污濁,坐電動輪椅,可以呼吸到更潔凈的空氣”……
我們說“欲窮千里目”該怎么辦來著?
沒錯,“更上一層樓”。
(摘自《文案的基本修養(yǎng)》,中信出版社,Stacy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