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等
屋頂綴滿陽光,濃淡相宜。
秦代的瓦,一片連一片,如琴鍵。愛好唱歌的畫眉、百靈、喜鵲、黃鸝,扭頭翹尾,立于琴鍵上亮起了歌喉。哆來咪發(fā)嗦,嗦發(fā)咪來哆,千嬌百媚地歌吟著村莊的曖昧。它們的歌聲中,有時傳遞出一種快樂的情緒,一種有關(guān)“萬物美好,我在其中”的喜悅,有時傳遞出一種拿捏不定的渴求;偶爾,還能聽出它們心底流淌的憂傷,漾漾的,仿佛村頭潺湲的溪水。
一粒粒啁啾,長長短短,猶如上天的彌撒,順著屋脊的坡勢滾落。
檐下萬物,披掛著不息的亮光。
(摘自《散文詩》2020年4月上半月刊)
真正打動人的感情總是樸實無華的,它不出聲,不張揚,埋得很深。沉默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當(dāng)一切喧囂靜息下來后,它仍然在工作著,穿透可見或不可見的間隔,直達人心。
我們的內(nèi)心經(jīng)歷往往是沉默的。講自己不是一件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容易的事,它需要某種境遇和情緒的觸發(fā),一生難得有幾回。那些喜歡講自己的人多半是在講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另一方面,我們無論講什么,也總是在曲折地講自己。
(張秋偉摘自2020年5月2日《廣州日報》)
當(dāng)藤攀附樹而來,樹想,有了藤的攀附,更能突現(xiàn)出我的強大,更能展示出我的繁華。
然而,樹沒有想到,最后纏死它的,正是那攀附它的藤。
當(dāng)藤攀上了樹,藤想,有了對樹的攀附,便再也無須趴在地上,任由別人踩踏。
然而,藤沒有想到,無論它擁有了多高的位置,人們都會指著它扭曲的脊梁,不屑地說:“瞧,那藤,全是靠著大樹爬上去的?!?/p>
(摘自新浪博客)
最近了解到一個概念,叫“慢性病心理模型”。這個詞乍聽著不那么好,但其實是一種非常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什么意思呢?慢性病的特點就是很難治愈,它帶來的痛苦始終和病人在一起。所以,病人活下去的方式,肯定不能是先把別的事都放下,我先治病,等病好了再去生活。他只能選擇一邊治病一邊生活。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jīng)有過類似的處境:我們總有些不順心的事,或者眼前有過不去的坎。那就學(xué)習(xí)慢性病人:反正這事挺難,一邊解決這件事,一邊該吃吃該睡睡,該怎么生活怎么生活,兩邊不耽誤。
(田龍華摘自“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
有一種論點認(rèn)為每個人都有一成不變的本性,有的善良,有的兇惡,有的聰明,有的愚蠢,有的熱情,有的冷漠……
其實,人往往不是這樣的。我們說一個人,可以說他善良的時候多于兇惡的時候,聰明的時候多于愚蠢的時候,熱情的時候多于冷漠的時候,或者正好相反。
如果我們說一個人是善良的或聰明的,說另一個人是兇惡的或是愚蠢的,那就不對了。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樣,可是每一條河里的水都是有的地方狹窄,有的地方寬闊,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渾濁,有的地方清涼,有的地方溫暖。
人也是這樣。
(萱萱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