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12)
容器育苗是將種子或幼苗在裝有培養(yǎng)基質的容器內進行苗木培育的一種方式,是目前世界上各國廣泛應用的苗木生產技術之一[1,2]。容器育苗具有育苗周期短,苗木質量和規(guī)格易于控制,便于機械化操作,起苗時不傷根,造林成活率高等優(yōu)點[3]。育苗容器的種類和規(guī)格直接影響容器苗的生長發(fā)育和苗木質量,無紡布容器透水透氣且承載基質能力強,是當前較為先進的育苗容器[4,5]。閩楠(Phoebebournei)是國家二級珍稀瀕危植物,也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用材樹種[6-8]。其樹木干形通直,材質優(yōu)良,材性堅韌,木材硬度、強度及密度適中,易于加工成型,加之木質溫潤,色澤金黃,木香怡人,是高檔家具、工藝雕刻以及土木建筑的上等用材[9]。此外,閩楠還可以應用于城市園林綠化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為實現(xiàn)閩楠苗木非造林季節(jié)的補植、造景及目標性培育,對不同容器規(guī)格下閩楠苗期的生長情況進行持續(xù)三年的調查,以期根據目標培養(yǎng)年限篩選出適宜的容器規(guī)格,促進閩楠優(yōu)質容器苗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應用。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地處26°33′17″ N,118°07′08″ E,海拔85 m,受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區(qū)域內四季分明,常年雨量充沛,光照豐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為19.8 ℃,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為29.0 ℃,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為10.0 ℃;極端最高氣溫41.8 ℃,極端最低氣溫-4.7 ℃。全年無霜期305 d。平均年降水量1 647.7 mm。
2.1 試驗材料
試驗均采用輕基質營養(yǎng)袋及1年生閩楠苗(為森科種苗有限公司自營苗圃培育所得,輕基質營養(yǎng)袋底徑5.0 cm,高10 cm),苗木無病蟲害,生長健壯,規(guī)格基本一致,平均苗高30 cm,平均地徑3.0 mm。試驗苗木栽植容器為多種直徑和高度規(guī)格組合的無紡布袋(D12 cm×H14 cm、D14 cm×H16 cm、D16 cm×H18 cm、D18 cm×H20 cm、D20 cm×H25 cm、D25 cm×H25 cm、D30 cm×H25 cm、D30 cm×H30 cm),無紡布袋由浙江臺州黃巖林業(yè)塑料廠根據試驗需求進行生產。根據多年珍貴樹種種苗繁育的實踐經驗,試驗以黃心土40%+泥炭土25%+樹皮20%+谷殼10%+珍珠巖5%經混合均勻后作為育苗基質。
2.2 試驗方法
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設置N1、N2、N3、N4、N5、N6、N7、N8共8個處理,8個處理對應的無紡布袋規(guī)格組合為D12 cm×H14 cm、D14 cm×H16 cm、D16 cm×H18 cm、D18 cm×H20 cm、D20 cm×H25 cm、D25 cm×H25 cm、D30 cm×H25 cm、D30 cm×H30 cm;2017年3月,將輕基質營養(yǎng)袋1年生閩楠苗移栽至相應規(guī)格的無紡布容器袋中。每個處理50株,3個重復,共用苗1 200株,試驗期間按常規(guī)苗圃苗木培育管理方式進行。
2.3 試驗數據的調查與整理
每年的12月下旬,每個處理重復隨機測量30株苗木的地徑和苗高,苗高采用鋼卷尺(精度0.1 cm)測量,地徑采用游標卡尺(精度0.01 cm)測量。采用Excel和DPS軟件調查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3.1 不同容器規(guī)格對閩楠苗木地徑生長的影響
由表1、表2可知,在育苗基質及苗木整齊度一致的前提下,經1年的轉袋培養(yǎng),不同容器袋規(guī)格對閩楠的地徑生長具有極顯著的影響(F=49.782 0,P=0.000 1<0.01),且閩楠苗木的地徑生長隨容器袋底徑的增大而提高,當容器袋規(guī)格為N1處理時,閩楠的平均地徑僅為6.27 mm,顯著低于容器袋規(guī)格為N2的6.61 mm,容器袋規(guī)格為N5、N6、N7、N8處理的閩楠平均地徑均超過了7.00 mm,分別為7.16、7.26、8.07和8.20 mm,較容器袋規(guī)格為N1的6.27mm分別超過14.19%、15.79%、28.71%和30.78%。經2年的轉袋培養(yǎng),各處理的地徑生長依然存在極顯著差異,且差異有增大的趨勢。8個處理中,仍以容器袋規(guī)格最小的處理地徑生長最小,僅為8.81 mm,地徑超過10.00 mm的處理有4組,這4組的容器袋口徑均在20 cm之上,且隨容器袋規(guī)格的增大,地徑生長量依次為10.42、11.08、11.99和12.35 mm,分別較容器袋規(guī)格最小的處理高出18.27%、25.77%、36.09%和40.18%。轉袋培育第三年,8個處理的平均地徑依然表現(xiàn)為隨著容器袋口徑或容積的增加而增大,且處理閩楠的平均地徑均超過了12.00 mm,與N1閩楠平均地徑相比,N2、N3、N4、N5、N6、N7、N8處理的閩楠平均地徑為13.35、14.42、14.94、15.56、16.67、18.07和18.60 mm,分別較N1處理的12.85 mm的平均地徑高出了3.89%、12.22%、16.26%、21.09%、29.73%、40.62%和44.75%。
3.2 不同育苗容器規(guī)格對閩楠苗高生長的影響
由表3、表4可知,轉袋培育第1年,閩楠的苗高生長與地徑生長并不一致,而是表現(xiàn)為隨著容器袋口徑及容積的升高而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在升高,具體變化情況為,容器袋規(guī)格為N1、N2、N3、N4的平均苗高分別為55.00、64.94、65.82和66.01 cm,但容器袋規(guī)格為N5、N6的平均苗高分別為62.25 cm和62.76 cm,當容器袋口徑達到30 cm時,閩楠苗高又突然極顯著增加至75.35 cm,當采用規(guī)格為N8的容器袋的時候,閩楠平均苗高達80.18 cm。這可能是由于閩楠苗木早期生長需要相互遮陰,容器袋口徑小,株間距也就相應小,苗木彼此之間相互競爭反而有利于苗高的生長,而當容器規(guī)格大到一定程度后,根系有了更充足的伸展空間,能利用更多的水分和營養(yǎng),因而長勢更好。
轉袋培育第2年,大容器規(guī)格使苗高生長得以迅速提高,使其苗高生長的變化規(guī)律與容器袋規(guī)格的大小變化近趨一致;轉袋培育第3年,各處理的苗高生長與容器袋規(guī)格的大小變化規(guī)律依然相同,但各處理之間苗高的差異開始拉大,容器袋口徑為30 cm的兩個處理的苗高生長均超過了200 cm,其中N8處理的閩楠平均苗高達到210.14 cm,極顯著高于除N7處理以外的其他7個組。苗高間的差異盡管明顯,但較地徑的差異仍相對要小,以N1處理的閩楠苗高為參照,轉袋培育的第1年、第2年和第3年,其余7組較之分別高出18.10%、19.67%、20.01%、13.18%、14.10%、36.99%、45.78%;5.26%、7.05%、10.24%、12.37%、23.61%、31.89%、36.61%;3.95%、8.41%、12.93%、15.91%、21.34%、29.96%和36.52%。
育苗容器的規(guī)格會顯著影響苗木的生長,我國已有一些專家學者對育苗容器類型及規(guī)格進行了研究,如李承水等研究了育苗容器類型及規(guī)格其對火炬松苗高、地徑生長的影響,得出容器規(guī)格大小與苗木生長量大小呈正相關關系的結論[10]。李利江對樟子松進行育苗試驗,發(fā)現(xiàn)規(guī)格10 cm(直徑)×15 cm(高)的塑料薄膜育苗容器在幼苗成活率、幼苗的苗高和地徑生長量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明顯優(yōu)勢[4]。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育苗基質及苗木整齊度一致的前提下,容器袋規(guī)格和容器袋口徑對閩楠的地徑、苗高生長具有極顯著的影響,轉袋培育的3年間,地徑生長均隨容器袋口徑的增大而增加,說明大口徑規(guī)格的容器袋有利于培育閩楠壯苗。轉袋培育第1年,閩楠的苗高生長與地徑生長并不一致,表現(xiàn)為隨著容器袋口徑及容積的增大而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再升高;轉袋培育第2年,大容器規(guī)格的苗高生長以迅速提高,使其苗高生長的變化規(guī)律與容器袋規(guī)格的大小變化近趨一致;轉袋培育第3年,各處理組的苗高生長與容器袋規(guī)格的大小變化規(guī)律依然相同,但各組之間苗高出現(xiàn)明顯差異。因此,對于培育1~2年生的輕基質營養(yǎng)袋苗,可以考慮使用D18 cm×H20 cm的無紡布袋,其轉袋培育第一年苗高可達66.04 cm、地徑可達6.99 mm;培育2年,苗高可達111.49 cm,地徑可達9.83 mm。而如果做培育3~5年的閩楠中大苗,則應以較大規(guī)格的容器袋為宜,其中采用D30 cm×H30 cm的無紡布袋,以黃心土40%+泥炭土25%+樹皮20%+谷殼10%+珍珠巖5%的基質配比培育3年,閩楠苗高可達210.04 cm,地徑可達18.63 mm。用于造林,可迅速郁閉,極大減少撫育管理成本,提升造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