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廣平鎮(zhèn)萬籌小學 蔣啟峰
德育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完善學生人格,提升文化氣質,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面對生活和學習,朝著更高層次的方向進行良好發(fā)展的教育?;诹⒌聵淙死砟钸M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形成對德育的深刻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素養(yǎng),還能使學生正確認識語文課程的學習價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以此,小學生要能夠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下,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學習與發(fā)展,為其今后的長遠發(fā)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小學語文教育應當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識字、閱讀、寫作等全方位能力。我們應該關注教育教學本身需要達到怎樣的目標,而不是日復一日地完成工作或者任務。教育方式只是過程,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才是最終目的,小學語文課堂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高教學實效性。
信息時代的來臨讓學生可以迅速接觸前沿的潮流文化,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也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心理落差。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家庭價值取向各不相同,物質條件的差異容易造成部分學生的心理失衡,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發(fā)展,因此德育就變得十分重要。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優(yōu)秀的故事或文章向學生傳遞社會“正能量”。語文學習本就是一個需要體會和感受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錘煉性格和氣質,調節(jié)精神狀態(tài),放松緊繃的神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立德樹人理念,其根本教學目標是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法治與價值觀念,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發(fā)展,從根源上避免小學生在思想啟蒙階段受社會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良思想認知與行為舉止。但是,現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仍舊運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使得學生不僅無法形成對語文知識的興趣,理解其中的知識深意,而且教師也無法在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學任務,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這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語文課堂融合德育的重要方向是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修身養(yǎng)性、反省自身,得到思想道德品質的升華。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溝通交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取向和社會價值觀,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品格和綜合素質。
在立德樹人理念下,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德育增進師生感情,讓學生充分感受來自學校與教師的關愛。傳統教育觀念以教師為核心展開教學,學生缺少參與感,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從而變成了純粹的“我管理,你聽著”的關系。教與學應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裴斯泰洛齊說過:“一個人的人生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則要看他的處世為人是否道德無虧,能否做社會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為他的學校工作的主要部分?!苯處煈摻Y合立德樹人理念,通過坦誠的交流讓學生切身體會教師的關愛,同時配合引導語言讓學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學習生活中,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望,幫助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小學生身體和心理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如果經常缺乏成人的關心,內心會變得孤獨和脆弱,不愿讓他人觸碰自己的內心世界,形成一種特殊的自我保護狀態(tài)。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這種心理狀態(tài)會表現得愈發(fā)明顯,尤其當面對父母、教師或者他人的管束時,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變得行事任性、自作主張,對他人的意見產生抗拒,導致叛逆心理的形成。教師利用德育循循善誘能夠促進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糾正學生的逆反情緒,引導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學習,在生活中呈現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應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在實際教學中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蘊涵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充分結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促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從文字所蘊含的深層理念中接受德育的熏陶,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有利于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在小學語文課堂結合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背景下,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同時,語文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果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發(fā)現教學效果不理想,應及時進行分析,進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加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應當加強教學語言的引導,通過耐心引導幫助學生積極合作,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溝通和討論中意識到相互協作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與合作能力。同時,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改變自身性格的不足,由此證明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應積極滲透德育,促使學生形成合作意識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推動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fā)展。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自主且深度學習知識,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與教學知識相融合,并有效落實在實際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與自主學習能力。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深化對德育知識的理解,有效激勵學生學習能動性,積極地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不斷升華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快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步伐。
例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時,教師先向學生提出教學問題:“雷鋒叔叔為我們樹立了哪些榜樣?我們應該怎樣向雷鋒叔叔學習?”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發(fā)散思維,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然后組織學生自主分析課文知識,教師通過結合學生的不同回答,掌握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雷鋒精神”,加強學生向榜樣學習的意識與道德素養(yǎng),有效實現德育的教學目標。
不同的教材和文字有著不同的內涵,并且文章的內涵有著較多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應注重向學生介紹文學作品背景和內涵,促使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充分了解語文知識和德育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信息時代的到來讓多媒體信息平臺擁有豐富的教學案例和教學素材,教師應當加強自身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通過計算機、多媒體播放器等設備,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帶來更生動、更真實的語文課程,通過影像、音樂的方式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氛圍。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單純的文字描述轉換成生動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學生對新穎的課堂形式也更容易產生共鳴。例如在某校教學案例中,該校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小英雄雨來》的電影,學生通過觀影充分了解了抗日小英雄雨來的英勇事跡,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相比較傳統教學,這種生動的畫面對學生心理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夠只停留在文章背誦、默寫和朗讀層面,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只能枯燥地學習書本內容。文學作品需要全面生動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小學語文教學應多元化發(fā)展,調動學生進行主動思考,促進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力和鑒賞力,激發(fā)學生對于文化內涵的深刻感受,同時讓學生產生對優(yōu)秀品德和先進人物的向往,從而完成德育目標。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由教師決定開展何種方式的教學。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需要改變這種教學思想,圍繞學生進行教學工作的展開,以學生為第一要素。教師應該以為學生服務、為教育服務的態(tài)度投入教學工作,狠抓教學質量,拓寬教學思路,利用語文教學完成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