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劍雄
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在積極倡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當下,學校要全面理解新時代育人目標。新一輪基于核心素養(yǎng)育人目標的重構,將會使課程與課堂真正成為立德樹人的主要載體,這是當代教育試圖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對未來育人模式成功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
未來課程和未來課堂的呈現(xiàn),在未來的教育世界里,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它超越了現(xiàn)代范式的束縛,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本質性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課外研學(包括書法研學)作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在信息疊加的今天,正成為備受各界關注的焦點。2016年,教育部等11 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研學旅行課程正式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意見》頒布后,研學旅行課程很快得到社會各界的贊同,也得到了廣大中小學師生的喜愛。由于是新生事物,在推進研學的過程中,學校遇到了不少困難,特別是針對如何開展好“書法研學”課程,感到迷茫和乏力??陀^地說,當前書法研學旅行確實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其知識轉換浮于表面,內涵不足;課程設計草率零碎,缺乏專業(yè)性;組織方式刻板單一,不夠靈活;課程評價簡單粗糙,缺乏科學性等。書法研學旅行是引領學生走出校園邁向自然和社會的綜合性文化實踐活動,它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和開放性。
什么是書法研學?書法研學又有怎樣的組織形態(tài)?書法研學是研學旅行的一個分類,由學校根據(jù)區(qū)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傳統(tǒng)文化(包括書畫、國學等)教學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的方式走出學校,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形態(tài)中拓展文化視野,豐富書法知識,加深與自然和人文的親近,增加對人類文化方式、社會倫理道德和中華國粹的生動體驗。書法研學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傳統(tǒng)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新時代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嶄新方式。
基礎教育領域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如何實施有效的書法研學,從而推進書法教育高品質創(chuàng)新,已成為當前書法教育界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書法研學的“有效”是相對于“無效”和“低效”而言的,筆者結合自身實踐,談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見。
書法研學一般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它是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書法實踐活動。書法研學要以年級為基礎,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所有參與者須在教師的帶領下,確定地域,圍繞主題,以課程為目標,以動手做、做中學為要求,圍繞目標分組活動,共同體驗,相互研討,合力完成研學日志,形成研學報告。
書法研學的開展依托于課程的確立。課程意識強不強,直接影響書法研學的品質和效果。書法研學課程特別強調旅行體驗與研究性學習的結合,在教學環(huán)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方式上,與學校傳統(tǒng)的書法教學相比已發(fā)生了根本性變革,它與日常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有很大的區(qū)別。書法研學旅行課程從教學內容到學習方式都具有更強的探究性和開放性,這種特性為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探究提供了更為廣闊和自由的活動空間。如果沒有良好的課程意識,很容易使書法研學課程走向泛化和隨意,出現(xiàn)“只旅不學”或“只學不研”的現(xiàn)象。
是否具有課程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程實施水平的高低。書法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難點在于課程內容發(fā)生了根本改變,教科書、教室、黑板等顯性物態(tài)消失,教師角色隱退,教師的作用很容易被弱化。但從課程角度看,教學目標、內容、實施、成效等要素并沒有消失,只是隱藏在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教師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創(chuàng)新指導學生書法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新的環(huán)境下,自主體驗和感知新的書法知識內容,解決靜態(tài)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學校教師要聚焦書法研學旅行的核心要素,全程深度參與書法研學課程的研討、論證,課程設計與資源開發(fā)等活動,根據(jù)不同學段的書法研學目標,因地制宜地、有針對性地開發(fā)書法研學特色項目。只有這樣,書法研學課程的開設與實施才能常態(tài)化,課程品質才能持續(xù)提升。
書法研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在校本課程支撐下,根據(jù)實際需要,開發(fā)并挖掘出與研學相匹配的穩(wěn)定而成熟的書法教學資源。我們要實現(xiàn)書法研學和課程體系的有機融合,就必須整體布局,巧妙構思,善于從自然山水、名勝古跡、地域歷史、傳統(tǒng)文化、名人軼事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挖掘,系統(tǒng)盤活區(qū)域內擁有的各類研學資源,因地制宜地組織學生開展書法研學活動。研學資源的分類主要包括:山水園林、博物館或檔案館、碑刻摩崖、名人故居、藝術院校、書畫藏品展覽等。下面筆者就以杭州研學設計為例,簡要剖析我校如何實現(xiàn)關于書法研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杭州作為古越文化的重要城市,自古以來文化昌盛,風物清嘉,名人輩出,環(huán)繞西湖所形成的書法文化要素星羅棋布。為了制定一條合理的書法研學線路,我們針對研學對象的年齡特點備課、篩選、綜合設計。如以初中生為主體,我們結合人文資源和自然優(yōu)勢,把蘇堤、西泠印社、俞樾故居、岳王廟、浙江博物館、中國美院、靈隱寺等作為書法研學的實踐題材。通過實地參觀、臨摹、體驗,學生獲得最真實的感性資料。另外,為了充分利用浙東地區(qū)特有的育人資源,我們還選擇將紹興地區(qū)作為書法實踐的重要目的地,組織開發(fā)了“跟著課本游紹興”的書法研學線路。沿線主要包括蘭亭、蘭亭書法藝術學院、徐渭故居(青藤書屋)、紹興博物館、曹娥江(曹娥碑)、剡溪等著名的書法圣地和遺跡。
可以說,書法研學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只有進行深度分析、挖掘、融合和優(yōu)化,設計出豐富多彩的主體活動,我們才能將書法研學課程的價值充分顯現(xiàn)出來。
書法研學的主體是學生,學校組織的書法研學應以學生為本,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一起參與書法研學目標、主題、內容等方面的設計。
書法研學要做到“立意高、目的明、效果優(yōu)”,必須加強活動內容的整體設計,挖掘書法研學的內涵與價值,力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不同于簡單的旅行,書法研學突出的不是“旅行”,而是“研”和“學”,如何將“研學”落在實處并富有成效,才是書法研學活動的關鍵。如果學習目標與內容設定過于粗糙和僵化,那么期待學生主動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愿望,很可能落空,甚至會直接影響學生參與書法研學活動的積極性;如果沒有精巧的主題設計,目標過于空泛、虛化,學生就會感覺到無所適從。因此,目標界定、內容選擇以及活動主題的確立,將成為影響書法研學活動能否走向深入的重要因素。
要設計精巧的書法研學主題,我們需要充分考慮三方面的問題。一是關于研學地域資源的現(xiàn)狀研究;二是了解基于學生當前實際的書寫與認知水平;三是整合學?,F(xiàn)有書法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書法研學要充分利用自然、社會、文化、區(qū)域等資源,讓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陶冶情操。書法研學設計要挖掘可供學生探究的課題,培育學生關于書法學習的觀察能力、模仿能力、分析能力、信息收集與整理能力。書法研學的主題要能體現(xiàn)知識價值、激發(fā)學生參與書法體驗的興趣和熱情,實現(xiàn)課堂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機融合。書法研學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要為學生提供鮮活的書法素材和真實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搭建碑帖知識運用于書法實踐的操作平臺和體驗空間。書法研學的研學主題還要充分考慮學段特點,在書法基礎上適度增加研學厚度,體現(xiàn)研學內容的層次性和廣博性。以蘇州虎丘為例,小學、初中開展書法研學的內容和要求是有區(qū)別的。具體而言,學??梢越Y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分層設計,登臨虎丘勝跡,學生可以真切地欣賞古城的無限風光,感受蘇州的特有魅力。如果從“研”和“學”的視角考慮,學生可探究的內容十分豐富。比如關于吳國的來歷和文字;景區(qū)內樓、臺、亭、閣、榭、壑等建筑物的書法特征比較;虎丘的歷史與傳說;與虎丘有關的古詩文、匾額對聯(lián);蘇軾、米芾、文征明等書法名家的墨跡考證;江南園林美學欣賞;歷代古樹名木種類分析;重修虎丘塔的文化價值和意義;繪制虎丘勝跡;創(chuàng)作與虎丘相關的自作詩文書法作品;設計“尋找虎丘”書法研學專題小報;合作撰寫研學體會、隨筆和小論文等。可以說,以蘇州虎丘為主題的書法研學旅行,其價值導向不僅是為了完成一次實地的探行,更是在于通過開放式課程提高研學主體認識歷史、獲得知識、觀察書體、發(fā)現(xiàn)源流、分析關系、領悟筆法以及獲得審美等方面的遷移能力,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和信心。
書法研學課程之所以受到關注,不僅在于其學習空間的變化,更在于學習內容的鮮活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徐霞客為了探尋真知,由雁蕩而始,一生壯行天下,遍覽八方地跡,可謂研學之先父?!榜Y騖數(shù)萬里,躑躅三十年”“登不必有徑荒秦密箐,無不穿越;涉不必有津,沖端惡瀧,無不絕也”,這份來自游記的研學體驗,生動而鮮活。學生在行走中觀察與思考,在活動中探究與感悟,在實踐中學習與拓展,在團隊中交流與分享。特別是學生在參與書法研學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可以獲得最直接、最感性的情景體驗。這種體驗的獲取,足以讓學生的眼、手、心、腦都得到充分解放,它的有效性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替代的。當面對古碑名帖,學生可以托物懷古、俯仰今昔;可以穿越歷史、體悟神妙。
書法研學課程在開放、動態(tài)、復雜的情境中自然展開,其學習目標與內容的開放性與不確定性,對書法課程實施與踐行都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這集中體現(xiàn)在“研”與“學”的過程體驗中,這是研學課程的難點所在,也是提升書法研學課程品質的關鍵。
書法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創(chuàng)設生動的課外學習情境。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可以更好地觀察、發(fā)現(xiàn)、體驗和感受,促進書法知識和書寫經(jīng)驗的深度融合。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情境體驗,教師應該深入探究,做足功課。較之于課堂教學,書法研學的備課除了要關注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更要厘清學生“學”與“研”的關系。面對新的學習內容,教師既是學習的參與者,更是情境體驗的設計者,教師要在活動中和學生一起研學,一起成長。研學活動中,教師的深度學習與研究,教師對書法資源的全面了解,可以使學生對書法的體驗和探討變得更加深入,更有效果。
書法研學課程品質的有效提升,既需要教師的智慧,更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與探究。學生深度地參與到書法學習的具體項目中,體驗新型學習方式所帶來的樂趣,養(yǎng)成勤于觀察、樂于合作、善于思考的優(yōu)良品質,這才是書法研學最本真的價值追求。
評價跟進是推進書法研學有效實踐的重要保障。在書法研學的評價設計中,我們要特別關注研學主體的現(xiàn)場感知、學習分享、成果展示和個性化評價?!罢麄€漢字的精神,是從人出發(fā)的,一切物質的存在,是從人的眼所見、耳所聞、手所觸、鼻所嗅、舌所嘗出發(fā)的”(姜亮夫《中國古文字學》)。由此可見,評價的基點在于人,在于書法“研”與“學”所帶來的切身體驗。另外,從整體來看,書法研學旅行類似于綜合實踐課程的基本樣態(tài),包含了多學科、多維度、多領域的知識元素,具有復合型、立體化、開放式的跨界特征。因此,在實施書法研學評價的過程中,學校應盡量體現(xiàn)“動靜結合、點面兼顧、線上線下、臨摹創(chuàng)作”相互補充的基本操作思路。
書法研學的評價指向不應游離于學校對學生關鍵品格與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判斷?;菊J知、興趣度、書寫技法、互動力、審美獲得、情感體驗、綜合表達等應當成為研學評價的主要指標。
書法研學的評價,要以突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為主要方向,實踐中一般可采用行前準備,行中體驗,行后展示“三段板塊式”實施范式,關注各個場域的文化元素,讓學生積極參與并主導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注重交叉學科的知識融合,通過研學任務單進行分組觀察、訪談、操作、驗證和體悟,從而對書法物態(tài)和書法文化建立起初步的認知和理解。
書法研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還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九年一貫制學??梢园凑账闹廖澹疗?,八至九的年級遞進進行學段區(qū)分。根據(jù)學情和實際,可以參照書法考級的基本思路,設定書法研學評判的基本方式、達成目標、能力級數(shù)和素養(yǎng)要求。總體而言,書法研學的評價體系宜簡不宜繁,宜活不宜死。
“生活即學校,社會即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觀,是現(xiàn)代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學校教育最精辟的概括。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陶先生的教育真理依然光芒四射,他當年創(chuàng)立的曉莊師范學校和新安小學,都把研學當作學生行走天地了解世界的重要學習方式?!拔覀円杂钪鏋閷W校,奉萬物為宗師。藍色的天空是我們的屋頂,燦爛的大地是我們的屋基。我們在這偉大的學校里,可以得著豐富的教育”,這種充滿理想和辯證的育人觀,超越了時代的藩籬。而當前漸漸興起的書法研學,正是基于對教育規(guī)律的認知和把握,結合時代需求,突破時空界限,針對青少年不同特點開發(fā)而形成的。
讀書行路,中國知識分子關于游學的情結可謂由來已久。讀行相融是開放學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帶領他的弟子用14 年時間周游列國。在游學過程中,讓弟子體驗“六藝”之學,遍覽“列國”之野。西漢鄭玄《誡子書》記載“游學周秦之都,處逸大儒”;《北史樊深傳》亦有“游學于汾晉間,習天文與算歷之術”一說;魏晉書圣王羲之自幼拜衛(wèi)夫人為師,嘗師法于造化,胸羅以丘壑,足跡踏遍了江浙一帶的山山水水,在自然萬物中體悟書道的筆法與神妙。書法研學不僅讓學習者走出書齋,融入大自然,也讓其胸襟得到開闊,視野獲得拓展。“汝果欲學詩,功夫在文外”,書法研學為書法學習敞開了一扇大門,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從而也使學習者獲得了十分豐富的營養(yǎng)和滋潤。
書法研學的意義,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書法本體關于技法層面的理解。書法學習者在參與書法研學的過程中,通過行走、觀察、記錄、模擬、交流、展示等多種方式,可以獲得極為豐富的學養(yǎng)和感性認知,從物象到意趣,由神韻到思想,無不給學習者以直觀的審美體驗。人文修養(yǎng)的提升,也足以讓研學者沉淀出更多的人文情懷和精神操守。所謂王書優(yōu)雅、顏字雄勃、趙體妍媚等,這些都是書法研學者在審美獲取中對經(jīng)典法書產(chǎn)生的自我判斷。書法之美,不僅有具象的線條、筆墨、結構,還有抽象的作為時空拓展的精神跡化的筆意、心性和情趣。尋找當下書寫所表達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是書法研學走向審美高度的重要依據(jù)。
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學校教育應實現(xiàn)“三個轉移”,即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從以課堂為中心轉向以活動為中心、從以教材為中心轉向以經(jīng)驗為中心。書法研學強調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顯性到隱性,從單一到多元,積極倡導書法學習者善于在研學中探究、在探究中運用、在運用中收獲?!邦}記龍門字勢雄,就中尤屬始平公。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啟功論書絕句》),有效的書法研學,有助于消除學校書法教學和現(xiàn)實社會的壁壘,打通書法知識與自然世界的聯(lián)系,從而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探究情境、多種多樣的觀摩機會、富有價值的直觀經(jīng)驗,使書法教育回歸生活的本位,產(chǎn)生更佳的教學效果。
2016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強調“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書法研學的本質沒有偏離這個方向。書法作為國學精華,不僅需要我們很好地繼承,更需要我們解放思想,挑戰(zhàn)經(jīng)典,努力在行走中實現(xiàn)開放兼容,開拓創(chuàng)新。很多書法研學的實物資料、人物故事、照片、碑帖、游記、述評等都可以成為信息化時代大數(shù)據(jù)分析運用的絕佳素材,古人無法完成的遺憾,在今天都可以成為現(xiàn)實。宋代黃庭堅曾言:“張長史折叉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躉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毙氖窒鄷车淖匀蛔兓鶃碜宰陨硗ㄟ^研學對宇宙世界所產(chǎn)生的深刻感悟。就書法創(chuàng)新而言,研學本身就是一次對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在走向戶外的研學中容易與自然產(chǎn)生互動,通過解放眼睛,解放手腳,解放頭腦,給學習者產(chǎn)生大量第一手創(chuàng)作的信息和靈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育,對今后更好地繼承傳統(tǒng),弘揚國粹,推進書法藝術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