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紫薇小學 劉靈靈
20世紀90年代,在啟東、海門官辦或個人網(wǎng)站上冒出一個新群體,名曰“沙地人”,他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叫“沙地文化”。這實際上是一個地域性非常強同時又具有高度專業(yè)性的文化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教育界的思考。沙地地域的教學引入了沙地文化資源之后,可以很好地豐富課堂上的素材,尤其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素材。對此,筆者進行了實踐與研究。
文化對于語文學科的教學總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尤其是一些地域特征比較明顯的文化,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鄉(xiāng)土情懷,這實際上為學生的必備品格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因此,即使在當前最新的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之下,也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沙地文化以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對于長江口地區(qū)的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而言,至少具有這樣的兩個價值:
一是可以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的素材。小學語文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讓學生加工一些文化素材的情形,而沙地文化中的一些歌謠正可以成為這些文化的重要資源。如海門(沙地中的“北沙”)有這樣的一首歌謠《螢火蟲夜夜紅》,其內容是這樣的:螢火蟲,夜夜紅,屁股上掛紅燈籠,公公挑水黑洞洞,婆婆張布掛燈籠。這樣的童謠說唱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容易記住,同時其作為沙地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又可以在對其的朗讀與記憶中,獲得一種鄉(xiāng)土文化的認知。
二是其可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沙地文化引入小學語文課堂之后,不僅能夠為文化的傳遞提供載體,還可以讓課堂結構得到優(yōu)化,其根本原因在于,當學生開始喜歡沙地文化的時候,他們會積極主動地加工這些素材,無論是個人的讀背,還是小組之內的交流,還是學生熟悉之后的當眾展示,都使得教師原本需要苦苦追求的自主、合作學習變得更加容易。當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成為常態(tài)時,課堂結構顯然就得到了優(yōu)化。
在具體利用沙地文化資源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其中,體驗策略是最有效的利用途徑之一。這是因為沙地文化資源更多存在于民間,從民間收集好的沙地文化資源引進課堂之后,難免會失去其原來的味道,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小學語文沙地文化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開放的,對兒童的語文學習具有獨特價值。語文教師可引領兒童邁出校門,融入沙地,獲得豐實的知識和體驗,培養(yǎng)其擷取文化的自覺意識,從承傳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讓沙地文化的精髓以語文的形式根植于每一個沙地兒童的心靈。對于這一觀點,筆者深表認同,并且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嘗試。當然,考慮到整班走向社會還存在較大的挑戰(zhàn),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做了一些調整與優(yōu)化。
一則體驗案例是:研究沙地文化中的民居建筑風格。具體的是讓學生回到家中向自己的爺爺、奶奶輩的人口頭調查,要求被調查的對象通過語言描述、圖示、照片的方式,呈現(xiàn)他們所能夠記得的、回憶得起來的民居建筑。然后,學生帶著自己的調查結果到學校交流。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借助于網(wǎng)絡搜尋相關資料或圖片,以豐富自己的認識。
當然,在自主調查的過程中,也有部分學生進行了上網(wǎng)搜索,這并不影響后來的結果匯總。實際上,學生總結出的特征有:沙地文化區(qū)域最初的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的,搭成的房子被稱作“環(huán)筒舍”,主要以木頭(房屋架構)、蘆葦和稻草為主要材料;后來將蘆葦上糊上泥土,做成四個墻面,連接處用竹篾綁起來(不用鐵絲),這是為了防火逃難;再后來開始用磚頭蓋房,但這個時候的房子所用泥土都來自于挖坑(房子之后),這叫“宅溝”……
這樣的材料搜集與整理,使得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感受沙地文化的過程,且具有明顯的體驗特征,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沙地文化資源利用的過程中,關鍵是將沙地文化滲透進學生的學習情境。教師可將沙地文化課程資源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觀賞、體驗、品味中獲得沙地文化的熏陶和啟迪,也可以讓沙地文化與課本資源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在思維加工的時候,更容易進入情境。
實際上,沙地文化中的很多資源與小學語文教學都有聯(lián)系。用沙地文化的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加工資源,那沙地文化就可以更好地與課堂教學聯(lián)系起來,于是教學的效果也就更加理想,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要素落地可能性也就更大。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有“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要求,教學經驗表明,文化傳承與理解是需要載體的,除了教材中的文本之外,文化資源的作用不可或缺,沙地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顯然可以發(fā)揮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作用。比如,在實踐中曾經開展了以“沙地山歌”為主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搜集沙地山歌,包括即興山歌、敘事山歌等,無論是學生搜集的過程,還是課堂上學習加工的過程,都使得沙地文化深入學生內心,從而起到了文化傳承與理解的作用。
以上是筆者對沙地文化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利用的初步探究,不當之處,還望同行提出改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