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燕
(南京市江北新區(qū)北京東路小學分校紅太陽小學,江蘇南京 211800)
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中多了一個概念,即“小古文”。所謂小古文,就是指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短小淺顯的文言文經典句段和文言文小故事。[1]相對于一般的文本而言,小古文既具有一般文本的教育意義,又具有一般文本所不具有的承載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小古文常常因其短小精悍而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特點。當然,小古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存在著一定的挑戰(zhàn)。面對這些挑戰(zhàn),教師從優(yōu)化教學上考慮,嘗試通過更加精細的分析、要求更高的復述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出現效率低下、學生假懂等現象。
縱觀當前的小古文教學現狀,筆者發(fā)現小古文的教學總體上存在這樣一些不足:一是學生對小古文的印象問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小學生對小古文的認識都比較傳統(tǒng),在不少學生的心中,小古文就是一個“老學究”。尤其是在不能讀懂小古文的美蘊的情況下,學生倍感壓力。二是小古文的工具性障礙。這是影響學生對小古文保持興趣的關鍵。小學生所掌握的語言工具原本就不充分,在面對小古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詞,或者一些看不到意義聯(lián)結的字詞組合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在斷句上就容易出現問題,這會直接導致學生無法產生研讀興趣。三是小古文教學背后的文化缺失問題。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文化因素相對較少,沒有文化意識的形成與文化理解的支撐。因此,小古文的學習很難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
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如果真正能夠解決以上三個問題,那學生在小古文的學習中就會形成興趣驅動,同時能夠在解決字詞等工具性問題的基礎上,滲透傳統(tǒng)文化,進而形成持續(xù)的學習驅動力。有了學習驅動力,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同時結合已有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小古文的教學要回歸到“讀”這個根本上。只是這個“讀”,不應當是讓學生毫無目的地重復閱讀,而應當是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讓學生產生閱讀動機,進而在無意識的古文與現代文結合的過程中形成閱讀動力,并且在古文的簡單運用中鞏固閱讀認識,形成閱讀能力。
例如,《守株待兔》一文,原文是這樣的:“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p>
為了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筆者先給學生播放了一個無聲動畫,然后讓學生用白話文去描述自己看到動畫后的感受,進而嘗試為其設計旁白。這個環(huán)節(jié)大概要八分鐘。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在大腦中就可以形成關于《守株待兔》故事的想象,并且這個想象是經過學生語言加工并表述出來的,為之后的小古文閱讀奠定了認知基礎。
其后讓學生去閱讀。讀的時候可以分兩步:一是素讀,二是教師指導下的精讀。
素讀的時候,主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嘗試猜想字、詞的含義,進而進行斷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保持能“容錯”的心態(tài),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哪怕他們對一些字詞的理解謬以千里,也要認真分析這一認識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或者給予看似容忍、實際上是責備的評價。比如,在《守株待兔》第一句的理解中,有學生說可以解釋為“宋朝的人中有個耕田的人”,這樣的解釋拗口且重復,但在學生素讀的時候出現這樣的解釋,其實是非常合理的;又如“因釋其耒而守株”中的“因”和“耒”,學生很難理解,于是有了“因此”“因為”等解釋,教師此時也要容錯,可以簡單解釋,但不可過度解釋。
教師指導下的精讀,主要是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建構,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順利地閱讀、順利地解釋。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薄弱之處,解決工具性問題,形成對文本整體意義的建構。例如,“耒”字是什么含義?筆者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去聯(lián)想,看“耒”與自己學過的、接觸過的其他哪些字詞相關,學生很快也就想到了“耕耘”等字詞,于是自然想到了“與農田、莊稼有關”,這樣的聯(lián)想,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建構對小古文的理解,從而完成整體意義的建構。
綜上所述,要高效開展小古文教學,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其次要把誦讀放在重要地位,再次要“言文并重”,之后要把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最后要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2]
總結實踐經驗可以發(fā)現,要讓學生堅持“讀”,讀出小古文的真實味道,是小古文教學最有效的策略之一。這一策略看似古樸,卻意味無窮,“以讀為本”下的小古文教學,如同“慢火燉湯”,這對于小學生積累古代文言文傳統(tǒng)文化知識、領略傳統(tǒng)文化精髓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發(fā)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只能采用在線教學的方式。筆者也將小古文的“讀”納入了在線教學的范疇。在日常的小古文教學現狀與防疫期間學生對小古文的學習情況相比較后發(fā)現,小學生在“讀”小古文的時候,實際上是存在極大的可能性的。防疫期間的在線教學,筆者只能通過QQ直播等平臺,給學生呈現與小古文相關的素材,然后更多的時間是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閱讀。而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興趣驅動更多學習行為的發(fā)生,通過家長拍攝的閱讀視頻及學生閱讀中的感悟可以發(fā)現,學生的閱讀效果相比于日常的課堂教學并不遜色,某些時候學生對小古文的閱讀效果反而更佳,學生的收獲感也更多。這在客觀上論證了“以讀為本”是高度適切小古文教學的,真正放手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琢磨小古文的意味是可行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更完整和原生態(tài)地保留在古文之中。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更有責任將小古文引入語文教學。[3]真正有效的小古文教學,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的“讀”為本,教師努力的重點應當是指導學生如何去讀小古文。教師可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發(fā)學生對小古文的興趣,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克服在閱讀小古文中遇到的工具性障礙,運用聯(lián)想等方法在小古文的閱讀中生成屬于自己的領悟能力,通過復述,即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去培養(yǎng)學生對小古文良好的直覺。同時需要認識到的是,在小古文的教學中強調“以讀為本”,本質上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尊重,是學生內在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正確選擇。只有學生生成了內在驅動力,小學語文中的小古文教學才能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