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梅
摘? 要:《愛彌兒》作為教育學的經(jīng)典著作始終被人們廣泛閱讀并進行著越來越深入的理解,但對于愛彌兒的討論很容易就陷入“自然教育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具有可行性”的泥潭中去,然而,愛彌兒模式的真正價值在于提醒我們關(guān)注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始終不脫離這一目的,而這終極目的,正是幸福。
關(guān)鍵詞:愛彌兒;幸福;教育
一直以來,愛彌兒都被當做是盧梭自然教育的成果,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具體實踐。而盧梭被稱為自然教育的思想之中始終圍繞著的一個主題或許并沒有那么多人關(guān)注到,那就是人作為人而存在的幸福,愛彌兒模式實際上是圍繞幸福展開的教育。
一、圍繞幸福的教育目的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
盧梭在《愛彌兒》開篇就這么寫到,也正是因為對人的教育的不滿,盧梭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yǎng)“自然人”。所謂“自然人”當然不是說他是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無知的“野蠻人”,而是身強體健,心靈純潔,明白事理,沒有沾染惡習,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依然保有自己待人待物的準則,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的人。生活,這才是我所要教給他的本領(lǐng)。教他成人后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教他經(jīng)受得住不同的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將財富與貧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巖石上也可以生存。而這樣能夠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可以保持相對平靜的心態(tài),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人,恰好就是容易獲得幸福的人或者說是容易感受到幸福的人。
由此可見,盧梭的教育目的實際上正是圍繞著幸福展開的,盧梭要培養(yǎng)的“自然人”,實際上就是能夠獲得他所理解的幸福的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是順應自然對人的發(fā)展的要求。自然的狀態(tài)時最和諧的狀態(tài),我們在自然狀態(tài)下最容易獲得心靈的寧靜,最容易感受到作為一個純粹的人的幸福。
二、圍繞幸福的教育內(nèi)容
盧梭認為教育內(nèi)容應該來源于大自然,來源于兒童的日常生活。與其將那些枯燥無味的科學知識硬塞進他們的腦袋,最終留下的印象微乎其微又不知有何用處,不如在生活中,在與自然的接觸中教給他們那些必要的知識,使這些知識來自于生活,又回歸到孩子們今后的生活中?!坝檬聦嵉氖挛?,用事實的事物”,盧梭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強調(diào)著?!按笞匀痪褪且槐咀钫鎸?、有用、易于理解的大書”。然而教育者偏偏把它們置之一旁,把抽象難懂的知識作為教育內(nèi)容,最終培養(yǎng)出了有一肚子學問卻也是最一無所知的人。
“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為了要取得幸福,就必須首先知道什么是幸福。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樣簡單的;幸福就是免于痛苦,也就是說,它是由健康、自由和生活的必需條件組成的?!边@句話完全體現(xiàn)了盧梭的教育內(nèi)容與幸福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基于追求幸福的目的,盧梭的教育內(nèi)容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為了追求幸福而設(shè)定的。
三、圍繞幸福的教育手段
《愛彌兒》中的“我”是個非常具有教育藝術(shù)的教師,他不僅能根據(jù)愛彌兒的年齡階段安排合適的教育內(nèi)容,而且?guī)ьI(lǐng)愛彌兒學習這些教育內(nèi)容的時候也能采取非常合適的手段或者方法,這個合適在于既能讓這些教育內(nèi)容切實地被愛彌兒所掌握,又能保持愛彌兒的主動性以及學習的樂趣。只有“放任無為才能一切有為”,這種放手不是完全撒手,讓風箏隨風飄走,而是有松有緊地控制風箏的行動,這種自由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盧梭所謂“有節(jié)制的自由”。盧梭還尤為重視在童年時期培養(yǎng)學生有愛好學問的興趣,問題不在于教他什么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教他。兒童生來帶著一雙好奇的眼睛來探索這個陌生卻很新奇的世界,在童年這段敏感期中,他們的好奇心渴望得到滿足,當然更需要保護,如果成人過早地給他們強施過量的添加劑,他們會和催熟的果實一樣華而不實,外干中空。這是真正的在生活中獲取教育內(nèi)容,同時又在生活中教授教育內(nèi)容,讓愛彌兒在實踐中、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學會成長。
四、圍繞幸福的師生關(guān)系
《愛彌兒》全書最動人的莫過于“我”對于愛彌兒的陪伴,從他出生時起,到他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建立自己的家庭,我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這樣“專情”而又具有魅力的老師實在是難得。這樣的教育投入無疑是巨大的,或許效率不高,但確實充滿了無限的溫情,這或許是盧梭的浪漫主義在作祟,或許是這樣,才讓人覺得愛彌兒模式只是空中閣樓,在當前的環(huán)境下無法實施,但也正因為這樣,《愛彌兒》是獨一無二,空前絕后的,沒有人敢像盧梭一樣只忠實于自己的內(nèi)心,僅僅是為了“確切地說出我心中是怎么想的”。
愛彌兒的教師無論什么時候總是陪伴在他身邊,隨時觀察著愛彌兒的狀態(tài),以便及時作出反應,進行引導。他是老師,有時候甚至是家長,但絕大多是時候是朋友。他隨著愛彌兒一起經(jīng)歷所有的成長階段,經(jīng)歷所有的恐慌和困惑,用自己更成熟的思想和更豐富的經(jīng)歷對愛彌兒的每個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然后進行溫和的引導。他們之間的師生關(guān)系是非常非常和諧的,愛彌兒可以完全信任他,可以對他暢所欲言。
五、結(jié)語
正因為《愛彌兒》圍繞著幸福去展開,而幸福不論什么時候總是被作為人類生活和教育的終極目標去看待,愛彌兒才能經(jīng)久不衰,始終被人們所珍視。而對于愛彌兒模式幸福核心的解讀,實質(zhì)上是對于《愛彌兒》的重新理解,是對于人們對于自然教育的一些誤解的再解釋。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恒情結(jié),追求幸福是推動人類發(fā)展的原動力,這是一個自明性的人類生存事實,以服務于人的生活為使命的教育活動,自然也要以成就人們的幸福生活為使命。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美]內(nèi)爾·諾丁斯著,龍寶新譯.幸福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肖永春主編.幸福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賈秋實.論《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J].學理論,2011:2.
[5]房貞祥.盧梭的教師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01).
[5]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論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6]賈秋實.論《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J].學理論,201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