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靜
摘 ?要:本文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基本性質及素質教育要求,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項目式學習的組織與實施做簡要探討。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項目式學習
傳統(tǒng)的信息課堂中采用了固有的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教學形式,對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潛能開發(fā)有著不利的束縛作用,而學習方式單一也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信息技術課程的優(yōu)勢也會逐漸被埋沒。因此探索一個全新的教學方式,貫徹落實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目標勢在必行。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目標與特征分析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來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設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所提出的新要求,作為必修課程自然離不開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如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huán)境及表現(xiàn)形式;建立起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形成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在信息技術課程學習時能夠有意識地地去與他人進行合作,學會使用與自身發(fā)展相符的資源;使用通訊軟件來遠距離地獲取信息,與他人進行溝通等。
(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特點
1.基礎性與趣味性
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作為接觸、了解和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初始階段,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中體現(xiàn)出趣味性,只有很好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為之后的發(fā)展提供動力,以學習動機推動知識獲取。
2.情境性與真實性
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表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正處于雛形階段,也就是其在概念形成、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等過程中仍需要聯(lián)系熟悉的事物或場景,這也就決定了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必須要具備情境性特征,以更好地使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而在課堂中引用身邊周圍或是時下的熱點這一類真實的案例,則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真實性也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的一大特征。
3.操作性與交互性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除去基本的理論性知識,更多的是操作性技能,這也恰好符合和滿足了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和動手欲望。而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也往往需要調動自身已有的認知經驗,比如,在進行打字練習時會自然地運用自己在語文課上所學的拼音知識;在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時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數(shù)學公式等等。
二、項目主題的設計與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
(一)項目主題設計
本文選用山東教育出版社的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為例,對其中第三冊的內容進行簡單分析。其中第一單元為“文字編輯能手Word”,第二單元是“精彩漂亮PPT”,五年級上學期的主要內容是本冊教材中的第一單元。主要課時內容包括認識word、文字輸入、文件的保存與關閉;打開文件、文字修改;修改文字格式、設置段落屬性;插入圖片、修改圖片格式、設置圖片環(huán)繞方式、設置圖片疊放次序、插入與修飾藝術字;繪制形狀、組合形狀、插入文本框;創(chuàng)建、調整和修飾表格;頁面設置以及頁眉和頁腳等??梢钥闯觯搶W期的主要內容都是與Word相關的操作性知識,具有極強的探究價值,因此選擇其進行項目式學習設計可以能夠很好地發(fā)揮其潛在價值。教師在設計項目主題時也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實際需求,在兼顧其他興趣愛好的同時進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比如,“我為學校代言”“我愛閱讀”“節(jié)約用水”“我與小動物”“文明禮儀伴我行”“誠實守信”等。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并快樂地進行學習,教師有必要精心為其搭建語言和社會情境。例如,以“我為學校代言”為主題的項目情境,開篇可以是這樣的:“童年的歡樂時光總是轉瞬即逝,不知不覺我們就已經進入了第五個年頭,這期間在學校里一定有很多令你難忘的事吧,那么這次就請你為學校代言,為本周的校慶活動來做一次宣傳,可以是記錄下發(fā)生在這里的點點滴滴,也可以是描繪一幅美麗的校園畫卷?!苯涍^導語的引導,教師為學生展示一份由Word制成的電子小報,在觀察和思考中使學生萌生想法。再如,“水資源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當我們在享受或是浪費時,世界上也會有很多地方的生命在因為缺少水而喪失生命,因此必須要從自身做起,貫徹節(jié)約用水的環(huán)保理念,還要呼吁更多人來一起節(jié)約和保護水資源。假如你現(xiàn)在是一名環(huán)保局的工作人員,要號召更多的人一起來宣傳和落實這一理念,怎樣做才是最簡便快捷的?”由此引出“節(jié)約用水,從我做起”的Word電子小報。
三、項目實施
在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小組合作來將前期的構思與設計進行優(yōu)化和調整,從而逐步實現(xiàn)理想的效果。此時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巡查,明晰各小組的項目實施進展情況,及時予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此間,學生遇到的問題可能是個性的,也可能是共性的,教師則需要在一定時間后根據問題出現(xiàn)的頻率來進行適機介入,方式則可以靈活多樣一些,如進行統(tǒng)一講解演示,或是與學生共同探討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性格較為內斂,不善于表達學生小組,他們可能不太愿意當堂向老師進行求助,所以對于此教師可以讓各小組以填表的形式來將問題進行匯總,由小組長統(tǒng)一反饋給老師,教師在下節(jié)課中再根據反饋情況進行針對性講解即可。
綜上所述,無論是項目是學習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都是基于新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求所提出的??梢哉f,項目式學習模式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對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引導作用都有著積極意義,不過多的束縛和壓制,更多地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和交流互動,才應該是信息技術課的初衷。
參考文獻:
[1]張靜.項目式教學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應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12):244.
[2]王純璞.小項目 ?大智慧——小學信息技術主題式項目學習初體驗[J].考試周刊,2018(82):149.
[3]王亞平. 項目學習在小學六年級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