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業(yè),李優(yōu)文
江西省于都縣人民醫(yī)院 (江西贛州 342300)
腦動脈瘤是由腦動脈血管壁受到較大壓力后膨出所致,也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該病病死率與致殘率極高[1]。手術是臨床治療腦動脈瘤患者的首選手段,其中開顱夾閉術較為常見,該術式能徹底清除腦內血腫與蛛網膜下腔出血,減輕血管痙攣,但需開顱操作,創(chuàng)傷較大[2]。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屬于微創(chuàng)術式,操作相對簡單且創(chuàng)傷小,能彌補開顱手術的不足,目前逐漸應用于臨床。本研究選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動脈瘤患者,探討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對腦動脈瘤患者神經功能和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試驗組女18例,男22例;年齡56~77歲,平均(63.21±2.63)歲;病程0.20~1.10年,平均(0.76±0.15)年。對照組女15例,男25例;年齡53~78歲,平均(63.14±2.37)歲;病程0.30~1.20年,平均(0.81±0.1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發(fā)病至手術時間≤72 h;經臨床檢查確診為腦動脈瘤。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患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傳染性疾病患者;心源性休克患者;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不耐受手術治療的患者。
兩組入院后均接受引流腦脊液、降低顱內壓、抗血管痙攣等常規(guī)治療。
試驗組在全身麻醉下行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術前行全身肝素化處理2 h,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靜脈泵注尼莫地平,避免發(fā)生血管痙攣;行股動脈穿刺造影,檢查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形態(tài)等;以Seldinger 技術穿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導下經頸內動脈/椎動脈置入6F 動脈鞘,經微導絲引導插入微導管至動脈瘤腔中部;選擇適宜彈簧圈栓塞動脈瘤,使其完全位于動脈瘤內,并填塞小一號彈簧圈,直至瘤腔完全閉塞。
對照組在全身麻醉下行開顱夾閉術:氣管插管后,靜脈滴注尼莫地平,以避免發(fā)生血管痙攣;行CT 血管造影,檢查動脈瘤的位置,以Yasargil 翼點入路,經顴弓上耳屏前1 cm 發(fā)際線內做一8 cm 弧形切口至中線部位;分離皮瓣后,于顱骨鉆孔,采用銑刀銑出骨窗,切開硬膜,打開側裂池,打開頸內動脈池、視交叉池、頸內動脈池,引流腦脊液,確認血管關系;充分暴露腦動脈瘤瘤頸,用血管夾阻斷動脈瘤血供,并使用適宜的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止血,確認無出血點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1)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估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分42分,包括手肌力、意識、步行能力、上肢肌力、語言、面肌等,評分高低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成正比。(2)術后6個月,采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評估兩組預后:死亡為1分;植物生存,僅存在眼睛睜開等最小反應為2分;重度殘疾,日常生活需專人照料為3分;輕度殘疾,能獨立生活并可在保護下工作為4分;恢復良好,存在輕度缺陷,但正常生活恢復為5分。(3)比較兩組術后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腦積水、發(fā)熱、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術前,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試驗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分,±s)
注:NIHSS 為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3 個月 t P對照組 40 15.89±3.75 9.65±2.06 9.224 0.000試驗組 40 15.94±3.68 5.28±1.85 16.369 0.000 t 0.060 9.982 P 0.952 0.000
術后6個月,試驗組預后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比較(例)
試驗組出現(xiàn)肺部感染、發(fā)熱、尿路感染、嚴重電解質紊亂各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4/40);對照組出現(xiàn)肺部感染2例,腦積水1例,電解質紊亂2例,尿路感染2例,發(fā)熱4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7.50%(11/40)。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21,P=0.045)。
腦動脈瘤是發(fā)病率僅次于腦血栓、腦出血的腦外科疾病,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動脈硬化、先天性因素、感染、創(chuàng)傷等有關,患者以動眼神經麻痹、腦血管痙攣等為主要表現(xiàn)。一旦腦動脈瘤瘤體發(fā)生破裂,可導致患者短時間內出現(xiàn)昏迷、嘔吐、頭痛等癥狀,甚至因繼發(fā)性腦干損傷而死亡,危害性極大,需盡早治療[3-4]。腦動脈瘤治療的關鍵在于阻斷動脈瘤血供,避免再出血,確保腦組織血運正常。開顱夾閉術是臨床治療腦動脈瘤患者的常用手段,可改善患者病情,但需開顱操作,創(chuàng)傷較大,易誘發(fā)蛛網膜下腔反復出血,且該手術空間受限,手術操作難度明顯增加,易延長手術用時,增加失血量和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直接影響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3個月的NIHSS 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的預后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腦動脈瘤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更佳。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是利用微導管將彈簧圈置入動脈瘤,阻斷動脈瘤血供,無需開顱,手術創(chuàng)傷相對較小,可減少出血量,且術中不會牽拉神經,利于保護神經,促進神經功能恢復[5-6];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能同時處理雙側動靜脈瘤,縮短手術用時,最大限度降低手術對患者心理與生理所致的不良影響,且治療后動脈瘤不易發(fā)生破裂,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現(xiàn)蛛網膜下腔出血,為預后恢復提供良好條件。
綜上所述,與開顱夾閉術相比,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患者的安全性更高,并可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