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析名(長春理工大學理學院)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經濟和科技水平迅猛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變高,但是貧富差距問題日益凸顯。現(xiàn)階段,精準扶貧可以說是國家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點,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舉措。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作為院校學子的特殊群體,不同于其他學生,他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往往有著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導致或多或少容易產生較多的心理問題。近年來,國家針對經濟困難的學生給予了一些資金資助和政策幫扶,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某些地方對幫扶的經濟困難學生識別不細致,沒有真正掌握幫扶對象的全部情況,比如幫扶對象復雜的心理活動是影響他們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活動。故而在精準扶貧背景下,不僅要幫助經濟困難學生經濟和心理雙脫貧。學生是一個國家人才積累的重要群體,經濟困難學生最為其中一部分,社會各界都應給予重視,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本文在傳統(tǒng)思想教育的理論基礎上,深入地分析當前經濟困難學生思想特點,針對性的提出一些方法措施,對當下精準幫扶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精準扶貧,是相對于以前粗放式扶貧方式提出的新概念,它是指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對不同地域、不同貧困情況進行精準識別,從而達到精細計劃、精確實施、精準扶貧的目的。一般的標準扶貧標準就是誰貧困就幫扶誰。“精準扶貧”這一思想最早是由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的一次考察中提出的,它當時做出指示“實事求是,精準扶貧”。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的指示強調了精準二字,強調要把工作做細,真正做到精準扶貧。此后中央又針對“精準扶貧”工作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為地方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規(guī)范了工作布局、模式、機制等各個方面,使得扶貧政策更加完善、更加科學合理緊貼現(xiàn)實。
貧困人口脫貧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艱難的一部分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精準扶貧”指示的同時,也強調了教育扶貧的重要性,教育扶貧是國家扶貧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貧困地區(qū)經濟困難的學生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發(fā)生的重要舉措,也是精準扶貧的重點工作。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能夠提高受教育者的各項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為貧困地方性經濟發(fā)展提供人才輸出。教育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內在影響因素,在切斷貧困惡性循環(huán)發(fā)展中能夠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為貧困地區(qū)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新型勞動人才,為地方經濟發(fā)展打造強有勁的人才基石。教育扶貧是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僅能夠是扶貧工作中的強力推動力,還是體現(xiàn)社會公平公正的重要方面。
家庭困難學生剛入校園,避免不了面對各種生活方面和學習方面的開銷,由于生活成本的提高帶來了經濟方面的壓力,從而影響到綜合能力的發(fā)揮,在各個活動和群體交流中總會表現(xiàn)得不自如、不自信,與其他生活條件優(yōu)越、消費大手大腳、愛好廣泛的同學相比顯得格格不入,出現(xiàn)反差。在人際關系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存在消費觀的不統(tǒng)一和認知能力的不統(tǒng)一,難以融入到條件較好的同學圈子,而條件好的同學在學生中往往掌握話語權,一點相處出現(xiàn)問題,經濟困難學生會出現(xiàn)被排擠情況。具體表現(xiàn)如下:一方面心情低落,產生壓抑情緒。由于長時間受經濟困難困擾,這部分同學在心理方面背負長時間的壓力,時間越長,所受傷害則越大。尤其是單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這種表現(xiàn)尤其明顯,因為在經濟和親情雙方面缺失的情況下,性格極容易產生偏激情緒,有時甚至會抱怨社會和學校,當遇到小困難時難以釋懷,極度敏感;另一方面性格孤僻,不愿意合群。經濟困難的學生為了避免群體聚會產生的高消費,經常采取不融入群體、不參加聚會的做法,長此以往容易被同學邊緣化變得更加難以融入集體,造成內心更加封閉,并不斷走向孤僻的深淵。
在高校中,由于大家穿著方面已經高度自由,因此從外觀和精神面貌上可以看出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差別較大,因此在這種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下經濟困難學生極易產生自身定位不準,從而引發(fā)心理的不平衡,導致對社會產生消極情緒,甚至悲觀人生。上述一系列表現(xiàn)講話進一步轉化為抑郁,嚴重影響了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造成心理抑郁的加深,并最終產生極端行為。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難免遇到經濟問題,一旦經濟問題纏身難免造成厭學情況,這種惡性循環(huán)極容易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甚至危害到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高考填報志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會有諸多顧慮,比如不會選擇消費高的大城市、不會選擇學費高的專業(yè),還會看學校的是否有額外的收費開銷,是否有較好的助學政策,通過一系列規(guī)避和篩選往往導致他們去不了喜歡或擅長的專業(yè),二是根據(jù)學校的經濟支持情況作出自己違心的選擇,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后續(xù)職業(yè)發(fā)展,同時也將造成他們心理自卑。而對學習成績不夠好的困難學生,這種壓力來的更加明顯,他們會認為自己成績不好辜負了家人老師,也會讓同學更加瞧不起,如此加劇了內心的自卑,產生更加劇烈的厭學情緒,他們經常對自己未來感到迷茫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疏導教育法,意思是以科學的思想理論為基礎,教師結合現(xiàn)實情況對經濟困難學生開展說服教育,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對錯,全面良好的成長發(fā)展。常用的疏導教育法有談話、討論等。就談話方式來說,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注重自己的講話方式,只有建立在良好的溝通關系,才能順利開展思想疏導教育,其次從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仔細觀察他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真實了解其自身的切身感受,找到他們思想問題的根源,之后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對他們展開思想疏導,幫助他們走向正確的思想道路。比如建立經濟困難學生答疑微信群,在線實時解答他們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類思想問題,這樣不僅對學生健康思想的建立大有裨益,教師也可以將問題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針對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應對策略,最后總結成記錄,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記錄,極大的避免一些思想問題的發(fā)生。
典型教育法,是指樹立典型人物、宣揚他們事跡內容,讓人學習他們先進的思想精神。典型教育是傳統(tǒng)教育中最常見的一種,是學校開展思想教學活動主要方式之一。學校可以從經濟貧困學生中選取優(yōu)秀學生,每年定期開展優(yōu)秀學生表彰大會,向貧困生宣傳優(yōu)秀的校友事跡,鼓勵經濟困難學生的上進意識,并引導其將這種意識進行思想上的轉化,以身邊的人為榜樣,學習榜樣身上自強自立自信的優(yōu)秀思想品質,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識和習慣。
實踐鍛煉法,顧名思義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在教師的指揮引領下有規(guī)劃、有目的地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建立健康良好的品德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方法在日常教學生活中經常被用到,方式方法也多種多樣,比如每周定期開展“三觀教育”的主題活動,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知識中去,在學習的海洋中盡情遨游,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也可以將所學所得分享給他們,最終實現(xiàn)受助-自助-助人的轉變。開設并邀請經濟困難學生參加感恩教育的專題講座,要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例如讓他們參加一些志愿者活動或義工服務等,讓他們通過身體力行對感恩的認知更加深刻,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可以將經濟困難學生按專業(yè)分組,針對他們的專業(yè)提供相對應的勤工助學崗位,學習之余參加這些工作不僅能鍛煉技能,更能減輕一些經濟負擔,還可以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勢特點,養(yǎng)成自強自立自信的優(yōu)質品格,未來遇到難題也不會墮落消沉,徹底摒棄“等、靠、要”等的懈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