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啟蕾
隨著軍隊與地方聯(lián)培聯(lián)訓高素質新型士官人才,大批試點院校承擔定向培養(yǎng)士官招收和培訓任務,但是近些年來,在院校這根“軍中脊梁”的打造中,還存在著哪些問題呢?當下,各院校以入伍訓練考核內容為導向,大抓強訓、興訓和全訓之風,使學員們的體能水平、軍事素質、心理素質、血性虎氣和戰(zhàn)斗精神均得到較大提升。體能訓練總體形勢大踏步向前邁進,但是在繁榮的外表下,角落里仍然有些老毛病存在,也衍生出了一些新問題,要解決它們,我們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夸夸其談,或是進行幾點簡單的現(xiàn)象羅列。應當結合實際,借鑒經驗,從問題的本質、根源出發(fā),透過現(xiàn)象,分析成因,探索解決之道。
一、透過院校大興軍事訓練之風的背后:倒逼式、填鴨式的訓練引導手段依然占據(jù)主流,大部分學員沒有化被動為主動,“要我練”的被動接受難以升華到“我要練”的樂在其中。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提到過,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依據(jù),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學員對軍事訓練的興趣,是提高院校訓練水平的內因,是先決條件,是決定性因素。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再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再精確有力的保障手段,再嚴格苛刻的考核標準都只能在某一階段內提高學員訓練水平,無法激發(fā)他們內心對軍事訓練的熱愛,無法將體能訓練內化成學員的一種長期習慣。更加無從談起,讓他們將這份熱愛帶到全軍部隊,傳遞給基層士兵。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基礎參差不齊,弱勢群體居多。當前定向培養(yǎng)士官院校學員普遍是18、19歲左右參加高考考進入學校,沒有參加過體能訓練,基礎相對較差,僅有少數(shù)學員愛好體育活動,面對高強度的軍事訓練科目缺乏過硬的體能素質作支撐,容易產生悲觀、畏難情緒。第二,導向出現(xiàn)偏差,引導自然有誤。部分教員和隊干部一提到軍事訓練,就立即聯(lián)系到要保證順利入伍不被退回,對于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的學員單純地給壓力,添擔子,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的學員就簡單地督促其防傷病,勿磕碰。這種引導方式的初衷是好的,但將訓練和體能測試這兩者過度捆綁在一起,將訓練的意義功利化,應試化。很容易引起各個體能層次的學員產生對訓練的抵觸情緒。第三,急功近利,方法失當。當下有些不尊重科學,不依照客觀規(guī)律的組訓做法很是值得商榷,比如,新學員剛報道完畢,立馬來個五公里測試添添“兵味”。一年級的學員輕裝五公里成績都沒達到優(yōu)秀標準,就上背囊、加重量進行武裝五公里訓練。筆者認為,這樣的訓練方法除了折騰學員、丑化訓練,沒有實質的良性作用。
要改變這一認識,組訓者應當引導學員認清訓練的意義何在。訓練不只是為了考核!筆者建議,新學員入學之初,在不可能人人都愛好體育運動的情況下,院校應當注重調動學員對擁有強壯體魄的羨慕向往,激發(fā)學員鍛煉體魄的內在動力。隨著訓練的逐步開展,應當組織學員適當進行組合游戲和減壓訓練,讓學員在身體鍛煉中感受樂趣,在享受樂趣中提高訓練積極性。同時,應結合各院校實際條件積極建立各類體育運動俱樂部,為學員營造展示體能技能平臺,促使其養(yǎng)成一項終身運動。
二、透過訓練內容高強度、高頻次背后:粗放式、統(tǒng)一式的集中訓練內容仍然很有市場,廣大學員吃的是“大鍋飯”,不依照個人具體情況來制定科學訓練計劃依舊是普遍現(xiàn)象。
第一,從受訓者的角度來說,學員體能水平各有差異,集中統(tǒng)一式的訓練方法難以滿足各個體能水平層次學員的需求,體能差的完成不了,體能好的沒有練到位。第二,從組訓者的角度來說,由于組訓者精力有限,難以對每名學員的訓練姿勢,運動習慣做細致的判定,無法糾正其錯誤習慣。因此,粗放式的訓練方法并不是提升學員體能水平的好辦法。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組訓者在確定以何種方法施訓之前,必定要建立“體能檔案”對每名學員的體能素質(長處和短板)、身體狀況(有無傷?。?、精神狀態(tài)(近期情緒高低)等信息進行全面的了解掌握。既不能憑空臆想,也不能盲人摸象,近期因為學習或其他原因,產生情緒波動而訓練積極性下降的學員,組訓者要傾注真情用春風化雨來引導其重新振作。關于選擇組訓手段,應從參訓人員體能水平和訓練科目難易程度兩個中心出發(fā),將統(tǒng)一訓練和自由訓練結合起來,實行混合式訓練方法。而對于跑步、力量等基礎體能訓練,應將不同體能水平學員實行“分而治之”,堅持訓練“超量恢復”原則,既要達到相應訓練的強度和頻率,又要給肌肉休息恢復的時間,不求隊列形式,不求整齊劃一,只求在不產生損傷積累的前提下,每練一次就有最大化的訓練效果。
三、透過優(yōu)秀率步步高升背后:訓練傷病已成為困擾學員正常畢業(yè)的首要因素,亟需相應配套措施對學員的身體健康和終身發(fā)展負責。
隨著院校對體能訓練重視程度的日益提升,優(yōu)秀率呈現(xiàn)節(jié)節(jié)攀高之勢??陀^反映了學員體能素質不斷提升的良好態(tài)勢。但成績背后依然隱藏著問題,這些年雖然成績上去了,但是運動傷病卻越來越普遍,尤以不科學的運動習慣導致疲勞性損傷為甚,其中腰傷,膝傷最為普遍,多以半月板損傷和膝蓋積液常見,還有多數(shù)學員患有腰肌勞損。偶然性損傷如骨折,韌帶拉傷也呈高發(fā)態(tài)勢。大部分運動傷病恢復周期長,不能在短期治愈。
筆者認為導致訓練傷病如此普遍的原因有三:其一,學員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劇烈訓練不熱身、一上訓練場就進行高強度,大消耗的體育運動;危險訓練不專注,障礙訓練不求穩(wěn),只求速度、動作瀟灑;鍛煉動作不標準,養(yǎng)成跑步走八字,倒小步習慣。以上都是學員自我保護意識淡薄的體現(xiàn)。其二,短期突擊帶來訓練強度的陡增。由于院校各項活動安排緊湊,平時訓練時間有時會被其他任務占用。因此,臨近年底考核,為迅速提升訓練水平,很多學員都是進行短期突擊的高強度訓練,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訓練斷層,即在短時間內訓練強度猛然加大,身體無法適應,長此以往很易造成膝關節(jié)半月板損傷、膝積水等疲勞性傷病。其三,恢復治療條件有限。運動性損傷恢復周期長,短期治療無法迅速見效,需要運用理療、針灸、按摩等方法長時間療養(yǎng)。目前,絕大部分院校還不具備這種條件,相應的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還停留在治療發(fā)燒、感冒等小疾小患層次上。
造成訓練傷的原因既然是多方面的,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不能被一葉障目,要以系統(tǒng)全面辯證的眼光看待目前存在的問題。光從一個方向去解決問題當然收效甚微,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對學員傷病的重視程度,不妨把學員傷病率也納入到單位的全面建設考評中。
定向培養(yǎng)士官學員是軍隊的士官的重要群體,體能素質直接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的生成,也為入伍后更好適應部隊訓練打下堅實基礎。各院校應提高思想重視,引進專業(yè)師資隊伍,培養(yǎng)組訓骨干助手,科學組訓,提高質效,為部隊輸送優(yōu)秀人才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