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教學是建立在對人的本性錯誤的假設上,所采用的灌輸?shù)姆绞绞箤W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成為無主見、缺乏適應性的個體。學習者實際上都具有自我實現(xiàn)的潛能,有自我意識、自我指導和自我批判的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對人本主義的理性回歸,這一模式要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而展開,充分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要盡量讓學生自己控制學習內容和方法,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來,鼓勵學生更多地負責自己的學習。在教學模式建立過程中,應建立以上的基本理念。
1. 轉換教育教學理念
轉換教學模式的開始,應當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是知性動物,須在理念支配之下才能付諸行動。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的教育,依準《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上施故從文,下效故從孝。”“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不從子而從倒子者,可謂不善者可使作善也。”可見“師者”的核心地位鑲嵌在歷史的“天地君親師”的政治教化制度結構中,經(jīng)由各代的沉淀,進而得到不斷的夯實和強化。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等教育政策走過一些彎路,教育者的角色已然超越其本來“學術自治體”中的定位,更被賦予了“管理者”的職能,從而使其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非但未能弱化,反而“被”空前強化。這樣一來,教育活動三要素“教育者—學習者—教育內容”構成的三角結構,演繹為教育者一枝獨秀的“倒金字塔型”的畸形態(tài)勢。這一畸形結構的存在及自我強化,構成了解讀高等教育環(huán)節(jié)很多倒錯現(xiàn)象的基本范式。因此,揚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確立新的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必需教育活動的參與者深切體認和自覺秉承“以學習者為中心”這一理念,并將這一理念始終放在心中。
2. 探討情感體驗式新的教學方法,完善學習者的人格
如上所述,教育的本質在于人的生長和人格的完善。而“整個的人格,至少應有知、情、志三個方面,而這三方面者都有必要修明”。然而,由于后兩項很難為現(xiàn)有的考試體系所包涵,所以無論理論探討層面如何高揚,都不能掩蔽它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尷尬局面?!按髮W教育所能措意而略有成就者,僅屬知之一方面而已,夫舉其一而遺其二,其所收修明之效,因已極有限也?!毕胍ミ@樣的想法,在參詳裁益現(xiàn)行考評制度以外,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應該鼓勵情感體驗式教學等有別于傳統(tǒng)“灌輸式”套路的嘗試和探討。情感體驗教學注重學習者深入?yún)⑴c過程,突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雙向交流溝通的過程。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傾聽學生的見解,讓學生體驗到親切的情感,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心境,培養(yǎng)體驗主體“會學”的能力,即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通過這種情感體驗,學生的靈魂得到了凈化,思想得到了升華。
3. 營造學習者自由學習的環(huán)境
“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就精神能力的生長而言,更是如此。約翰亨利說過 :“對于受過基礎教育的聰明學生來說,大學里不妨既無老師也不考試,任他們在圖書館里自由地涉獵?!币驗椤叭澜绲臅苌蠑[滿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學生們卻被迫去啃那些毫無營養(yǎng)的乏味的教科書”(蕭伯納)。上面表述可能失之偏頗或過于極端,但深切地表明了這種自由對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養(yǎng)成的重要性 :既不受權力和社會偏見的限制,也不受未經(jīng)審察的常規(guī)和習慣的羈絆,而能進行獨立思考的自由。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幾乎所有的教學決策均由教師做出,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作業(yè)布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任何的學習控制權,感受不到自己的“學習主體”地位,難以形成自我負責的意識。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中,應該把適當?shù)臋嗬€原給學生,在各個決策環(huán)節(jié)盡量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權、決定權,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本義,即根據(jù)學習者的內在需求組織教學過程。
4. 加強學習者之間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合作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這和大學最本初的傳統(tǒng)暗相一致,窮究現(xiàn)代意義大學的端緒,沒有不具有學術自治體的原創(chuàng)性特征的。合作學習的兩種主要方式是 :學習小組和讀書會。這都是合作互助的學術自治組織。它們強調具備不同的認知能力、學習風格、性格特征、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小組成員要通過合作學習和相互幫助,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并且要負責將自己學會的內容教授給同組伙伴,否則自己所在小組的成績和個人成績都將受到影響。學生意識到,成功地實現(xiàn)小組目標要依賴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均有成功地表現(xiàn)自己能力的機會。學生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接受他人幫助,扮演著學習者和教師的雙重角色。合作學習充分利用課堂上人際互動關系,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學會交流、協(xié)商和合作。
“以學習者為中心”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正確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體現(xiàn)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要求,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和采納。沖擊了行為主義教學理論的消極影響和認知主義知識構建的局限,促進了全球的教育改革,而且為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如快樂學習、情感教育等提供了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美]瑪麗埃倫 韋默.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給教學實踐帶來的五項關鍵變化[M].洪崗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前言.
[2][美]斯蒂芬D布魯克菲爾德.大學教師的技巧[M].周心紅.洪寧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88.
[3]劉春華,代中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12):127-128
[4]楊御仿,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教育游戲研制[M].山東師范大學,2017
[5]喬潔,基于云教學平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電子世界,2016(9)
[6]范斐,陸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跨學科創(chuàng)新學習空間營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
作者簡介:杜艷華,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 公選課教研室教師,副教授,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曾講過《人際溝通與交往藝術》、《現(xiàn)代禮儀》、《經(jīng)濟學基礎》、《計算機基礎》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