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燕
摘要:課堂中,每個教學活動,好比是一顆顆散亂的珠子,而課堂中的過渡語則像是串連珠子的絲線。缺少這根線,再璀璨的珍珠也不能成為美麗的項鏈。課堂中的過渡語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教學過程中過渡語的設計和運用,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關鍵詞:教學過渡 ? ?導引性 ? ?銜接性
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會常用諸如此類的語句來銜接教學:“學習完了生字詞,接下來讓我們走進課文”、“剛才我們學習的是課文第一段,下面我們繼續(xù)看到第二段……”。這樣的過渡語會給人機械、生硬、發(fā)澀的感覺,很大的原因是教師沒有考慮到教學過渡的“藝術性”和“高效性”。藝術性的教學過渡,會使教學全過程節(jié)奏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又渾然一體,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
教學中各環(huán)節(jié)過渡的效果與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傳遞,注意力的轉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協(xié)調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巧妙的教學過渡,應滲透提示性、遷移性、邏輯性、形象性等因素。
一、串聯(lián)式過渡
通過富有藝術情趣的問題的創(chuàng)設,將教學內容用巧妙的過渡串聯(lián)起來,以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轉換和課堂整體結構安排的天衣無縫。如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運用了一系列富有藝術情趣的設問語言,把學生安然地從一個波峰送到另一個波峰上去時,一堂課就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我的教學過程如下:(加粗字體是本堂課的過渡語):
(一) 自由讀課文3——5自然段,同時思考:
(1)小壁虎去向誰借尾巴了?結果怎樣?
(2)再讀文并想一想,為什么他們都不能把尾巴借給小壁虎,試著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師過渡:除了大家剛才說的原因外,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小壁虎借尾巴時不講禮貌,所以別人不借它呢?(學生:不是)那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他有禮貌?找出相關句子來讀一讀(指導朗讀小壁虎說的話,通過“稱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嗎?”體會出來)。
(3)出示壁虎借尾巴時與動物們的對話,并指導朗讀。(先自由讀,然后同桌互讀、再指名讀、分組讀。)師過渡:老師發(fā)現小壁虎除了有禮貌,還有一個優(yōu)點很值得我們學習。小朋友們,你們發(fā)現了嗎?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邊……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樹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過“爬呀爬”引導學生感悟發(fā)現小壁虎遇到困難不灰心,不放棄)。此時,課堂紀律有些松動。于是我即刻采用了這樣的過渡:小壁虎有這么多的優(yōu)點,我發(fā)現我們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優(yōu)點,你們看(手指一上課認真聽講的學生)這位同學上課多認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相信我們班像xxx一樣的小朋友還不止一個呢。)師過渡:同學們和小壁虎一樣棒。那你們看小壁虎從小魚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沒有借到尾巴,因為小動物們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處。借不到尾巴,多傷心??!那你們幫小壁虎想想辦法,他該怎么辦呢?假如小壁虎還不放棄繼續(xù)向其它動物借尾巴,它會來到什么地方,向誰借,怎樣借,能借到嗎?
(5)模仿說話。模仿課文說一段話,(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 ? 他看見 ? ??。小壁虎說:“ ? ?,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 ?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 ?。” (鼓勵學生用上“——來——去”說話)
師過渡:盡管小壁虎說話那么有禮貌,又那么不怕困難,不放棄,但由于別的動物的尾巴都有用,他還是沒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難過,這時候它想起了誰?(生:媽媽)??晌衣犝f,小壁虎見到媽媽后,發(fā)生一件讓他特別高興的事。
(二)學習第7自然段
(1)指名讀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興地叫起來,應當怎樣讀?誰能試一試?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小魚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他會怎么說?小魚、老牛、燕子又會怎么說?)
二、提示性過渡
閱讀課文從形式到內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現象之間,都會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教師有目的地提示課文的某一方面,啟發(fā)學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舉一反三”地聯(lián)想,從而在揭示“來龍去脈”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使教學從一個環(huán)節(jié)到另一個環(huán)節(jié),自然勾連,上下貫通。
記得一位老師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拋出一個問題問學生:“假如第二次比賽中,田忌按孫臏的方法去做,但結果不是勝利,而是失敗了,這可能是什么原因?”這一問題的提出,要求學生聯(lián)系課文去變更思路,由結果去設想原因。經過思考,不少學生認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馬與齊威王的上等馬比賽后,齊威王發(fā)現了秘密,隨即采取了對策,用自己的下等馬對孫臏的上等馬,先輸一場,再用自己的中等馬對孫臏的中等馬,再勝一場。這樣,齊威王最終還是以二比一獲勝。
這時,這位老師又進一步追問:“難道孫臏沒有考慮這種可能性嗎?孫臏的勝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學生已豁然開朗,十分肯定地說:“孫臏斷定齊威王不會這樣做,因為他看到的齊威王已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趾高氣揚,忘乎所以,他認定戰(zhàn)勝田忌不費吹灰之力,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提防的?!睅熡謫枺骸按蠹铱梢詮哪睦锟闯鳊R威王的驕傲自大呢?”自然地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孫臏、齊威王的不同心態(tài),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課文中心思想,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
該老師的一次次提問和追問,就是巧妙的課堂過渡語。文本內容與教學層層遞進,與課堂教學流程渾然一體,既“調”起了學生的胃口,又在課堂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三、懸念式過渡
學生高效率的學習,需要有下個良好的思維環(huán)境和心理態(tài)勢。懸念過渡,就是以激發(fā)求知欲,發(fā)展學生思維為目標的過渡方法。它利用學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過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關切和渴望心情,達到與教師心理同步,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著名特級教師王燕驊在教學《五彩池》這篇課文時,在學生深讀課文之后,給學生一個“空白”:四川省藏龍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異,這一點通過學習大家已經體會到了,可《五彩池》這篇課文的寫法也有“奇異”之處,使孩子們感到“可真新鮮”。于是,教師留下的這一懸念,激起了學生進一步深究課文的興趣。
四、遷移性過渡
利用語言材料之間的內部外部聯(lián)系,通過聯(lián)想,類比,進行知識遷移,以起到緊密銜接作用。特級教師賀誠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安排了這樣一段過渡語:“是啊,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鮮血為代價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從敵機下救出的傷員,那么在這離別的時刻,會怎樣對這些朝鮮親人們說?”生:“......”
“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媽媽用生命換來的老王,此時此刻,你會怎樣對這些朝鮮親人們說?”生:“......”
“如果你是吃過大嫂親手挖來野菜的志愿軍戰(zhàn)士,那么在這離別的時刻,你又會怎樣對這些朝鮮親人們說呢?”生:“......”
由此層層引導學生讀四、五自然段。賀老師運用移情體驗,深化題意,通過符合文本基調的過渡語,既巧妙地指導學生朗讀又理解文本內容。
總之,教學過渡是存在于教學過程中的客觀現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適時地恰當地運用課堂過渡語,不僅有利于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調控,而且會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因為教學有了啟承轉合,才能成就生氣靈動的課堂。但在處理課堂過渡時值得注意的是:課堂過渡語的導引性和銜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體自如,淡而無痕,在“導”與“接”上顯能耐。
參考書目:
(1)小學語文教師用書 2010、10
(2)《小學教學參考資料》1992年第五期
(3)《課堂教學藝術》安徽教育出版社,程志宏,李本和著 2009、3
(4)《淺談課堂教學中的過渡語》宿州教育學院學報,田春見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