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濤
(泰興市腫瘤醫(yī)院,江蘇 泰州 225400)
偏頭痛是臨床最常見的原發(fā)性頭痛類型,臨床上常開始為呈激烈的搏動樣頭痛,后轉為持續(xù)性鈍痛,頭痛多為偏側,常局限于額部,顳部,及枕部,偏頭痛多為一側,但也有部分為雙側,任何時間均可發(fā)作,但以早晨起床時為多發(fā),中或重度疼痛一般持續(xù)4~72小時,可伴有惡心、嘔吐,光、聲刺激或日?;顒泳杉又仡^痛,安靜環(huán)境、休息可緩解頭痛。有先兆的偏頭痛可出現閃爍暗點,視野缺損,單盲或同側偏盲,發(fā)作時頭痛部位可由頭的一個部位到另外一個部位,可同時放射至頸,肩部[1]。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兒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達發(fā)病高峰,女性多見,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2~3,人群中患病率為5%~10%,常有遺傳背景。年輕女性偏頭痛常與月經有密切關系。本病中醫(yī)屬于“頭痛”,“頭風”范疇。筆者采用艾灸治療偏頭痛3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將分析報告如下。
30例病例中,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齡12~65歲,平均39歲。病程1天~3個月,平均7天,以上患者均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治療期間有服藥或其他方式治療者,以及未能堅持治療者不納入標準。
偏頭痛主要是手足少陽經循經分布。
本病以疏通少陽,通絡止痛為治療原則。因此筆者取穴如下:局部選穴,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規(guī)律,在頭側部選穴,率谷,頭維,太陽,阿是穴。
循經選穴: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規(guī)律遠處取風池,肩井,外關,中渚,懸鐘,足臨泣。
艾灸操作方法:采用艾條溫和灸?;颊呷∽唬騻扰P位;艾條為普通純艾條;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距皮膚2~3厘米左右,采用回旋灸,艾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分鐘,灸至皮膚出現潮紅為度,向遠處傳感者效果最佳。年齡大者,或者糖尿病患者,皮膚感受能力不敏感,艾灸時筆者將左手拇指和食指放在艾灸處兩旁感知溫度,右手施灸。艾灸順序,先頭部后四肢,先上后下。頭部有頭發(fā)的地方,用手將頭發(fā)撥開或發(fā)卡固定頭發(fā),暴露患處,以便施灸。以上穴位,每天施灸1次。10次為1個療程。灸治時,注意防止燙傷,應注意艾條與施灸部位保持一定的距離,又要有足夠的熱力。
30例樣本中,通過1個療程艾灸治療。痊愈14例,明顯好轉10例,改善6例,0例無效。有效率100%。其中22例患者第一次艾灸后即感到疼痛減輕。
病案:患者,男,47歲,教師,2019年1月10日初診。
主訴:右側偏頭痛3天。
現病史:患者在數度熬夜之后誘發(fā)偏頭痛,自行按摩頭部未見好轉。曾到某門診部內科門診就診,診斷為偏頭痛,服藥(具體用藥不詳)未見明顯好轉。后經朋友推薦來我科就診??滔掳Y見:右側后枕部風池穴附近疼痛明顯,右側眼睛脹痛,疼痛較甚時,可見眼前閃爍暗點,聽覺過敏,偶有惡心,血壓126/78,舌苔薄白,脈弦滑。既往有偏頭痛史,否認外傷史。中醫(yī)診斷為偏頭痛。治則:疏通經絡,活血止痛。操作方法:取穴風池,太陽,率谷,阿是穴,頭維,外關,肩井,中渚,懸鐘,足臨泣(以上穴位均為患側)。點燃清艾條,按照自上而下灸治順序,即行艾條溫和灸,每穴灸至潮紅為度。灸畢,患者即感頭部輕松,眼睛不脹,后枕處尚有些隱隱不舒服。遂囑保暖,明日再診。二診時,患者自述頭部已不疼,鞏固治療2天。共治療3次而愈。隨訪1年未復發(fā)。
偏頭痛是一種古老疾患,早在3000年前巴比倫的典籍中已經對這病狀略有描述,大概在公元前400年由西方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概括了不同癥狀、病因及病征,詳細敘述偏頭痛(Migraine)。本病在中醫(yī)學屬于“頭痛”,“頭風”范疇。中醫(yī)對偏頭痛病認識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記載,《內經》稱本病為“腦風”、“首風”,《素問·風論》認為其病因乃外在風邪寒氣犯于頭腦而致。中醫(yī)學認為風、火、痰、瘀、虛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脈絡,清竅不利;精血不足,腦失所養(yǎng),為頭痛之基本病機。西醫(yī)學目前認為,偏頭痛的發(fā)病機制并未完全揭示清楚,偏頭痛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通過適當的醫(yī)療,護理等緩解癥狀,可以減少發(fā)作頻次,縮短頭痛的持續(xù)時間及減輕頭痛發(fā)作的嚴重程度。有的偏頭痛發(fā)作前有前期癥狀,可以有心情抑郁焦躁,精神不振,對于強光和聲音過敏。若此時進行干預治療,可以較好的預防偏頭痛發(fā)作,以及減輕頭痛的程度[2]。頭為諸陽之會,身之巔,最易受風寒侵襲,《黃帝內經》記載“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風寒侵襲頭部,清陽受阻,氣血凝滯,經絡不通,以致頭痛。《傷寒大白·頭痛》有言云“少陽經頭角痛,痛引耳前后....”。清朝的陸以湉《冷廬醫(yī)話·頭痛》云“屬少陽者,上至兩角,痛在頭角”。偏頭痛者風池穴附近壓痛明顯,筆者認為這可能與頸椎病,壓迫枕大神經,枕小神經有關,此處為足少陽膽經經過處,偏頭痛痛處與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在頭部經絡吻合度很高,因此,筆者采用艾灸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取穴方面,除了在近處取穴,筆者還選取遠端穴如外關,中渚,足臨泣,懸鐘,應中醫(yī)上病下取之意,可以有效的緩解偏頭痛。通過艾灸,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代謝,消除血管和局部平滑肌的痙攣,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刺激腦啡肽,內啡肽等物質釋放,降低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發(fā)揮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中醫(yī)認為艾灸可以溫通經絡,溫經散寒,通則不痛?!饵S帝內經》中《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yī)學入門》亦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笨梢娋姆ê茉缇捅蝗藗兯匾?,由于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yǎng)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艾灸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治療,對于畏懼針刺,中藥湯液者,是個不錯的選擇,艾灸又是一種簡,便,廉,驗的治療方法,艾灸治療偏頭痛效果顯著,值得推廣,特別是基層醫(y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