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花,倪楚雄,劉 勇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二十八星宿即為二十八星座,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觀察天體經(jīng)緯與四季運行,將分布在黃道、赤道帶附近一周的群星劃分為28個星座并擬稱命名。在道教文化中,二十八星宿被擬人化為28位神官,各司其職。位于山西晉城府城村的玉皇廟是國內(nèi)規(guī)模較大、影響較廣的道教廟宇。廟內(nèi)含有宋、金、元時期的眾多彩塑,其中二十八宿殿中保存了完整的元代二十八星宿造像,該系列造像具有巨大的文化傳播價值與藝術(shù)審美價值,是國內(nèi)獨一無二的元代雕塑精品。晉城二十八星宿造像將28個星君與動物相結(jié)合,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姿態(tài)各異且生動傳神,可作為研究服飾文化的寶貴資源。本研究將造像的服飾作為研究重點,結(jié)合造像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以及道教文化,對該組造像的服飾形制、色彩、面料圖案進行研究[1]。
公元1276年,蒙古族滅南宋,在全國建立統(tǒng)一政權(quán)元朝,形成了五代十國后由小統(tǒng)一到大一統(tǒng)的局面。元朝雖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卻包含了不同信仰的民族。為了穩(wěn)固政權(quán)、加快民族融合,元代統(tǒng)治者允許各種文化在
主文化統(tǒng)治的基礎(chǔ)上自由發(fā)展,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此外,元代統(tǒng)治者還利用宗教鞏固政權(quán),支持道教發(fā)展,設(shè)立統(tǒng)領(lǐng)元代道教的“集賢院”,并將道家的丘處機封為大宗師。道教在朝廷的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2-3]。
由于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勇猛剽悍的民族性格使得該民族形成豪放不羈、充滿陽剛之氣的藝術(shù)審美風格,這種風格區(qū)別于隋唐時期的華麗與宋代的嚴謹[4]。我國古代道教造像是在佛像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佛教傳入我國初期,造像形象有明顯的外來風格,即高大、威嚴、肅穆。發(fā)展到元代,佛道造像的宗教色彩相對減弱,造像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加入世俗元素,人物形象更加趨向生活化,表達重點從超現(xiàn)實的虛幻世界轉(zhuǎn)移到現(xiàn)實生活意趣上。
二十八星宿造像中有14位男性星官佩戴冠巾,7位女性星官佩戴花鈿與花冠。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星官佩戴的冠巾樣式有東坡巾、薄紗長巾、緇撮、純陽巾、束髻小冠、道冠等。其中,東坡巾是一種高式硬殼巾,形似桶帽,有帽檐,后面飾有方形布帛,是在宋代文人學士間較為流行的巾帽。危月燕、星日馬佩戴的就是這種巾。薄紗長巾是在元代與明代時期文人隱士間流行的服飾,巾長垂至肩背,結(jié)構(gòu)簡單。胃土雉佩戴的長巾就是這種樣式。文人雅士形象的畢月烏與武將形象的柳土獐頭上都束有小巾,這種束在頭頂上的黑色小巾被稱作緇撮,文人雅士、官吏武士都可佩戴。純陽巾屬于道教道士冠,是一種硬裹巾,巾前飾有方形折片,上高下低,斜覆于前,并有二腳系于腦后,使其自然下垂,又名樂天巾。造像中,昴日雞、斗木獬、奎木狼、氐土貉的冠帽都是樂天巾樣式。唯一不同的是,該星宿造像中的巾帽顏色更加豐富,裝飾花樣更加復雜。束髻小冠是二十八星宿造像冠帽中比較多見的樣式,冠部較小,用簪將冠固定于發(fā)髻之上。房日兔、女土蝠、張月鹿、角木蛟等形象都是佩戴這種束髻小冠,且裝飾各不相同。該系列造型中,有7位女性神官形象均佩戴花冠與花鈿,花鈿花形各不相同?;ㄢ毷且环N花朵樣式的鈿,用金銀制成花朵樣,鑲嵌珠寶、翠羽等飾品,插于發(fā)髻或兩鬢?;ü谑菋D女所戴的冠,多用羅娟制成,并以像生花或鮮花加綴金、銀、珠玉、玳瑁等作裝飾,初見于唐代,至宋代更為流行,元代貴婦也有戴花鈿的習慣[5]。
瓔珞是以金或銀制成的一個項圈,下部垂掛各種珠寶,中間飾一金玉鎖片。該配飾造型來源于佛教,裝飾沒有男女之分。造像中有9個形象裝飾瓔珞,其中,男性形象有4名、女性形象有5名,可見瓔珞裝飾在道教造像中也沒有男女之分,這可能是受佛教神像的影響。金釧是用金制作的腕飾,自商代至民國,金釧一直十分流行,工藝日漸精進,變化眾多。女性神官手腕處多有金釧,如虛日鼠、軫水蚓、鬼金羊、壁水貐、參水猿手腕上都有這種裝飾。
造像足部多著履,以皮或厚棉制之,履頭皆有裝飾,有平頭、高頭、云頭、如意等形式,花履則為婦女專用。道家平時穿履,做法事時穿舄。
肩巾與云肩都是用在肩部的一種裝飾物。肩巾也稱四角肩巾,根據(jù)《中國歷代服制服飾》中繪制的李光弼像可見,肩巾是一塊方形巾,對折系在肩上,在胸前系結(jié),武士或文人雅士常用這種肩巾,造像中的女土蝠也身著這種肩巾。在肩部飾有云肩的是軫水蚓與婁金狗,比起肩巾,云肩更精美。云肩因形似云朵而得名,通常以綢緞為主,上面以彩色繡花作裝飾,四周飾有繡邊,明清時期出現(xiàn)彩帶與彩穗作為云肩的裝飾。云肩自金代開始流行,元代盛行四垂云肩。半臂是一種短袖或無袖的上衣,衣身可長可短,衣領(lǐng)樣式有直領(lǐng)或斜領(lǐng)。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tǒng)服飾相比,該系列星官的服飾均為左衽,22個星官凡是交領(lǐng)皆為左衽。左衽大袖袍是具有元代特色的文人服飾,在元代中后期,受蒙制的左衽袍衫影響,一種左衽交領(lǐng)的大袖袍興起,比較典型的穿著方式是上身著交領(lǐng)左衽窄袖衫,下身著長褶裙,飾蔽膝、綬帶、縛裙,腰部束大帶。根據(jù)《中國古代服飾詞典》的解釋,蔽膝有兩種釋義:(1)蔽膝是貴族男女禮服前部的一種裝飾,多用于祭祀,形為上窄下寬的長條,材質(zhì)可為皮革或布料,佩戴在胸腹前的革帶上,可下垂至前膝。(2)蔽膝是一塊長方形的大巾,圍于衣服前面,覆蓋大腿至膝部??勺鲊?,可作裝飾,也可作蓋頭。兩種解釋對蔽膝的作用與形狀作了區(qū)分,但可看出,共同點就是可用皮革或布料制成,長度過膝,這也是蔽膝的特點。長度不過膝的被稱作縛裙。根據(jù)《中國歷代服制服飾》記載,縛裙是一種短圍裙,長度及膝,仕女多將圍裙系在長裙或長褲外作裝飾。勞作的庶女常把裙裾束縛在腰際,因此叫作縛裙。軫水蚓、壁水?、箕水豹、張月鹿、畢月烏、昴日雞等造像上都用了這種縛裙作裝飾。
二十八星宿造像中的神官多身著袍服,由于袍服衣袂寬博,可將袍服色彩定為主色調(diào),包括紅、藍、黃、紫、白、綠等顏色。元代常見的袍服按照色彩可以分為紫羅袍、緋袍、綠袍、赭黃袍、白袍5種。從色彩上看,二十八星宿造像的服飾色彩大致符合當時的穿著習慣。在道教中,服飾色彩主要是黑、白、紅、黃、青等五行色。斗木獬身著紅色袍,內(nèi)著藍色蔽膝、黃色長裙、紅色襦衫,外搭白色披帛。雖然服裝以素色為主,但通過色彩搭配,能讓造像更加生動。
二十八星宿造像的服飾面料基本以素色為主,服裝圖案多裝飾在領(lǐng)緣、袖緣、裙裾處。圖案元素主要是精細的植物紋樣和具有元代特色的行龍紋樣。在元代,有身份地位的婦女袍服上可裝飾龍紋。在二十八星宿造像里,龍紋裝飾多次出現(xiàn),例如亢金龍、參水猿蔽膝的邊緣上,星日馬、婁金狗、危月燕的袖緣處,都飾有行龍紋樣。服裝面料上裝飾大面積圖案的只有蔽膝,其中,壁水?、鬼金羊、危月燕、虛日鼠的蔽膝上飾有龜背紋的圖案,圖形工整富麗,有唐宋之風。氐土貉的蔽膝上裝飾的圖案是植物紋樣。道教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圖案的發(fā)展也有影響,例如寓意吉祥的龍、鳳紋、麒麟圖案,寓意健康長生的龜鶴、松柏、靈芝、蝙蝠、水仙等圖案,還有作為道教文化標志的太極八卦圖案等。
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造像服飾的研究主要分為兩種思路:(1)二十八星宿造像作為元代彩塑,藝術(shù)審美離不開時代背景的影響;(2)二十八星宿造像作為一組道教雕塑,分析文化內(nèi)涵要結(jié)合道教文化。結(jié)合傳統(tǒng)文化,分別對造像人物的服飾形制、色彩、面料圖案進行研究,可為當代服飾設(shè)計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通過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元朝時期造像中的神官服飾在傳統(tǒng)服飾基礎(chǔ)上受到世俗服飾的影響,衍生出了具有時代特點的服飾風格,在演變的過程中也影響了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