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摩梭人 ,世代居住在瀘沽湖畔,他們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其婚俗中的走婚制與以女性崇拜為核心的母系制為摩梭民俗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摩梭人的傳統(tǒng)婚俗文化何以歷久不衰存續(xù)至今? 這在多個方面都有極其深刻的原因。雖然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 摩梭人的家庭關系、民族關系及道德觀念正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 ,但摩梭人的母系文化仍將以其合理性而長期續(xù)存。
關鍵詞:摩梭人;婚俗文化;女性崇拜;母系制;歷久不衰
一、神秘的摩梭人
中國自從秦朝、漢朝以來,就形成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但由于過去歷朝歷代統(tǒng)治階級實行的民族剝削和壓迫政策,再加上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于各個民族的歷史變遷異常復雜,于是逐步形成了族體眾多、支系繁雜、族稱殊異的民族現(xiàn)象。解放前,中國境內(nèi)到底有多少個民族?沒有人能夠搞清楚。新中國成立后,從1953年開始,國家組織人力物力,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民族識別和考察工作,歷時三十余年,我國陸續(xù)識別并確認的少數(shù)民族共有55個。除此之外,直到今天我國還有64萬多人的民族成分尚未確定,例如居住在西藏的僜人、夏爾巴人,居住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等。
摩梭人 ,從南北朝時起就定居于瀘沽湖畔。 他們的走婚習俗歷代相沿,積久而成,一代又一代的摩梭人,頑強地傳承著自己古老的婚俗文化 ,以母系血緣為紐帶 , 以母為大、以女為尊、團結和睦的母系大家庭結構延續(xù)了二千多年 ,神奇而又美妙。
二、摩梭人的婚俗文化
在我國的瀘沽湖畔,居住著4萬多摩梭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至今依然過著傳統(tǒng)的走婚生活,男不娶,女不嫁,男女雙方暮聚晨離。男子白天干活是在自己的母系大家庭里, 每到夜晚,男子就會到女方家過夜 ,而且男子到女方家過夜一定要守規(guī)矩:男子不能從正門直接進入女子的房間,而必須偷偷從窗戶爬入房間,在天還不亮的時候就一定要離開,否則會被家人視作無禮。由于摩梭人每家每戶都有養(yǎng)狗的習慣,所以前去走婚的摩梭男子常常會帶三件寶物:松果、短刀和帽子。走婚男子會把松果和豬膘肉帶上,因為晚上男子跳入女方家院子后要過的第一道關就是看門狗,最好的辦法是把煮好的松果扔給它,狗一夜都要為食而忙。接著男子要去爬樓,短刀可以幫助摩梭男子爬樓,同時還可以借用短刀撬開窗戶,成功后把短刀插在窗外,并掛上帽子,宣告名花有主,其他人不可打擾。
摩梭社會如此舉世矚目 , 正是由于其婚姻家庭形態(tài)世代沿襲了以女性崇拜為核心的獨特習俗。他們的男子女子在明確關系以后,白天雙方都各自在自己的家里勞作,而且經(jīng)濟相互獨立。女方有了孩子,男方并不負擔,要由女方家撫養(yǎng),管教孩子主要由舅舅來負責。女性當家 , 數(shù)代同堂 。 血緣按母系計 , 財產(chǎn)也由母系繼承。? 實行走婚的男女雙方,有婚姻同居而無家庭經(jīng)濟生活 ,且情侶關系比較松散 , 所生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 。摩梭人至今仍保留著以母親為主體、 以女性為核心的母系家庭形態(tài) 。 無論是解放初期的民主改革 , 還是人民公社化運動, 以及后來的文化大革命等等,每次歷史大變遷的年月 ,都沒能使摩梭人的婚俗文化解體。在改革開放的今天 , 它同樣表現(xiàn)出了跨時代的適應性。
寧靜的瀘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習俗延續(xù)千年,根據(jù)一些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至今有60%-80%的摩梭人依然保留著走婚的習俗,并未如早期學者所預言的那樣會過渡到現(xiàn)代家庭。
三、摩梭婚俗文化存續(xù)的原因
1.摩梭人婚俗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獨具特色的社會現(xiàn)象,有顯著的民族性。摩梭人對自己的婚俗有著親切感和自豪感,這也是民族感情和共同心理素質的表現(xiàn)和反映,也是此民族不同于彼民族的重要標志。其婚俗文化是摩梭人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是這個民族的人們代代傳承下來的,因此具有相當大的穩(wěn)定性和傳承性。再加上自元代始 , 封建制代表土司采取了保護摩梭人傳統(tǒng)的走婚制與母系家庭的政策 。走婚制與母系家庭共有制使封建統(tǒng)治者想在政治上鞏固統(tǒng)治、經(jīng)濟上強化剝削、生活上驕奢淫逸的愿望更加容易實現(xiàn),因而受到了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全力保護而得以存續(xù)。
隨著中國革命的成功,摩梭社會經(jīng)過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后,封建領主制土崩瓦解,跳躍式地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機遇和挑戰(zhàn)同時出現(xiàn)在摩梭人面前,摩梭人的傳統(tǒng)文化面臨嚴峻考驗。 尤其是文革時期的極左路線 , 使走婚制與母系制險遭滅頂之災。 只是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慣性才使其得以保存。文革后 , 走婚制與母系制受到了當?shù)孛褡遄灾畏ㄒ?guī)的保護與普遍的尊重。從而使摩梭文化得以弘揚,一直延續(xù)至今 。
2.傳統(tǒng)觀念和社會習俗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積淀,是在摩梭人的長期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自然形成和逐漸演變的,它不是個人行為,而是摩梭社會普遍繼承的風尚和習俗,它存在于廣大的摩梭人之中,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一經(jīng)形成便不會輕易消失,并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反過來,觀念意識又對維系和豐富傳統(tǒng)文化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3.建國以前 , 摩梭人生活的瀘沽湖畔沒有一條公路 , 運輸全靠人背馬馱。 而瀘沽湖區(qū)更因山高谷深路遙 , 交通極為不便 , 與外界很少接觸。解放后 , 到了 1972年 , 才修通了一條簡易公路。 加之摩梭社會歷經(jīng)了七百多年落后的封建領主制 , 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原始閉塞狀態(tài) , 故而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很小 , 文化的傳統(tǒng)性、穩(wěn)定性特別突出 , 對外來文化的兼容性甚微。 摩梭人的母系文化也在相對平靜的單元化社會環(huán)境中長期積淀下來 , 有著豐厚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慣性。
摩梭人的走婚雖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和性道德,但在受其文化影響的范圍內(nèi),卻具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也是符合其 自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這反映了人類社會本身的多元性,正如有的民族可以包容婚前性關系,有的民族重視婚前的貞操等 。
摩梭人的走婚民俗,沒有落后與先進之分,亦非社會制度的產(chǎn)物。每一種文化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功能,我們應以文化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全球化浪潮下土著文化的族群性和特殊性。堅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以包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尊重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習俗。
參考文獻
[1] 楊建國,楊麗芬等.本土視野:摩梭文化 叢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 楊紅.摩梭人生態(tài)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 社,2010.
[3] 黃耘.瀘沽湖地域人居環(huán)境文化演進[M].北京:中國 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4.
[4] 李達珠.達巴文化 -摩梭人的生命哲學[M].成都:四 川民族出版社,2015.
[5] 張積家 .納西族 -摩梭人語言文化心理研究[M].北 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6]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簡介:劉愛玲,女(1963.8-),陜西省府谷縣人,漢族,學歷本科,職稱副教授,畢業(yè)院校: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歷史系?,F(xiàn)在河套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任教
研究方向:歷史學、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