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英,胡萬生,唐小麗
(1.重慶市萬州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4000;2.重慶市開州區(qū)人民醫(yī)院,重慶 405466)
肩周炎為肩關節(jié)囊、滑膜囊、肩周圍肌肉群、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退行性病變,以肩部疼痛、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為特點。我們用綜合方法治療肩周炎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康復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0例,女30例;年齡46~64歲,平均(52.95±4.70)歲;病程1~6個月,平均(2.96±1.50)個月。對照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47~63歲,平均(52.47±4.59)歲;病程1~5個月,平均(2.90±1.3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多在50歲左右發(fā)病,肩部疼痛,活動不靈,逐漸加重,病程較長,疼痛可向頸、耳,前臂和手放射。肩關節(jié)活動漸受限制,尤以外展、外旋、后伸為甚,最后成凝結肩?;技缂∪馕s,肩部有廣泛壓痛,肩外展外旋障礙。X線攝片檢查示肩關節(jié)多為陰性,有時可見骨質疏松或肩峰下鈣化陰影。
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制定[1]。①風寒濕痹證表現為肩痹痛,肩不能抬舉,畏寒喜暖,得曖痛減,舌質淡苔白,脈弦或弦細。②肝腎不足證表現為肩痛不舉,肩部發(fā)涼,入夜尤甚,肢體無力,肌膚不澤,頭暈目眩,肌肉瘦削或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細弱。③氣滯血瘀證表現為肩部刺痛,抬舉受限,局部腫脹或肌肉萎縮,舌或邊有瘀點苔薄膩,脈細弦或細澀。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包括不適應癥或剔除標準。年齡45歲以下或65歲以上,有出血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合并肩部骨折未能愈合,長期服用其它藥物以及采取綜合治療,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
觀察組:①關刺配合電針?;颊邆扰P位或端坐位,以局部取穴為主,取阿是穴(患側肩部或附近尋按到的條索、硬結、疼痛部位)、肩髃、肩髎、肩前、臑俞、臂臑。選取蘇州醫(yī)療器械廠生產的華佗牌0.35×50mm毫針,常規(guī)局部消毒后,押手緊按所選穴位,刺手持針先垂直或者沿經脈循行方向迅速刺入穴內,再左右橫行推拉并小幅度提插捻轉至針下得氣,然后退至皮下直刺提插捻轉得氣后連接電針2~3組,用密波,刺激量以能耐受為度,同時用TDP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器照射病變肩關節(jié),留針20min。②推拿。采用三步手法進行。a.肩部放松?;颊咦唬t(yī)者站(或坐)于患側,依次在其肩背、肩前部、肩后外側、上臂和腋后部施以滾、揉、拿捏手法,往返施術數遍;在患側肩部或附近尋按的條索、硬結、疼痛部位及肩髃、肩髎、肩前、臑俞、臂臑穴施以點按、彈撥手法,操作5~10min。b.關節(jié)松動。揺法為醫(yī)者站于患者患側稍后方,一手扶住患肩,一手握腕部或肘部,以肩關節(jié)為軸心做環(huán)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反復環(huán)繞5~7次。扳法為醫(yī)者站于患者患側稍后方,用一手扶住固定患肩,一手握住患者肘部,將其前臂牽拉后伸,然后醫(yī)者以握肘之手握住患者患側腕部、從背后將患肢向健側牽拉提升摸脊,最后醫(yī)者站于患側肩后側,一手肘部置于患肩以固定其肩,用雙手握住患肢肘部,將患肢前屈上舉牽拉。扳肩時各個方向的活動幅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并持續(xù)1~3min,然后緩慢復位,重復3~5次,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切記用力過猛。c.活肩結束。在患側肩背部到前臂反復施以搓揉、牽抖、拍打手法,操作3~5min結束。肩周炎急性期推拿不宜行扳法,手法要柔和。
對照組:①取穴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針灸學》,主穴取肩髃、肩髎、肩貞、肩前、阿是穴。手陽明經證加合谷、條口,手少陽經證加外關、陽陵泉,手太陽經證加后溪、昆侖,外邪內侵加合谷、風池,氣滯血瘀加內關、合谷,氣滯血瘀配內關、膈俞,氣血虛弱加足三里、氣海。患者側臥位或端坐位,常規(guī)消毒,用蘇州醫(yī)療器械廠生產的華佗牌毫針針刺,提插捻轉,得氣后連接電針2-3組,用密波,刺激量以能耐受為度,同時用TDP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器照射病變肩關節(jié),留針20min。②推拿同觀察組。
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7天為一療程,休息1天繼續(xù)下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兩組均進行功能鍛煉,避免肩部受涼,每日按指導做梳頭動作、爬墻動作、彎腰晃肩、甩手鍛煉15次。
參照《22個專業(yè)95個病種中醫(yī)診療方案(合訂本)》[2]。①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疼痛。②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測量肩關節(jié)內旋和外旋角度,摸背實驗和摸耳實驗。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1]。痊愈:癥狀消失,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恢復正常。顯效:癥狀緩解明顯,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改善明顯。有效:癥狀基本緩解,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部分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運動功能評分及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運動功能評分及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運動功能評分及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肩關節(jié)運動功能評分組別 例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166.80±22.92 302.60±65.96*△ 6.86±0.72 1.90±1.60*△對照組 50 169.20±23.39 272.40±67.60* 6.78±0.64 2.68±2.00*
肩周炎屬中醫(yī)“痹證”、“筋痹”范疇。病因病機受風、寒、濕邪,或因跌撲損傷,經脈痹阻,氣血瘀滯不通所致。
經筋病治療,《黃帝內經》云“病在筋,調之筋”,《靈樞·衛(wèi)氣失?!分赋觥敖畈繜o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意即筋病治筋,候病所在,以知為數,以痛為輸。關刺是五刺法之一,《靈樞·官針》謂:“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薄额惤洝と虦\深五刺五臟》云:“關,關節(jié)也。左右,四肢也。盡筋,即關節(jié)之處也?!比∑潢P節(jié)或肌肉盡端直刺,對“筋痹”有著特殊的治療作用。阿是穴是肩部或附近的條索、硬結、疼痛部位,多位于肌肉豐厚、肌腱于關節(jié)附著處。肩髃位于肩峰端下緣,肩峰與大結節(jié)之間。肩髎位于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大小圓肌、背闊肌腱。肩前位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臑俞位于肩胛岡下緣凹陷中,深層為岡下肌。臂臑(三角肌止點處)正是“盡筋上”,候病所在,以痛為腧。研究表明,關刺有直達病所,刺激量大,針感比較強烈,有較好的通絡舒筋作用,可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減少炎癥滲出,加速對炎癥滲出物的吸收,松解局部粘連,增大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防止肌肉萎縮的作用[3]。針刺得氣后加用電針,可通過脈沖刺激引發(fā)局部肌肉組織節(jié)律性抽動,有效改善病灶處血液動力學流動情況以及營養(yǎng)支持,起到消除炎癥、緩解疼痛、恢復神經組織正常功能作用[4]。推拿治療滾揉、拿捏、點按彈撥等手法。有疏經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松解類手法活動肩關節(jié),使粘連得以松懈,促其功能恢復。搓揉、牽抖、拍打手法可增強氣血運行,促進損傷修復。關刺配合電針、推拿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炎癥,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