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濤
(長春市第六醫(yī)院,吉林 長春)
精神分裂癥作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導致此病發(fā)生的因素較多,有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社會因素以及個人因素等造成[1]。精神分裂癥患者多表現出行為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感知覺障礙等,同樣會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嚴重影響[2]。因此,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極為重要。有研究表示,臨床單一使用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效果不佳,在結合中醫(yī)針灸輔助治療后效果明顯提高[3]。本次研究就針灸輔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做出分析,為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癥提供有效且可靠的治療經驗。
收集整理我院于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86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患者不同的治療方式將86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各43 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2 例,女性21 例,年齡47~69 歲,平均(58.65±9.68)歲;病程1~8年,平均(6.34±1.23)年。觀察組患者男性23 例,女性20例,年齡46~70 歲,平均(59.35±10.16)歲;病程1~9 年,平均(6.76±1.8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隨機分組對比研究標準。
納入標準:(1)經相關檢查診斷,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已知情本次研究,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3)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1)患有肝、腎等器質性功能障礙疾病患者;(2)惡性腫瘤以及凝血功能障礙患者;(3)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給予對照組患者單一口服奧氮平治療,2 片/d,持續(xù)服藥8 周;觀察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輔助針灸治療,于患者風府、內關、豐隆、大椎、大陵、人中、太沖等穴位進行針刺,1 次/d,0.5 h/次,持續(xù)治療8 周。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丙二醛(MDA)、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采用阿爾茲海默病病理行為評定表(BEHAVE-AD)評判患者癥狀改善情況,采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比較兩組患者BPRS 評分情況。阿爾茲海默病病理行為評定表(BEHAVE-AD)會對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分。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患者丙二醛、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更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氧自由基改善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氧自由基改善情況(±s)
MDA GPX SO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93±0.55 3.96±0.44 147.45±14.89 114.64±10.48 1164.68±178.56 711.76±174.76對照組 5.00±0.61 4.75±0.52 145.76±14.82 130.79±13.24 1157.67±184.56 477.09±139.47 t 0.096 7.605 0.528 6.272 0.179 6.882 P 0.924 0.000 0.599 0.000 0.858 0.000組別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BEHAVE-AD 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EHAVE-AD 評分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EHAVE-AD 評分情況對比(±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32.18±3.89 24.56±2.71對照組 43 32.64±3.09 30.76±3.15 t 0.607 9.784 P 0.545 0.000
觀察組患者BPRS 評分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BPRS 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BPRS 評分比較(±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85.63±8.94 72.94±10.01對照組 43 84.56±11.39 84.90±9.10 t 0.485 5.797 P 0.629 0.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人們的生活壓力逐漸增大,而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率逐年增長,對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造成一定影響[4]。有研究發(fā)現,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與病情進展與氧自由基代謝等存有密切關系[5]。氧自由基代謝一旦出現異常則會導致人體細胞膜結構發(fā)生改變,從而造成細胞膜功能損壞,神經元功能破壞,導致精神分裂的發(fā)生,而這一表現主要與GPX 活性提高、MDA 以及SOD 水平的增長有相關性[6]。另外,有研究指出免疫功能出現紊亂會導致精神分裂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但其明確的致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查說明[7]。
相關研究指出,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針灸治療,能有效將患者體內自由基進行清除,并將脂質過氧化反應進行有效抑制,使自由基對神經元的影響降至最低,從而保護大腦[8]。此外,針灸治療不僅能有效對T 淋巴細胞群的功能進行調節(jié),并且增強T 淋巴細胞群的活性,增強T 淋巴細胞群的水平,實現調節(jié)患者免疫功能的效果[9]。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丙二醛、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BEHAVE-AD 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BPRS 評分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在通過對患者氧自由基代謝問題的改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及緩解患者臨床各癥狀,這也充分表明針灸輔助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顯著[10]。
綜上所述,采用針灸輔助常規(guī)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顯著,有效改善患者氧自由基代謝情況,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